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矩形燃料组件耦合传热耦合方法及系统、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9442956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484690.2

    申请日:2024-10-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矩形燃料组件耦合传热耦合方法及系统、介质。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或系统,主要包括了获取燃料板的表面热流密度分布;进行冷却剂流量分配特性和燃料板导热特性迭代计算;判断燃料板导热特性迭代计算是否迭代完成。通过上述方法,针对矩形燃料组件流动传热精细化分析计算需求,提出了详细的耦合传热计算方法和流程,可用于上述耦合传热问题的精确求解。本发明可作为先进研究堆(如CARR)堆芯热工水力程序开发的算法基础。可提供燃料组件的计算准确性,从而释放热工设计裕量。对于研究堆总体性能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种用于池沸腾实验核化汽泡可视化研究的辅助拍摄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7311061A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311208433.1

    申请日:2023-09-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池沸腾实验核化汽泡可视化研究的辅助拍摄装置,包括反光镜组件;所述反光镜组件包括反光镜镜面和温控单元,所述反光镜镜面设置于沸腾池腔体内侧壁上;所述温控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反光镜镜面的温度;所述沸腾池腔体底部带有实验表面,所述反光镜镜面位于所述实验表面的法线方向上,并相对于法线方向倾斜设置;实验时将该装置安装在沸腾池腔体内实验表面正上方,利用其反射作用实现从沸腾池腔体侧面获取实验表面法线方向可视化数据的目的;并可确保反光镜组件在池沸腾核化特性实验整个过程中不会因镜面“起雾”、“集汽”而失效,从而能够从沸腾池侧面可视窗进行拍摄,获取核化点密度等参数。

    模拟下游两相流场搅混作用的可视化装置、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910401B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211383874.0

    申请日:2022-11-07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模拟棒束通道内带有搅混翼片的定位格架对下游两相流场搅混作用的可视化系统。该装置基于周期性磁场变化,诱导涡旋部件发生转动。在装置结构设计以及流体惯性力作用下,涡旋部件会停留在定位格架下游流场相应位置做自转运动,产生涡旋,对流场内的气相、液相产生搅混,造成特定的相态分布特性。通过对比带有搅混翼的定位格架与带有涡旋部件的定位格架下游两相流场的相态分布特性,可以利用涡旋部件的旋转速度、停留位置等参数定量计算涡旋的搅混作用,从而模化带有搅混翼的定位格架的搅混作用,为定位格架的优化设计提供数据基础,有利于提升燃料组件经济性与安全性。

    一种倾斜弧面可变流道的可视化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8613749B

    公开(公告)日:2019-09-06

    申请号:CN201810372028.6

    申请日:2018-04-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倾斜弧面可变流道的可视化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包括螺栓组合I、螺栓组合II、定位板、热电偶、发热体、上形状板、下形状板、密封垫、玻璃;发热体固定于定位板上;螺栓组合I将上形状板固定于定位板上;密封垫安装在上形状板和下形状板的密封槽中,玻璃安装在带有垫片的密封槽;螺栓组合II连接下形状板与定位板;热电偶从装置外侧空间倾斜安装在发热体的斜孔上;密封垫远离玻璃一侧安装有金属垫片调节流道间隙尺寸;其中,上形状板的相对高度可调、玻璃的装配位置可调、定位板的倾斜角度可调、上形状板与下形状板之间流道的形状可调;装置能够实现倾斜角度在‑90°~90°连续调节。

    一种倾斜弧面可变流道的可视化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8613749A

    公开(公告)日:2018-10-02

    申请号:CN201810372028.6

    申请日:2018-04-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倾斜弧面可变流道的可视化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包括螺栓组合I、螺栓组合II、定位板、热电偶、发热体、上形状板、下形状板、密封垫、玻璃;发热体固定于定位板上;螺栓组合I将上形状板固定于定位板上;密封垫安装在上形状板和下形状板的密封槽中,玻璃安装在带有垫片的密封槽;螺栓组合II连接下形状板与定位板;热电偶从装置外侧空间倾斜安装在发热体的斜孔上;密封垫远离玻璃一侧安装有金属垫片调节流道间隙尺寸;其中,上形状板的相对高度可调、玻璃的装配位置可调、定位板的倾斜角度可调、上形状板与下形状板之间流道的形状可调;装置能够实现倾斜角度在-90°~90°连续调节。

    一种棒束通道全透明可视化实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4681110B

    公开(公告)日:2017-07-04

    申请号:CN201510040594.3

    申请日:2015-01-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压力容器设备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棒束通道全透明可视化实验装置,包括棒束通道本体(4)、设置在棒束通道本体(4)外用于卡紧棒束通道本体(4)的承压外壳(3),所述棒束通道本体(4)由透明材料制成,所述承压外壳(3)上在其四周开设有观察槽(31)。本发明的实验装置具有可承受一定内压、具有大尺寸可视窗口的棒束通道本体,实现了棒束通道全流场的可视化,解决了棒束通道可测量几何范围偏小、观察区域有限的问题;可用于进行棒束或管束的单相和两相可视化实验研究,能够实现全流场的速度场测量或两相流动过程的图形记录,能够为进一步开展棒束通道内的单相和两相流动以及局部现象的定量研究提供支持。

    一种全堆芯CFD程序计算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9940178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411789877.3

    申请日:2024-12-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本发明涉及反应堆热工水力研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堆芯CFD程序计算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步骤如下:将压力容器计算域划分为活性区以及活性区上、下游流场并分别利用CFD程序开展计算;对于活性区逐个对各燃料组件开展流固耦合的迭代计算,得到各燃料组件的压降和平均压降并确定压降偏差;对活性区上游流场进行迭代计算以及计算活性区下游流场,得到各燃料组件的进出口压力;根据进出口压力对各燃料组件的压降偏差进行更新;迭代计算,直至新的压降偏差满足第一收敛条件,完成全堆芯的计算。本发明可实现多尺度堆芯的三维两相CFD模拟,应对燃料组件数目多、组件内部流道多且存在流固耦合和局部两相的计算难题。

    一种换热设备发热条件模拟装置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880489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352246.3

    申请日:2025-03-25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发热条件模拟装置和方法,所属换热设备研究技术领域,包括:加热板与流道板相邻且加热板嵌入流道板中,流道板内设置长方体的工质流道以供工质流通,当加热板发热后,加热板向流道板传递热量,进而通过流道板向工质流道内的工质传递热量;工质在工质流道中流动时与加热板进行热交换,实现热量传递,模拟换热设备的换热功能。通过将流道板设置在外壳内,使外壳包裹流道板对流道板进行限制,以防止流道板在高压工质压力作用下变形,保证流道板的结构可靠性,进而保证工质流道在工质压力作用下不发生变形,从而有利于提高热量传递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并提高装置整体的结构稳定性,满足高温高压的实验需求,延长装置使用寿命。

    一种堆芯流量自动分配的燃料组件上管座结构及安装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472317B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211127216.5

    申请日:2022-09-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堆芯流量自动分配的燃料组件上管座结构及安装方法,包括流量调节板和流量调节浮块,所述流量调节板的下侧面水平设置在燃料组件盒的上方,所述流量调节板上设置有多个贯穿所述流量调节板上侧面和下侧面的流量调节孔,且所述流量调节孔与所述燃料组件盒内的燃料元件的位置对应;流量调节浮块设置在所述流量调节孔内,且所述流量调节浮块的下端与所述燃料元件的上端抵靠;本发明通过在燃料组件盒上安装流量调节板,并通过燃料元件的通胀来改变流量调节浮块的位置,从而改变流量调节孔的大小,利用不同功率分区内燃料元件的膨胀量差异,实现了不同区域的阻力调节功能,达到了堆芯流量的动态分配。

    一种用于微纳结构改性表面试验的加热结构、装置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8549490A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410885248.4

    申请日:2024-07-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微纳结构改性表面试验的加热结构、装置及应用,涉及核工程技术领域,加热结构包括上加热板和下加热板,上加热板和下加热板均为阶梯式结构,上加热板四周由上陶瓷侧板包裹,下加热板四周由下陶瓷侧板包裹;上陶瓷侧板的两端均设置有开口向下的上凹槽,下陶瓷侧板的两端均设置有开口向上的下凹槽,在上陶瓷侧板与下陶瓷侧板合并时,上凹槽与下凹槽形成矩形流道的进出口,且上陶瓷侧板与下陶瓷侧板中部形成矩形流道;上陶瓷侧板上方安装有上陶瓷顶板,下陶瓷侧板的下方安装有下陶瓷底板;上陶瓷顶板和下陶瓷底板上均设置有孔洞;上加热板和下加热板上均连接有加热棒。可以实现不同功率水平的加热模式,满足特定实验需求。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