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及集成电路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035952B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011510550.X

    申请日:2020-12-18

    Abstract: 涉及半导体装置及集成电路。改善在RESURF区域形成的MOSFET的耐压性能的提高与接通电阻的降低之间的折衷关系。半导体装置具有:N型扩散层(3),形成于P型扩散层(1)的表层部,作为RESURF区域而起作用;N型填埋扩散层(2),形成于N型扩散层(3)的高电位侧电路侧的底部,杂质峰值浓度比N型扩散层(3)高;以及MOSFET,将N型扩散层(3)作为漂移层。MOSFET具有:热氧化膜(9),形成于成为漏极区域的N型扩散层(4)与成为源极区域的N型扩散层(7)之间;以及N型扩散层(14),形成于热氧化膜(9)之下,杂质峰值浓度比N型扩散层(3)高。N型扩散层(14)的低电位侧电路侧的端部比N型填埋扩散层的低电位侧电路侧的端部更靠近低电位侧电路。

    半导体装置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646348A

    公开(公告)日:2023-08-25

    申请号:CN202310129713.7

    申请日:2023-02-17

    Abstract: 涉及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能够防止耐压性能降低。半导体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第1导电型的半导体基板;第2导电型的RESURF层;第2导电型的埋入层,形成于高电位侧电路的底部;以及MOSFET,将RESURF层作为漂移层,MOSFET具有:第2导电型的N型半导体层,作为漏极层起作用;第1导电型的P型半导体层,处于N型半导体层的低电位侧电路侧;以及第2导电型的N型半导体层,形成于P型半导体层的表面,作为源极层起作用,N型半导体层的端部与埋入层的端部相比处于低电位侧电路侧,埋入层及N型半导体层的端部在俯视观察时具有弯曲部(30、40)。弯曲部(40)的曲率中心O′的位置与弯曲部(30)相比靠近高电位侧电路,弯曲部(40)的曲率小于弯曲部(30)。

    半导体装置及集成电路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035952A

    公开(公告)日:2021-06-25

    申请号:CN202011510550.X

    申请日:2020-12-18

    Abstract: 涉及半导体装置及集成电路。改善在RESURF区域形成的MOSFET的耐压性能的提高与接通电阻的降低之间的折衷关系。半导体装置具有:N型扩散层(3),形成于P型扩散层(1)的表层部,作为RESURF区域而起作用;N型填埋扩散层(2),形成于N型扩散层(3)的高电位侧电路侧的底部,杂质峰值浓度比N型扩散层(3)高;以及MOSFET,将N型扩散层(3)作为漂移层。MOSFET具有:热氧化膜(9),形成于成为漏极区域的N型扩散层(4)与成为源极区域的N型扩散层(7)之间;以及N型扩散层(14),形成于热氧化膜(9)之下,杂质峰值浓度比N型扩散层(3)高。N型扩散层(14)的低电位侧电路侧的端部比N型填埋扩散层的低电位侧电路侧的端部更靠近低电位侧电路。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634835A

    公开(公告)日:2019-12-31

    申请号:CN201910517155.5

    申请日:2019-06-14

    Abstract: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能够缓和台阶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涉及的半导体装置具备:第1层间绝缘膜,具有第1开口;第2层间绝缘膜,具有俯视观察时与第1开口重叠且露出第1配线层的第2开口;第2配线层;第3层间绝缘膜;以及SOG(Spin on Glass)膜,以俯视观察时与第1开口重叠的方式形成,第2开口的开口面积比第1开口大,在剖视观察时,在将第1开口的宽度即第1开口宽度设为W1,将第2开口的宽度即第2开口宽度设为W2,将从半导体衬底表面到第2开口处的第3层间绝缘膜的表面为止的高度的最小值设为H1,以及将从半导体衬底表面到第2开口的端部即第2开口端处的第3层间绝缘膜的表面为止的高度设为H2时,满足(H2-H1)/((W2-W1)/2)≤3.6。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634835B

    公开(公告)日:2023-10-24

    申请号:CN201910517155.5

    申请日:2019-06-14

    Abstract: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能够缓和台阶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涉及的半导体装置具备:第1层间绝缘膜,具有第1开口;第2层间绝缘膜,具有俯视观察时与第1开口重叠且露出第1配线层的第2开口;第2配线层;第3层间绝缘膜;以及SOG(Spin on Glass)膜,以俯视观察时与第1开口重叠的方式形成,第2开口的开口面积比第1开口大,在剖视观察时,在将第1开口的宽度即第1开口宽度设为W1,将第2开口的宽度即第2开口宽度设为W2,将从半导体衬底表面到第2开口处的第3层间绝缘膜的表面为止的高度的最小值设为H1,以及将从半导体衬底表面到第2开口的端部即第2开口端处的第3层间绝缘膜的表面为止的高度设为H2时,满足(H2‑H1)/((W2‑W1)/2)≤3.6。

    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半导体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8701624B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1680082698.3

    申请日:2016-03-01

    Inventor: 川崎裕二

    Abstract: 在半导体晶片(1)形成多个半导体元件(5)。在对多个半导体元件(5)进行划分的切割线(6、7)之上形成膜厚测量用配线图案(3、4)。在半导体元件(5)及膜厚测量用配线图案(3、4)之上形成SOG膜(10)。对膜厚测量用配线图案(3、4)的中央部之上的SOG膜(10)的膜厚进行测量。膜厚测量用配线图案(3、4)是长边与切割线(3、4)平行的长方形图案。

    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701624A

    公开(公告)日:2018-10-23

    申请号:CN201680082698.3

    申请日:2016-03-01

    Inventor: 川崎裕二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2/12 H01L21/78 H01L22/30

    Abstract: 在半导体晶片(1)形成多个半导体元件(5)。在对多个半导体元件(5)进行划分的切割线(6、7)之上形成膜厚测量用配线图案(3、4)。在半导体元件(5)及膜厚测量用配线图案(3、4)之上形成SOG膜(10)。对膜厚测量用配线图案(3、4)的中央部之上的SOG膜(10)的膜厚进行测量。膜厚测量用配线图案(3、4)是长边与切割线(3、4)平行的长方形图案。

    半导体装置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802839B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011238738.3

    申请日:2020-11-09

    Abstract: 向自举电容(39)供给充电电流的半导体装置具有半导体层(1)、N+型扩散区域(5b)及N型扩散区域(2)、P+型扩散区域(4a)及P型扩散区域(3a)、N+型扩散区域(5a)、源极电极(10b)、漏极电极(10c)、背栅极电极(10a)、栅极电极(9a)。N+型扩散区域(5b)及N型扩散区域(2)与自举电容(39)的第1电极电连接。电源电压(Vcc)供给至N+型扩散区域(5a)。源极电极(10b)与第3半导体区域(N+型扩散区域(5a))连接且被供给电源电压。背栅极电极(10a)连接至与N+型扩散区域(5a)分离的区域,并且接地。源极电极(10b)与背栅极电极(10a)之间的耐压大于电源电压。

    半导体装置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802839A

    公开(公告)日:2021-05-14

    申请号:CN202011238738.3

    申请日:2020-11-09

    Abstract: 向自举电容(39)供给充电电流的半导体装置具有半导体层(1)、N+型扩散区域(5b)及N型扩散区域(2)、P+型扩散区域(4a)及P型扩散区域(3a)、N+型扩散区域(5a)、源极电极(10b)、漏极电极(10c)、背栅极电极(10a)、栅极电极(9a)。N+型扩散区域(5b)及N型扩散区域(2)与自举电容(39)的第1电极电连接。电源电压(Vcc)供给至N+型扩散区域(5a)。源极电极(10b)与第3半导体区域(N+型扩散区域(5a))连接且被供给电源电压。背栅极电极(10a)连接至与N+型扩散区域(5a)分离的区域,并且接地。源极电极(10b)与背栅极电极(10a)之间的耐压大于电源电压。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