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逆序米标头及小段长光缆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111296A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311817234.0

    申请日:2023-12-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逆序米标头及小段长光缆制备方法,属于光缆制备技术领域,包括转动组件和拨动组件,转动组件包括第一转动轴、第一计米齿轮、第二计米齿轮和第三计米齿轮,拨动组件与第一计米齿轮之间设有第一传动机构,拨动组件与第二计米齿轮之间设有第二传动机构,第二计米齿轮与第三计米齿轮之间设有第三传动机构。本发明的逆序米标头,其改变原有米标头之间的传动方式,使得第三计米齿轮上的齿数可以不等于10,通过改变第三计米齿轮上的齿数,实现百米级别的缆线印标,大大增加了逆序米标头的适用范畴,同时采用该逆序米标头可在缆线生产过程中以恒定速率进行生产,避免生产过程中持续降速升速等问题,提高缆线整体生产效率。

    一种直埋抗冲击振动传感光缆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782295A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311847025.0

    申请日:2023-12-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埋抗冲击振动传感光缆,包括由外至内依次布置的外护套、保护层以及传感光单元,传感光单元包括松套管和设置于所述松套管内的、用于感应振动信号的传感光纤,保护层具有环形的应变部和嵌装在所述应变部内的多个传导部;应变部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以降低保护层受到的冲击力;这些传导部沿着所述应变部的周向分布,以将冲击力引起的保护层的振动传递给传感光单元,从而让传感光单元也振动来产生振动信号。本发明的保护层的应变部能吸振抗冲击,减小外部对光缆的冲击力,但是保护层在振动时,传导部又能产生振动并把振动传递给内部的传感光单元,使传感光纤能产生振动信号来检测道路上的振动。

    一种光缆着色二套一体化连续生产线

    公开(公告)号:CN107741619A

    公开(公告)日:2018-02-27

    申请号:CN201711242424.9

    申请日:2017-11-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2B6/4479 C03C25/104 C03C25/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缆着色二套一体化连续生产线,包括从前至后依次连接的着色装置、固化装置和二次套塑装置,所述着色装置用于对进入其内的所有光纤进行不同颜色的着色,所述固化装置用于快速固化着色光纤上的油墨,所述二次套塑装置用于将固化后的所有着色光纤进行二次套塑形成松套管。本发明将光缆生产工艺中的着色、二套两大工序集成在一起,着色后的光纤经固化后直接进入二次套塑,让光纤着色和二套同时在一条新的生产线完成,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光缆制造水平和效能。

    一种中心束管式光缆集成生产线

    公开(公告)号:CN107728277A

    公开(公告)日:2018-02-23

    申请号:CN201711250538.8

    申请日:2017-12-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心束管式光缆集成生产线,包括从前至后依次连接的着色装置、固化装置、二次套塑装置、储管装置和护层装置,所述着色装置用于对进入其内的所有光纤进行不同颜色的着色,所述固化装置用于快速固化着色光纤上的油墨,所述二次套塑装置用于将固化后的所有着色光纤进行二次套塑形成松套管,所述储管装置用于对松套管进行储存,所述护层装置对松套管进行护层。本发明将着色、二次套塑(简称二套)、护层三大工序工艺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提高了光缆制造水平和效能。

    一种光缆护套料下料装置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343506A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410684963.1

    申请日:2024-05-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缆护套料下料装置,属于物料输送技术领域,包括物料抽吸罐,物料抽吸罐具有第一连接口、第二连接口和第三连接口,第一连接口连有抽真空机构,第二连接口与物料罐相连,第三连接口连有存储机构;且第三连接口与存储机构之间设有拨料组件,拨料组件包括旋转轴,旋转轴周向均布有多个拨片,且任意相邻两拨片将物料抽吸罐与存储机构分隔。本申请中的光缆护套料下料装置,其通过拨料组件旋转拨动形式,既能通过拨片将物料抽吸罐与存储机构分隔,使得物料抽吸罐内持续产生负压,确保护套料抽吸工作的连续进行;又能通过拨片旋转将物料抽吸罐内的护套料拨到存储机构内,实现护套料的持续装载,实现光缆护套料持续稳定下料装载。

    一种自修复光缆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741880A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311788920.X

    申请日:2023-12-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修复光缆,包括缆芯、外护套和自修复组分,自修复组分包括微胶囊A和微胶囊B,微胶囊A包括胶囊壳A和本胶,本胶的成分包括:环氧丙烯酸酯树脂、丙烯酸改性环氧树脂齐聚物、聚氨酯预聚物、填料、促进剂和稳定剂;微胶囊B包括胶囊壳B和硬化剂,硬化剂的成分包括:环氧丙烯酸酯树脂、增粘树脂、增塑剂、填料、聚氨酯固化剂、过氧化物和稳定剂;本胶及硬化剂的重量比例100:7~100:15。本发明的微胶囊A的本胶及微胶囊B的硬化剂在常温混合后即可发生胶粘,且具有硬度较低,固化速度快等优势。光缆的外护套上出现伤口后,本胶和硬化剂进行释放,不需要施加额外的环境条件即可完成外护套的修复。

    一种全干式光缆松套管充气填充成型模具

    公开(公告)号:CN104608357B

    公开(公告)日:2017-04-12

    申请号:CN201410841011.2

    申请日:2014-12-3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全干式光缆松套管充气填充成型模具,包括挤塑模具、导纤管、充气支座和气源机构,充气支座外套于导纤管形成密闭的空腔,导纤管和充气支座上非对称设有导气孔和进气孔,压缩空气依次经过过滤装置和调压装置,进行两次过滤及梯度降压,然后通过导气孔进入导纤管内部,通过导纤管将空气、阻水纱与光纤均匀稳定注入成型的松套管内挤塑成全干式光纤松套管。本发明结构简单,松套管后收缩小,光纤余长稳定且可控。

    一种彩条套管在线检测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628711A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510992382.5

    申请日:2015-12-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1/88 G01B11/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彩条套管在线检测方法及装置,在彩条套管生产线上套管引出处安设数码相机并配置照明光源,数码相机镜头对准聚焦套管彩条,镜头的中轴线与被测彩条套管中心线相交且与中心线相垂直,照明光源对彩条套管的彩条部位进行照明,当彩条套管从套管成型模匀速引出穿过被拍摄区域时,数码相机对被测彩条套管进行连续或间断拍摄,同时将拍摄的图片输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对图片中被测彩条套管的彩条进行辨色处理,辨色处理后输出结果。本发明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可直接安设到套管加工设备上,使用操作方便,从而有效监控并提高彩条套管生产质量。

    一种快速定位的轻质阻燃传感光缆

    公开(公告)号:CN119556411A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411939112.3

    申请日:2024-12-2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光通信传输技术相关领域,并公开了一种快速定位的轻质阻燃传感光缆,该传感光缆从内到外包括传感光纤、阻水层、加强元件和阻燃层,并且侧面设置有自粘层,其中传感光纤用于对外界扰动执行实时感测,阻水层设置在传感光纤的外周并起到防水作用,加强元件用于提高整个传感光缆的机械性能,阻燃层设置在传感光缆的最外层并起到阻燃作用,所述自粘层则用于将传感光缆贴合安装于目标物上。通过本发明,不仅确保该传感光缆能够以高效可靠、便于操控的方式完成非地下铺埋式的安装,而且还具备定位精度高、轻质、阻燃性好等优点,同时极大便利了后期的维护工作,因而尤其适用于高速公路、高架道路之类的事故定位等应用场合。

    光纤带、光缆、其制备方法及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7555069A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2311805077.1

    申请日:2023-12-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光纤带,包括并排布置的多根光纤,还包括粘结树脂和并带树脂;并排布置的这些光纤通过点胶涂覆的粘结树脂粘结在一起,其中,任意相邻的两根光纤之间均分布有粘结树脂,并且任意相邻的两根光纤之间的粘结树脂间断布置;所述并带树脂包裹粘结树脂和通过粘结树脂固定在一起的光纤。本发明光纤有粘结树脂和并带树脂固定,粘结树脂是通过点胶涂覆,对并排的散的光纤先进行预涂覆和预固定,后面再涂覆并带树脂包裹光纤,先涂覆的粘结树脂可对散的光纤进行预固定,使它们连接在一起,能有效防止涂覆并带树脂时光纤的抖动造成光纤带的平整度降低。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