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918692A
公开(公告)日:2013-02-06
申请号:CN201080067074.7
申请日:2010-05-28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H01M8/02 , H01M8/04 , H01M8/10 , H01R13/24 , H01R13/63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202 , H01M8/0297 , H01M8/241 , H01M8/2457 , H01M2008/1095 , H01R13/2442 , H01R13/6273 , H01R24/62
Abstract: 与形成在燃料电池的隔板上的连接器连接部连接的连接器具备:连接器壳体;端子部,其配置于连接器壳体,在连接器与连接器连接部连接时,与隔板的端边接触并在与隔板的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即连接器的插入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卡合部,其形成于连接器壳体,在连接器与连接器连接部连接时,与连接器连接部卡合且用于抑制连接器的插入方向的移动。
-
公开(公告)号:CN104076167A
公开(公告)日:2014-10-01
申请号:CN201410112831.8
申请日:2014-03-25
IPC: G01P15/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P15/0891 , B60L3/0007 , B60L11/1851 , B60L2240/80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的冲击检测设备包括第一冲击检测部分(10、30)、判断部分(14、34)和通知部分(15、35)。第一冲击检测部分检测对装配到车辆的对象施加的冲击。当所述第一冲击检测部分的检测结果大于第一冲击判断阈值时,所述判断部分判断出所述对象受到了冲击。当所述判断部分判断出所述对象受到了冲击时,所述通知部分通知所述对象受到了冲击。
-
公开(公告)号:CN101317292A
公开(公告)日:2008-12-03
申请号:CN200680044174.1
申请日:2006-11-23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大竹康贵
IPC: H01M8/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232 , H01M8/0245 , H01M8/0254 , Y02P70/5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料电池用导电多孔体,其具有:多孔金属体(40,50);以及导电层(20,30),其布置在所述多孔金属体(40,50)的一个表面侧上并且具有透气性,其中所述多孔金属体(40,50)的所述一个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埋入所述导电层(20,30)的一个表面侧中,以及所述导电层(20,30)的所述多孔金属体(40,50)没有埋入其中的另一表面侧的平面度高于所述多孔金属体(40,50)的所述一个表面侧的平面度。在多孔金属体(40,50)和膜电极组件(10)之间获得足够的接触表面积,而不用向(40,50)施加压力。因此,可以实现与膜电极组件(10)低的接触电阻,而不会改变多孔金属体(40,50)的内部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02918692B
公开(公告)日:2015-04-01
申请号:CN201080067074.7
申请日:2010-05-28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H01M8/02 , H01M8/04 , H01M8/10 , H01R13/24 , H01R13/63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202 , H01M8/0297 , H01M8/241 , H01M8/2457 , H01M2008/1095 , H01R13/2442 , H01R13/6273 , H01R24/62
Abstract: 与形成在燃料电池的隔板上的连接器连接部连接的连接器具备:连接器壳体;端子部,其配置于连接器壳体,在连接器与连接器连接部连接时,与隔板的端边接触并在与隔板的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即连接器的插入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卡合部,其形成于连接器壳体,在连接器与连接器连接部连接时,与连接器连接部卡合且用于抑制连接器的插入方向的移动。
-
公开(公告)号:CN101317292B
公开(公告)日:2010-12-22
申请号:CN200680044174.1
申请日:2006-11-23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大竹康贵
IPC: H01M8/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232 , H01M8/0245 , H01M8/0254 , Y02P70/5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料电池用导电多孔体,其具有:多孔金属体(40,50);以及导电层(20,30),其布置在所述多孔金属体(40,50)的一个表面侧上并且具有透气性,其中所述多孔金属体(40,50)的所述一个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埋入所述导电层(20,30)的一个表面侧中,以及所述导电层(20,30)的所述多孔金属体(40,50)没有埋入其中的另一表面侧的平面度高于所述多孔金属体(40,50)的所述一个表面侧的平面度。在多孔金属体(40,50)和膜电极组件(10)之间获得足够的接触表面积,而不用向(40,50)施加压力。因此,可以实现与膜电极组件(10)低的接触电阻,而不会改变多孔金属体(40,50)的内部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01663786A
公开(公告)日:2010-03-03
申请号:CN200880012069.9
申请日:2008-04-10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大竹康贵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4179 , H01M8/04201 , H01M8/04228 , H01M8/04231 , H01M8/242 , H01M8/2483
Abstract: 提供一种对燃料电池堆(10)有效地进行扫气过程的燃料电池系统,该燃料电池堆(10)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利用所供给的反应气体发电的燃料电池(40)构成。当燃料电池堆(10)停止发电或当燃料电池堆(10)未进行发电时,执行扫气过程,其中使作为扫气气体的反应气体从气体通道部(44、46)循环到出口歧管(62、68)。在扫气过程期间,限制扫气气体从每个气体通道部(44、46)排放到出口歧管(62、68)时所通过的区域,并且从一个到另一个依次开关待限制的区域。
-
公开(公告)号:CN105658460B
公开(公告)日:2018-07-17
申请号:CN201480054975.0
申请日:2014-10-03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13/04 , B60K1/04 , B60L11/1883 , B60L11/1888 , B60L11/1896 , B60L11/1898 , B60L2240/36 , B60R13/0876 , B60R16/08 , B60Y2200/90 , F01N13/082 , H01M8/04156 , H01M8/04179 , H01M8/04291 , H01M8/0662 , H01M2250/20 , Y02T90/32 , Y02T90/34
Abstract: 提供一种在搭载燃料电池的移动体中使用的能够抑制起因于燃料电池的排水的不良情况的配管部件。燃料电池车辆1具备作为用于排出燃料电池10的排水和排气的配管部件的排出口管100。排出口管100具有延伸部111、弯曲部112以及开口端部113,在燃料电池车辆1的后方侧以朝向下方开口的方式安装。排出口管100构成为:在安装于燃料电池车辆1时,配置于车辆前方侧的开口端部113的壁部113f的内壁面121从燃料电池车辆1的后方侧朝向前方侧倾斜延伸而到达开口部101。
-
公开(公告)号:CN105658460A
公开(公告)日:2016-06-08
申请号:CN201480054975.0
申请日:2014-10-03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K13/04 , B60K1/04 , B60L11/1883 , B60L11/1888 , B60L11/1896 , B60L11/1898 , B60L2240/36 , B60R13/0876 , B60R16/08 , B60Y2200/90 , F01N13/082 , H01M8/04156 , H01M8/04179 , H01M8/04291 , H01M8/0662 , H01M2250/20 , Y02T90/32 , Y02T90/34
Abstract: 提供一种在搭载燃料电池的移动体中使用的能够抑制起因于燃料电池的排水的不良情况的配管部件。燃料电池车辆1具备作为用于排出燃料电池10的排水和排气的配管部件的排出口管100。排出口管100具有延伸部111、弯曲部112以及开口端部113,在燃料电池车辆1的后方侧以朝向下方开口的方式安装。排出口管100构成为:在安装于燃料电池车辆1时,配置于车辆前方侧的开口端部113的壁部113f的内壁面121从燃料电池车辆1的后方侧朝向前方侧倾斜延伸而到达开口部101。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