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034910A
公开(公告)日:2018-05-15
申请号:CN201711209938.4
申请日:2017-11-28
Applicant: 东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2F1/10 , B22D27/045 , C22C19/03 , C22F3/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新材料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应力场训练提高多晶NiMnGa合金磁感生应变的处理方法,该方法是将Ni、Mn、Ga原材料经熔炼铸棒,经定向凝固之后形成强取向多晶材料,然后利用X射线衍射测量织构,依据晶体择优取向切取长方体块状样品,使其三边均与奥氏体的 A择优取向方向平行。采用力学性能试验机对长方体样品进行反复压缩的应力场训练,压缩沿两个方向进行交替进行,随着压缩次数的递增,样品的孪晶应力平台显著降低,进而提高多晶合金样品的磁感生应变。
-
公开(公告)号:CN107675063A
公开(公告)日:2018-02-09
申请号:CN201710880721.X
申请日:2017-09-26
Applicant: 东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2C30/02 , C22C1/023 , C22C19/005 , C22C19/03 , C22F1/002 , C22F1/10 , H01F1/015
Abstract: 一种Ni-Mn-In-Co-Cu磁制冷合金材料及制备方法,属于磁性材料技术领域。所述Ni-Mn-In-Co-Cu磁制冷合金材料的化学分子式为Ni46MnxIn14Co3Cuy,合金中元素的摩尔数之和为100,其中33≤x≤36,1≤y≤4。本发明通过原料配比、真空电弧多次反复熔炼,制备多晶铸锭,在高纯惰性气体保护下退火,然后迅速水冷,从而制备出Ni-Mn-In-Co-Cu磁制冷合金块体坯料。本发明的合金块体在1.5T磁场下,绝热温变变化范围为1.01-2.61K。本发明的磁性合金能够在室温附近能够获得优异的绝热温变,伴随有巨大的磁热效应,可作为磁制冷工质具有较高的磁制冷效率和宽温域工作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08866421B
公开(公告)日:2020-02-11
申请号:CN201810739581.9
申请日:2018-07-06
Applicant: 东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材料成型及磁控溅射合金靶材的制备工艺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Ni‑Mn‑Sb合金材料及其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按照原料配比称取Ni、Mn、Sb原料,利用真空电弧多次反复熔炼,制备多晶铸锭,经过研磨仪研磨成粉,置于石墨磨具中,在放电等离子烧结系统中的真空环境下进行烧结:升温速度为30~100℃/min,压力为40~80MPa,烧结温度为600~950℃,保温时间为5~20分钟。本发明工艺简单,所制备的Ni‑Mn‑Sb合金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7881394B
公开(公告)日:2019-08-09
申请号:CN201711209823.5
申请日:2017-11-28
Applicant: 东北大学
Abstract: 一种Ni‑Co‑Mn‑In‑Ge磁制冷合金材料及制备方法,属于磁性制冷材料技术领域。所述Ni‑Co‑Mn‑In‑Ge磁制冷合金材料的化学分子式为Ni45Co5Mn36.5In13.5‑xGex,合金中元素的摩尔数之和为100,其中1≤x≤4。本发明通过原料配比、真空电弧多次反复熔炼,制备多晶铸锭,在高纯惰性气体保护下退火,然后迅速水冷,从而制备出Ni‑Co‑Mn‑In‑Ge磁制冷合金块体坯料。本发明的合金块体在1.5T外加磁场下,通过升温磁化的方式得到绝热温变变化范围为1.34‑2.69K。本发明的磁性合金材料能够在室温附近能够获得较大的绝热温变,伴随有巨大的磁热效应,可作为宽温域工作范围的一种磁制冷工质。
-
公开(公告)号:CN108677078A
公开(公告)日:2018-10-19
申请号:CN201810576924.4
申请日:2018-05-30
Applicant: 东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磁制冷合金材料及其合金的制备工艺技术领域。该材料本身在室温附近能够获得优异的绝热温变,是理想的近室温磁制冷工质。所述富Mn的Mn‑Ni‑In‑Co‑Cu磁制冷合金材料的化学分子式为MnxNi37In9Co4Cuy,合金中元素的摩尔数之和为100,其中46≤x≤49,1≤y≤4。本发明通过原料配比、真空电弧多次反复熔炼,制备多晶铸锭,在高纯惰性气体保护下退火,然后迅速水冷,从而制备出富Mn的Mn‑Ni‑In‑Co‑Cu磁制冷合金块体坯料。本发明的合金块体在3T磁场下,磁熵变变化范围为4.4~15.8JKg‑1K‑1。
-
公开(公告)号:CN109482880B
公开(公告)日:2019-11-08
申请号:CN201811616748.9
申请日:2018-12-28
Applicant: 东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同时提升Ni‑Mn‑In合金力学性能和磁热性能的制备方法,该合金由以下设计工艺制成:按照原料配比称取Ni、Mn、In原料,利用真空电弧多次反复熔炼,制备多晶铸锭,通过机械研磨,制成粉末,然后用标准试验筛筛出15~200um左右的合金粉末,去应力退火温度在300℃~700℃之间。置于石墨模具中,然后在放电等离子烧结系统中进行烧结,真空度小于20Pa,升温速率为20~100℃/min,压力为20~80MPa,烧结温度为550~930℃,保温时间为1~30min,去应力退火温度在300℃~700℃之间。通过本发明设计的制备工艺,同时提升了Ni‑Mn‑In合金的力学性能和磁热性能。本工艺具有普遍性规律,同样适用于所有的Ni‑Mn‑x(In、Sn、Sb)合金。
-
公开(公告)号:CN108034910B
公开(公告)日:2019-05-10
申请号:CN201711209938.4
申请日:2017-11-28
Applicant: 东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新材料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应力场训练提高多晶NiMnGa合金磁感生应变的处理方法,该方法是将Ni、Mn、Ga原材料经熔炼铸棒,经定向凝固之后形成强取向多晶材料,然后利用X射线衍射测量织构,依据晶体择优取向切取长方体块状样品,使其三边均与奥氏体的 A择优取向方向平行。采用力学性能试验机对长方体样品进行反复压缩的应力场训练,压缩沿两个方向进行交替进行,随着压缩次数的递增,样品的孪晶应力平台显著降低,进而提高多晶合金样品的磁感生应变。
-
公开(公告)号:CN107675063B
公开(公告)日:2019-05-10
申请号:CN201710880721.X
申请日:2017-09-26
Applicant: 东北大学
Abstract: 一种Ni‑Mn‑In‑Co‑Cu磁制冷合金材料及制备方法,属于磁性材料技术领域。所述Ni‑Mn‑In‑Co‑Cu磁制冷合金材料的化学分子式为Ni46MnxIn14Co3Cuy,合金中元素的摩尔数之和为100,其中33≤x≤36,1≤y≤4。本发明通过原料配比、真空电弧多次反复熔炼,制备多晶铸锭,在高纯惰性气体保护下退火,然后迅速水冷,从而制备出Ni‑Mn‑In‑Co‑Cu磁制冷合金块体坯料。本发明的合金块体在1.5T磁场下,绝热温变变化范围为1.01‑2.61K。本发明的磁性合金能够在室温附近能够获得优异的绝热温变,伴随有巨大的磁热效应,可作为磁制冷工质具有较高的磁制冷效率和宽温域工作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09482880A
公开(公告)日:2019-03-19
申请号:CN201811616748.9
申请日:2018-12-28
Applicant: 东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同时提升Ni-Mn-In合金力学性能和磁热性能的制备方法,该合金由以下设计工艺制成:按照原料配比称取Ni、Mn、In原料,利用真空电弧多次反复熔炼,制备多晶铸锭,通过机械研磨,制成粉末,然后用标准试验筛筛出15~200um左右的合金粉末,去应力退火温度在300℃~700℃之间。置于石墨模具中,然后在放电等离子烧结系统中进行烧结,真空度小于20Pa,升温速率为20~100℃/min,压力为20~80MPa,烧结温度为550~930℃,保温时间为1~30min,去应力退火温度在300℃~700℃之间。通过本发明设计的制备工艺,同时提升了Ni-Mn-In合金的力学性能和磁热性能。本工艺具有普遍性规律,同样适用于所有的Ni-Mn-x(In、Sn、Sb)合金。
-
公开(公告)号:CN106119661B
公开(公告)日:2018-10-23
申请号:CN201610615859.2
申请日:2016-07-29
Applicant: 东北大学
Abstract: 一种Mn‑Ni‑Sn‑Co合金薄带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新材料技术领域。Mn‑Ni‑Sn‑Co合金薄带中元素的摩尔数之和为100,元素的摩尔比为Mn:Ni:Sn:Co=(49.5~50.5):(33.5~38.5):(7.5~8.5):(3.5~8.5);制备方法为:(1)真空电弧熔炼多次反复熔炼;(2)甩带法制备厚度为90~120μm合金薄带。本发明合金薄带在升温过程,呈现出磁性转变与结构转变的协同发生,具有磁场诱发马氏体逆相变的特征。本发明合金薄带通过Co添加,提高了铁磁奥氏体的饱和磁化强度,扩大了奥氏体与马氏体之间的磁性差别,显著提高多晶合金薄带的磁热性能,在1T磁场下,磁熵变化为2.4~7.6Jkg‑1K‑1,在1.5T磁场下,磁熵变化为3.5~11.0Jkg‑1K‑1。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