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
    3.
    发明公开
    电池 无效

    公开(公告)号:CN106099134A

    公开(公告)日:2016-11-09

    申请号:CN201610269250.4

    申请日:2016-04-27

    Inventor: 李康惟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6/32 H01M2/367

    Abstract: 一种电池,包括:具有主体;布置在所述主体中的可由液体激活的粉末混合物;负电极,所述负电极包括金属壳体,该金属壳体包括至少一个穿孔;包括导电棒的正电极,与粉末混合物接触;布置在所述粉末混合物和所述金属壳体之间的可渗透分离器,用于将所述负电极和所述正电极电隔离,同时可让用于激活所述粉末混合物的液体渗透;以及穿过所述可渗透分离器从所述金属壳体的穿孔延伸出的通道,该通道允许液体流激活所述可由液体激活的粉末混合物。所述金属光体至少可在露出所述金属壳体的穿孔的第一位置和遮住所述金属壳体的穿孔的第二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主体移动。

    一种加水电池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067552A

    公开(公告)日:2016-11-02

    申请号:CN201610621662.X

    申请日:2016-07-31

    Inventor: 耿占吉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6/32 H01M4/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加水电池,包括正极、负极以及位于二者之间的至少一个电池单元,所述电池单元包括吸水层和双极板,所述吸水层贴合双极板的空气阴极的外侧,所述双极板包括依次叠合的金属阳极板、褶皱铜片和空气阴极,所述褶皱铜片夹在金属阳极板和空气阴极之间。一方面,褶皱铜片不仅能导电、防水,其褶皱通道还构筑成空气通道,能够改善空气在电池内部的扩散性能,进而提高电池的放电性能,即增加了电池的电流密度和放电功率;另一方面,该双极板可以作为加水电池的基本模块,有利于实现电池的快速组装。

    电极构造体、空气电池及空气电池组

    公开(公告)号:CN105830276B

    公开(公告)日:2018-06-08

    申请号:CN201480069146.X

    申请日:2014-12-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2/065 H01M4/06 H01M6/32 H01M6/503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极构造体,其具备第一电极单元、第二电极单元及第一绝缘性框体,各电极单元具有相邻的构造。第一电极单元在内部具有通气空间且具有通气面的导电性基体的通气面的外表面具备空气电池用正极。第二电极单元在导电性基体的外表面具备空气电池用负极。第一绝缘性框体以相邻的电极单元的空气电池用正极和空气电池用负极相对的方式将相邻的电极单元隔开而接合,且与相邻的电极单元一同形成电解液收纳部。

    一种水激活电池的粉末混合物

    公开(公告)号:CN108075148A

    公开(公告)日:2018-05-25

    申请号:CN201710392574.1

    申请日:2017-05-27

    Inventor: 王云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6/3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激活电池的粉末混合物,由以下质量份数的原料制成:二氧化锰60-75份、乙炔黑5-15份、氯化锌10-20份、硫酸钡1-5份、CMC1-5份。有益效果在于:1、本发明制造出的水激活电池电极材料可提高水激活电池储存期限,降低电池因自身损耗造成的漏液和失效现象发生率;2、同时便于生产制造,且无污染物生成,且易于回收利用;3、供电性能稳定。

    电池
    10.
    发明公开
    电池 无效

    公开(公告)号:CN106410233A

    公开(公告)日:2017-02-15

    申请号:CN201610016774.2

    申请日:2016-01-11

    Inventor: 李康惟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主体;设置在主体内的可液体活化的粉末混合物;正电极,所述正电极包括导电棒,所述导电棒与粉末混合物接触;负电极,所述负电极包括金属壳体;可渗透分离器,所述可渗透分离器设置在可液体活化的粉末混合物与金属壳体之间,用于电绝缘负电极与正电极,同时对于在活化粉末混合物中使用的液体是能够渗透的;以及通道,所述通道用于允许液体流对可液体活化粉末混合物进行活化。金属壳体被穿孔并且通道包括在金属壳体上的至少一个孔眼和与孔眼连通并位于主体与金属壳体之间的空腔。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