-
公开(公告)号:CN115748875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1503906.6
申请日:2022-11-28
Applicant: 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绞吸机冲水装置、紧凑式智能绞吸机及冲洗方法。吸入管的下部连接冲水喷头和传感器。紧凑式智能绞吸机,包括驱动机构,轴承包,离心泵,吸入管,冲水喷头,滤网,排出管,冲水管和传感器,所述的驱动机构通过轴承包连接离心泵,离心泵的上连接吸入管和排出管,吸入管的下部连接冲水喷头和传感器,冲水喷头连接有冲水管,吸入管前端设置有过滤网。有益效果如下:与现有绞吸机相比,本发明的主体体积更小,淤泥和水下的作业安全性更高,适用范围更广。特别是可以作为清淤机器人的主要部件,使得机器人能够更为灵活的实现更多功能,同时降低了高压电漏电等潜在的危险因素。
-
公开(公告)号:CN115450310B
公开(公告)日:2024-12-24
申请号:CN202211224538.1
申请日:2022-10-09
Applicant: 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管道智能清淤机器人,包括:液压动力组件,与多个液压输出端连接,用于为清淤机器人提供液压动力;电控组件,与液压动力组件连接,用于控制液压动力组件的液压动力输出,并配合地理信息系统用于清淤机器人获取管道内环境参数;超声扫描组件,用于对管道进行连续扫描,并构建管道内淤泥三维模型;吸污绞龙破碎组件,用于对管道内污物进行破碎筛选清除。本发明液压动力组件可靠性较高,故障率较低;配合地理信息系统用于清淤机器人获取管道内环境参数,能够大幅提升清淤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减少清淤机器人的损坏率;构建管道内淤泥三维模型,提升了清淤的效率;设置吸污绞龙破碎组件实现了污物的破碎、筛选和清除。
-
公开(公告)号:CN115681675A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211256434.9
申请日:2022-10-14
Applicant: 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
IPC: F16L55/38 , F15B21/08 , F15B11/02 , F15B19/00 , F16L101/12 , F16L101/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管道清淤机器人用动力驱动系统及装置,包括:液压动力装置,与清淤机器人的液压装置和控制器连接,提供液压装置的动力并自动进行液压装置的负载均衡控制,驱动清淤机器人在管道内移动;电控装置,与液压动力装置和控制器连接,控制液压动力装置的状态;传感器装置,与清淤机器人的控制器连接,实现清淤机器人无视觉条件下感知管道内的环境;超声扫描装置,与清淤机器人的控制器连接,采用超声扫描的方式,对管道的管壁截面连续扫描,并构建管道内部淤泥三维模型。本发明的液压动力装置输出多路液压,通过算法自动进行负载均衡控制,精确控制清淤机器人在管道内移动,机器人运动功率更高,清淤效果更好。
-
公开(公告)号:CN115450310A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2211224538.1
申请日:2022-10-09
Applicant: 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管道智能清淤机器人,包括:液压动力组件,与多个液压输出端连接,用于为清淤机器人提供液压动力;电控组件,与液压动力组件连接,用于控制液压动力组件的液压动力输出,并配合地理信息系统用于清淤机器人获取管道内环境参数;超声扫描组件,用于对管道进行连续扫描,并构建管道内淤泥三维模型;吸污绞龙破碎组件,用于对管道内污物进行破碎筛选清除。本发明液压动力组件可靠性较高,故障率较低;配合地理信息系统用于清淤机器人获取管道内环境参数,能够大幅提升清淤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减少清淤机器人的损坏率;构建管道内淤泥三维模型,提升了清淤的效率;设置吸污绞龙破碎组件实现了污物的破碎、筛选和清除。
-
公开(公告)号:CN221196726U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323258797.9
申请日:2023-11-30
Applicant: 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泵站泵机组支撑固定装置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液压泵站泵机组的支撑架,包括主体机构、固定移动机构和辅助机构,所述固定移动机构位于主体机构的上端,所述辅助机构位于主体机构前端,所述主体机构包括支撑板、限位板和防滑垫,所述限位板固定安装在支撑板上端的后端,所述防滑垫固定安装在支撑板的下端,所述固定移动机构包括凹槽、电机和双向丝杆,所述凹槽固定设置在支撑板上端的中部。该液压泵站泵机组的支撑架,通过安装固定移动机构,便于移动支撑固定装置,省时省力,提高了固定效果,减少了工作人员搬运的劳动量,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使用的效率,提高了安全性,提高了实用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