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958823A
公开(公告)日:2007-05-09
申请号:CN200610118471.8
申请日:2006-11-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添加Li基氢化物的镁基储氢合金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镁粉中加入Li基氢化物的质量百分数为0.5-30%,所述Li基氢化物,为LiBH4、LiNH2、Li2NH或LiH。本发明改善了纯镁的吸放氢性能。其方法为将镁粉与Li基氢化物在惰性气体或氢气保护下进行球磨。所提供的制备方法简单,所得镁基储氢合金具有储氢量大,不需活化,吸放氢速度快,性能稳定等有点,可用于氢的回收、提纯、精制:氢的储存和运输;氢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能发电系统;充电电池与燃料电池等。
-
公开(公告)号:CN1470661A
公开(公告)日:2004-01-28
申请号:CN03129301.8
申请日:2003-06-1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钒、铁改性的钛铬系储氢合金。其特征在于(1)V和Fe两种元素同时取代TiCrx合金中的部份铬元素;(2)合金组成为:TiCrx-y-zVyFez,式中1.75≤X≤2.0,0<Y≤1.2,0<Z≤0.5。取代后钛铬系储氢合金0℃时的储氢量最高可超过3wt%,可作为大规模氢源的储氢材料,用于燃料电池等方面。
-
公开(公告)号:CN1307318C
公开(公告)日:2007-03-28
申请号:CN200410066299.7
申请日:2004-09-1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改性的钛锰系储氢合金,其特征在于它是由锆、钒、铁三元素同时掺杂改性,组成通式为Ti1-XZrXMn(P-M-N)FeMVN,其中0<X≤0.2,1.0≤P≤1.5,0<M≤0.2,0<N≤1.0,且P-M-N>0。合金经锆、钒、铁改性后,其储氢质量比可达到2.0wt%以上,而且有良好的常温吸放氢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222631C
公开(公告)日:2005-10-12
申请号:CN02111213.4
申请日:2002-03-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类经改性的钛锰系储氢合金,属于储氢合金领域,其特征在于在TiMn2合金中添加V、Fe、Cr三种改性元素,设计出新合金组分通式为:TiFexVyCrzMn(2-x-y-z),其中0≤x≤0.15,推荐范围0.05-0.1;0≤y≤0.30,推荐范围0.10-0.25;0≤z≤0.10,推荐范围为0.05-0.08。Fe、Cr、V三种元素或以其中任意二个或三种元素同时取代TiMn2合金中的Mn元素。由于Fe、Cr、V新元素的引入使合金中出现了新相,从而导致新合金的吸氢最高原子比(H/M)达3.0,吸氢量较未改性的TiMn2明显增加,储氢量可达2%以上,有望作为大规模氢源的储氢材料,应用在燃料电池等方面。
-
公开(公告)号:CN1605649A
公开(公告)日:2005-04-13
申请号:CN200410066299.7
申请日:2004-09-1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改性的钛锰系储氢合金,其特征在于它是由锆、钒、铁三元素同时掺杂改性,组成通式为Ti1-XZrXMn(P-M-N)FeMVN,其中0<X≤0.2,1.0≤P≤1.5,0<M≤0.2,0<N≤1.0,且P-M-N>0。合金经锆、钒、铁改性后,其储氢质量比可达到2.0wt%以上,而且有良好的常温吸放氢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385546A
公开(公告)日:2002-12-18
申请号:CN02111213.4
申请日:2002-03-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类经改性的钛锰系储氢合金,属于储氢合金领域,其特征在于在TiMn2合金中添加V、Fe、Cr三种改性元素,设计出新合金组分通式为:TiFexVyCrzMn(2-x-y-z),其中0≤x≤0.15,推荐范围0.05-0.1;0≤y≤0.30,推荐范围0.10-0.25;0≤z≤0.10,推荐范围为0.05-0.08。Fe、Cr、V三种元素或以其中任意二个或三种元素同时取代TiMn2合金中的Mn元素。由于Fe、Cr、V新元素的引入使合金中出现了新相,从而导致新合金的吸氢最高原子比(H/M)达3.0,吸氢量较未改性的TiMn2明显增加,储氢量可达2%以上,有望作为大规模氢源的储氢材料,应用在燃料电池等方面。
-
公开(公告)号:CN1222387C
公开(公告)日:2005-10-12
申请号:CN02137646.8
申请日:2002-10-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氢化球磨法制备纳米金属材料,其特征在于与氢发生氢化反应的金属或合金装入球磨罐,罐的密封盖上安装有可承受10MPa的通气阀门;将球磨罐加热至100~250℃,抽真空至10-3Pa,保持15分钟;通入压力4~8MPa的氢气保持1小时;球磨15~60分钟,球磨结束后,应先释放出氢气,并再用氩气清洗2~3次,在手套箱或惰性气体保护环境下将纳米级金属单质或合金从球磨罐中取出。本发明优点是由于氢的作用,材料受空气污染少,产品性能好,特别适合与氢发生氢化反应的Zr、V或钛基合金、镁基合金及稀土合金。
-
公开(公告)号:CN1404949A
公开(公告)日:2003-03-26
申请号:CN02137646.8
申请日:2002-10-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氢化球磨法制备纳米金属材料,其特征在于与氢发生氢化反应的金属或合金装入球磨罐,罐的密封盖上安装有可承受10MPa的通气阀门;将球磨罐加热至100~250℃,抽真空至10-3Pa,保持15分钟;通入压力4~8MPa的氢气保持1小时;球磨15~60分钟,球磨结束后,应先释放出氢气,并再用氩气清洗2~3次,在手套箱或惰性气体保护环境下将纳米级金属单质或合金从球磨罐中取出。本发明优点是由于氢的作用,材料受空气污染少,产品性能好,特别适合与氢发生氢化反应的Zr、V或钛基合金、镁基合金及稀土合金。
-
公开(公告)号:CN1404948A
公开(公告)日:2003-03-26
申请号:CN02137644.1
申请日:2002-10-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B22F9/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材料中间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金属单质(Ti、V、Zr、Co)和合金(TiMn基、Zr基、Mg基、稀土系)直接与氢反应,生成金属氢化物,而在金属氢化物分解过程中,膨胀的晶格发生收缩,经多次氢化物的形成与分解反应后,大块的金属单质或合金粉碎成直径为微米级的纳米材料中间体。氢化物的生成温度为80~300℃,真空度达0.001Pa,应保持15~120分钟,首次吸氢反应必须加热,且在无氧环境下进行,分解放氢则始终在80~100℃范围,重复吸氢4~8次,即制备成纳米中间体。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金属单质与合金直接与氢发生反应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既避免了与其它物质接触,又不影响后续加工。
-
公开(公告)号:CN1234487C
公开(公告)日:2006-01-04
申请号:CN02137644.1
申请日:2002-10-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B22F9/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材料中间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金属单质(Ti、V、Zr、Co)和合金(TiMn基、Zr基、Mg基、稀土系)直接与氢反应,生成金属氢化物,而在金属氢化物分解过程中,膨胀的晶格发生收缩,经多次氢化物的形成与分解反应后,大块的金属单质或合金粉碎成直径为微米级的纳米材料中间体。氢化物的生成温度为80~300℃,真空度达0.001Pa,应保持15~120分钟,首次吸氢反应必须加热,且在无氧环境下进行,分解放氢则始终在80~100℃范围,重复吸氢4~8次,即制备成纳米中间体。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金属单质与合金直接与氢发生反应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既避免了与其它物质接触,又不影响后续加工。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