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信道地图构建的隧道边缘计算终端布局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402117B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411515420.3

    申请日:2024-10-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信息传输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基于信道地图构建的隧道边缘计算终端布局方法,包括:构建信道冲激响应模型、自适应动态噪声阈值生成、提取有效多径分量、计算稀疏信道数据、信道数据映射、补全信道数据矩阵、信道地图展示与布局优化等步骤;该基于信道地图构建的隧道边缘计算终端布局方法,基于隧道场景的电磁波传输特性构建信道模型,通过对隧道内多种稀疏信道数据的准确、实时提取,构建完整、准确的隧道场景的三维信道地图,获取传播路径信息、接收功率、路径损耗、均方根时延扩展和信道容量等信道数据,实现隧道边缘计算终端的有效布局优化,实现隧道场景多种信道数据的有效提取,实现隧道三维场景信道地图的完整构建。

    一种基于信道地图构建的隧道边缘计算终端布局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402117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515420.3

    申请日:2024-10-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信息传输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基于信道地图构建的隧道边缘计算终端布局方法,包括:构建信道冲激响应模型、自适应动态噪声阈值生成、提取有效多径分量、计算稀疏信道数据、信道数据映射、补全信道数据矩阵、信道地图展示与布局优化等步骤;该基于信道地图构建的隧道边缘计算终端布局方法,基于隧道场景的电磁波传输特性构建信道模型,通过对隧道内多种稀疏信道数据的准确、实时提取,构建完整、准确的隧道场景的三维信道地图,获取传播路径信息、接收功率、路径损耗、均方根时延扩展和信道容量等信道数据,实现隧道边缘计算终端的有效布局优化,实现隧道场景多种信道数据的有效提取,实现隧道三维场景信道地图的完整构建。

    一种隧道无人值守的预制化智能管理微站

    公开(公告)号:CN222363028U

    公开(公告)日:2025-01-17

    申请号:CN202421300139.3

    申请日:2024-06-0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管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隧道无人值守的预制化智能管理微站,包括呈长方体结构的微站箱体,微站箱体的一侧端面设有门板;微站箱体内并排放置有隧道调光控制柜、19英寸机柜、火灾报警主机柜和两个微站内部预留位置;19英寸机柜内安装有交换机,以及与交换机有线连接的服务器和站级消防边缘计算终端;微站箱体内挂墙安装有与站级消防边缘计算终端有线连接的隧道卷帘门控制箱、消防水位监测箱和消防水泵控制箱;隧道调光控制柜与隧道内的照明装置有线连接;隧道卷帘门控制箱与隧道出入口的卷闸门有线连接;消防水位监测箱与隧道内消防水池内的水位监测器有线连接;消防水泵控制箱与隧道内的排水系统有线连接;火灾报警主机柜与隧道内的火灾探测设备有线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装配式建筑设计思路,以预制舱的形式,建设集监控、管理、应急等功能于一体的隧道智能管理微站。

    一种适用于隧道供配电智能变电微站

    公开(公告)号:CN222706102U

    公开(公告)日:2025-04-01

    申请号:CN202421303061.0

    申请日:2024-06-0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电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隧道供配电智能变电微站,包括呈箱体结构的微站本体,微站本体的内部通过钢板分割成高压室、变压室和低压室;高压室内设有高压进线柜和出线柜;所述变压室内放置有干式变压器;低压室内的中间处形成有人行通道,人行通道的两侧分别布设有低压进线柜、若干低压出线柜、低压容电抗柜、有源滤波柜、双电源切换柜、站用综合柜、PLC柜、UPS电源、EPS电源、若干电池柜、UPS出线柜和若干EPS出线柜;该变电微站可采用集装箱进行改造制作,高压室、变压室和低压室的设备均采用模块化预制式方案,改变传统变电站的建设模式,使变电站的设计、生产、安装、调试全部在工厂内完成,进而减少现场施工及调试工作量;同时该变电微站将高速公路隧道的变电所零散分布的设备进行集中,便于管理和巡查。

    一种适用于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的多层支护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21957590U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420583806.7

    申请日:2024-03-2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的多层支护结构,包括在隧道截面方向上由外向内环向设置的第一初支层、第二初支层、缓冲层和二次衬砌层,各层均沿隧道开挖方向延伸;其中第一初支层和第二初支层通过自进式锚杆和中空注浆锚杆固定安装在隧道围岩上,第一初支层上对称设有让压构件。该多层支护结构在保持支护结构恒定承载力的条件下,发生软岩大变形时其能够产生一定的位移量以释放部分围岩压力,以及动荷载作用时积聚的能量,待让压量释放完毕后,该多层支护结构随变形的进一步加大而持续承载直至破坏,以达到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载能力,优化支护受力,保障隧道稳定、安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