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重传感器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335873C

    公开(公告)日:2007-09-05

    申请号:CN200480008387.X

    申请日:2004-03-12

    发明人: 森辉夫

    CPC分类号: G01G3/15 G01L1/125

    摘要: 计重传感器(10)为结构简单,同时可以在短时间内、高灵敏度且高精度地检测被测量物体的载荷和压力的装置,其具有可旋转地被支撑在载物台的垂直方向上的第一旋转轴14;经超磁致伸缩部件16在轴方向上且同轴地连接到该第一旋转轴14,可旋转地支撑被测量物体的第二旋转轴18;以及检测出超磁致伸缩部件16的导磁率或残留磁化量的变化的耦合线圈28。并且,将所述被测量物体20的载荷和压力作为由超磁致伸缩部件16的伸缩造成的所述导磁率或残留磁化量的变化来进行检测。

    具有称重装置的运输铁轨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5190259A

    公开(公告)日:2015-12-23

    申请号:CN201480019609.1

    申请日:2014-04-04

    IPC分类号: G01G7/00 G01G19/04 G01G19/06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检测铁轨车辆(2)的重量的运输铁轨系统(1)。运输铁轨系统(1)包括一个或多个铁轨(3a、3b)、以及用于测量磁特性的一个或多个传感器(7)。至少一个传感器(7)适于测量磁特性的变化,以便确定支承在一个或多个铁轨(3a、3b)上的重量,磁特性的变化由所述重量施加在所述铁轨(3a、3b)上的应力而导致。运输铁轨系统(1)的特征在于,一个或多个所述传感器(7)适于测量所述铁轨(3a、3b)本身的磁特性的变化,且/或一个或多个传感器(7)适于测量所述铁轨(3a、3b)的支撑结构(4a、4b)的磁特性的变化。本发明允许以更低的价格提供运输铁轨系统(1),因为这样的系统的复杂度可以被降低。

    磁致伸缩式负荷传感器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715849A

    公开(公告)日:2006-01-04

    申请号:CN200510077143.3

    申请日:2005-06-14

    IPC分类号: G01L1/12 G01G3/15

    CPC分类号: G01L3/12 G01G3/15

    摘要: 磁致伸缩式负荷传感器包括上侧壳体、下侧壳体、线圈和绕线管。上侧壳体具有大致钟形形状,同时在上端部形成有孔部,在下端部上形成有切口部。下侧壳体具有圆盘状部件和棒状部件一体形成的结构。通过将导线缠绕在绕线管上而形成有线圈。在绕线管的规定位置上形成用于将线圈的导线取出的导线取出部。在制造磁致伸缩式负荷传感器时,将棒状部件插入绕线管的轴心中,使上侧壳体覆盖下侧壳体而连接。由此,上侧壳体的切口部和绕线管的导线取出部嵌合。棒状部件的上端部从上侧壳体的孔部突出。

    计重传感器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768251A

    公开(公告)日:2006-05-03

    申请号:CN200480008387.X

    申请日:2004-03-12

    发明人: 森辉夫

    CPC分类号: G01G3/15 G01L1/125

    摘要: 计重传感器(10)为结构简单,同时可以在短时间内、高灵敏度且高精度地检测被测量物体的载荷和压力的装置,其具有可旋转地被支撑在载物台的垂直方向上的第一旋转轴14;经超磁致伸缩部件16在轴方向上且同轴地连接到该第一旋转轴14,可旋转地支撑被测量物体的第二旋转轴18;以及检测出超磁致伸缩部件16的导磁率或残留磁化量的变化的耦合线圈28。并且,将所述被测量物体20的载荷和压力作为由超磁致伸缩部件16的伸缩造成的所述导磁率或残留磁化量的变化来进行检测。

    磁致伸缩式负荷传感器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567921C

    公开(公告)日:2009-12-09

    申请号:CN200510077143.3

    申请日:2005-06-14

    IPC分类号: G01L1/12 G01G3/15

    CPC分类号: G01L3/12 G01G3/15

    摘要: 磁致伸缩式负荷传感器包括上侧壳体、下侧壳体、线圈和绕线管。上侧壳体具有大致钟形形状,同时在上端部形成有孔部,在下端部上形成有切口部。下侧壳体具有圆盘状部件和棒状部件一体形成的结构。通过将导线缠绕在绕线管上而形成有线圈。在绕线管的规定位置上形成用于将线圈的导线取出的导线取出部。在制造磁致伸缩式负荷传感器时,将棒状部件插入绕线管的轴心中,使上侧壳体覆盖下侧壳体而连接。由此,上侧壳体的切口部和绕线管的导线取出部嵌合。棒状部件的上端部从上侧壳体的孔部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