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381011A
公开(公告)日:2015-03-04
申请号:CN201410541471.3
申请日:2014-09-30
Applicant: 中山大学
IPC: A01G1/04 , A01H17/00 , A01K67/033 , A23K1/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15 , A01G18/00 , A01H17/00 , A01K67/03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冬虫夏草菌种材料的制备及侵染钩蝠蛾幼虫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冬虫夏草菌的无性阶段中国被毛孢与植物组织形成共生体生活史的原理,将制备的冬虫夏草菌源接种到植物组织上,通过营造适宜条件促进中国被毛孢与植物组织共生,从而激活中国被毛孢对其寄主钩蝠蛾幼虫的侵染活性,被激活后的冬虫夏草菌中国被毛孢与植物组织形成的“菌物-植物共生体”作为对寄主钩蝠蛾幼虫具有高侵染活性的菌种材料,通过将制备的菌种材料直接作为饲料喂食钩蝠蛾幼虫的方式进行侵染,其侵染率可达85.6~98.9%。
-
公开(公告)号:CN105072891A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申请号:CN201480012493.9
申请日:2014-03-06
Applicant: 格拉斯兰兹技术有限公司 , 粮食研究发展公司
Inventor: 大卫·爱德华·休姆 , 理查德·大卫·约翰逊 , 韦恩·克里登·辛普森 , 斯图尔特·道格拉斯·卡德
Abstract: 本发明一般涉及至少一种禾本科植物类内生真菌菌株,其在与黑麦属的至少一个物种结合时赋予黑麦属植物至少一定程度的害虫防护。具体地,本发明涉及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中的禾本科植物类内生真菌的分离菌株:AR3039(NRRL#50716)、AR3046(NRRL#50576)、AR3049(NRRL#50577)、AR3050(NRRL#50578)、AR3064(NRRL#50718)、AR3067(NRRL#50719)、AR3068(NRRL#50720)、AR3073(NRRL#50721)、AR3074(NRRL#50722)、AR3076(NRRL#50723)和AR3078(NRRL#50724)以及它们的组合,涉及一种感染了内生真菌的黑麦属植物,其中,黑麦属不是内生菌的天然宿主,涉及一种制作稳定的宿主植物/禾本科植物类内生真菌组合的方法,涉及一种对宿主黑麦属植物赋予至少一定程度的害虫防护的方法,以及涉及一种感染了禾本科植物类内生真菌的黑麦属种子。
-
公开(公告)号:CN108291264A
公开(公告)日:2018-07-17
申请号:CN201680068749.7
申请日:2016-09-23
Applicant: 维多利亚农业服务控股公司
Inventor: G·C·施潘根贝格 , K·M·格思里奇 , R·曼恩 , T·I·索布里奇 , I·K·海蒂亚拉赫齐格 , P·N·艾卡纳亚克 , N·D·布罗海尔 , S·J·罗切福特 , J·埃德沃兹
IPC: C12Q1/689 , C12Q1/6895 , C12N1/14 , A01H17/00 , A01N63/04 , C07D493/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01N63/00 , A01H17/00 , A01N63/04 , C07D493/00 , C07D493/08 , C12N1/14 , C12N1/20 , C12N15/1003 , C12P5/007 , C12P17/06 , C12Q1/689 , C12Q1/6895 , C12Q2600/156 , C12R1/01 , C12R1/64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内生菌、特别是与臂形草属-尾稃草属种复合体的植物相关联的内生菌,用所述内生菌侵染的植物,由所述内生菌产生的产物和相关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8064271A
公开(公告)日:2018-05-22
申请号:CN201580051889.9
申请日:2015-07-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01H17/00 , A01N63/00 , C12N9/1007 , C12N9/78 , C12Y305/99007
Abstract: 描述了一种提高植物抗旱性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有效量将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或其组合物施加于(i)所述植物或植物部分;和/或(ii)所述植物或植物部分周围的区域,所述有效量在所述植物中产生与在没有所述施加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或组合物的情况下所述植物的干旱胁迫抗性相比提高的抗旱性。还描述了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缺陷型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细菌菌株的生物纯培养物或其能够在植物中诱导抗旱性的突变体。
-
公开(公告)号:CN107410034A
公开(公告)日:2017-12-01
申请号:CN201710053523.6
申请日:2012-03-16
Applicant: 生物联盟有限公司
Inventor: 彼得·威格利 , 卡罗琳·伊丽莎白·乔治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33/0098 , A01H3/00 , A01H17/00 , A01N63/00 , C12N1/02 , C12Q1/04 , C12Q1/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筛选、鉴定和/或应用在给植物赋予有利性质中使用的微生物和/或组合物的方法,以及由其鉴定的微生物和组合物。
-
公开(公告)号:CN105072891B
公开(公告)日:2017-10-27
申请号:CN201480012493.9
申请日:2014-03-06
Applicant: 格拉斯兰兹技术有限公司 , 粮食研究发展公司
Inventor: 大卫·爱德华·休姆 , 理查德·大卫·约翰逊 , 韦恩·克里登·辛普森 , 斯图尔特·道格拉斯·卡德
Abstract: 本发明一般涉及至少一种禾本科植物类内生真菌菌株,其在与黑麦属的至少一个物种结合时赋予黑麦属植物至少一定程度的害虫防护。具体地,本发明涉及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中的禾本科植物类内生真菌的分离菌株:AR3039(NRRL#50716)、AR3046(NRRL#50576)、AR3049(NRRL#50577)、AR3050(NRRL#50578)、AR3064(NRRL#50718)、AR3067(NRRL#50719)、AR3068(NRRL#50720)、AR3073(NRRL#50721)、AR3074(NRRL#50722)、AR3076(NRRL#50723)和AR3078(NRRL#50724)以及它们的组合,涉及一种感染了内生真菌的黑麦属植物,其中,黑麦属不是内生菌的天然宿主,涉及一种制作稳定的宿主植物/禾本科植物类内生真菌组合的方法,涉及一种对宿主黑麦属植物赋予至少一定程度的害虫防护的方法,以及涉及一种感染了禾本科植物类内生真菌的黑麦属种子。
-
公开(公告)号:CN104651239A
公开(公告)日:2015-05-27
申请号:CN201510078367.X
申请日:2015-02-1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促进齿瓣石斛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菌株及其应用,该菌株的分类命名为胶膜菌Tulasnella sp.CY,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CGMCC NO.9551。该菌株能够显著地促进齿瓣石斛种子萌发形成幼苗,且表现出具有较强的专一性。对于解决齿瓣石斛通过种子获取共生种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用于苗圃育苗或者野外树干种子直播,相对于组织培养具有成本低廉,野外成活率高,无组织退化问题等优点,具有代替组织培养获得共生种苗的应用价值,为解决齿瓣石斛栽培产业种苗来源瓶颈问题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03607884A
公开(公告)日:2014-02-26
申请号:CN201280023974.0
申请日:2012-03-16
Applicant: 生物探索(新西兰)有限公司
Inventor: 彼得·威格利 , 卡罗琳·伊丽莎白·乔治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33/0098 , A01H3/00 , A01H17/00 , A01N6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筛选、鉴定和/或应用在给植物赋予有利性质中使用的微生物和/或组合物的方法,以及由其鉴定的微生物和组合物。
-
公开(公告)号:CN102215669A
公开(公告)日:2011-10-12
申请号:CN200980143561.4
申请日:2009-10-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H5/04 , A01H3/04 , A01H17/00 , A01N43/16 , A01N63/04 , C07H13/06 , C08B37/003 , C12N15/829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可从丛枝菌根真菌获得的脂壳寡糖,该脂壳寡糖可用于刺激丛枝菌根共生和侧根形成。
-
公开(公告)号:CN102083302A
公开(公告)日:2011-06-01
申请号:CN200980126777.X
申请日:2009-03-16
Applicant: 弗兰克·亨利·帕克 , 斯图亚特·格莱斯特·怀特霍尔
Inventor: 弗兰克·亨利·帕克 , 斯图亚特·格莱斯特·怀特霍尔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01G1/04 , A01G18/00 , A01G18/10 , A01G18/20 , A01G18/60 , A01G18/64 , A01H15/00 , A01H17/00 , A01N57/00 , A01N59/00 , A01N65/00 , C05D1/00 , C05D3/00 , C05D5/00 , C05D9/00 , C05F11/00 , C05F9/04 , C05G3/0076
Abstract: 一种改善菇床功能和性能的方法,包括通过将极少量的羧酸盐混合入覆土层或者邻近于覆土层的堆肥表面,为菇床添加营养物,所述的覆土层含有市售的白垩土和泥炭土。所述的盐来源于脂肪族、脂环族、杂环或芳香族羧酸及其混合物。阳离子可包括钾、镁,优选为钙及其混合物,用于覆土添加剂和堆肥表面应用。如果只作为堆肥表面添加剂,氨和有机胺也可作为阳离子使用。该羧酸盐可与其它营养物质混合,以进一步改善性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