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965669A
公开(公告)日:2020-11-20
申请号:CN202010816037.7
申请日:2020-08-14
Applicant: 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GNSS时间序列中观测墩热膨胀信号的分离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在待研究GNSS基准站附近选取对照站;步骤二:计算得到短基线解时间序列;步骤三:计算时间序列中低频信号的振幅、相位,将低频热膨胀信号有效分离,并从序列中扣除;步骤四:采用SSAM方法将时间序列分解为不同周期的时变高频信号分量;步骤五:通过ω相关性检验,确定显著信号分量阶数,并组合、重构时间序列,将高频观测墩热膨胀信号从其他低频信号、噪声中有效分离。本发明具有能从GNSS时间序列中提取出更真实、精确的观测墩热膨胀信号的优点,基于此能计算更加准确、可靠的GNSS基准站三维速度场及其不确定度。
-
公开(公告)号:CN111665263B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2010527541.5
申请日:2020-06-11
Applicant: 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1N21/954 , G01N21/01 , G08C17/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盾构引水隧洞结构缝检测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获取隧洞结构缝高清影像;根据盾构隧洞的尺寸,确定相机拍摄位置,相机安置在隧洞中心,利用相机对隧洞结构缝进行旋转连续拍摄;获取结构缝边顶拱所有影像数据;步骤二:隧洞结构缝高清影像处理;对采集的结构缝影像进行处理,处理方式包括影像畸变纠正、影像拼接、尺度校准;步骤三:隧洞结构缝空间信息提取和表达。本发明具有能对结构缝进行准确、高效、直观地空间信息量测和表达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3779817A
公开(公告)日:2021-12-10
申请号:CN202111333451.3
申请日:2021-11-11
Applicant: 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量控制网基准稳定性分析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统计基线较差;步骤二:计算较差标称中误差;步骤三:计算基线标准化较差;步骤四:构造检验统计量;步骤五:假设检验,判断测站稳定性;步骤六:结合网型,确定平差起算基准;分析测量控制网网形,从上述步骤得到的稳定测站中选取2‑4个测站为起算基准,进行后续平差处理。本发明克服了基于相对测量的工程控制网建设方法中现有起算基准稳定性分析方法严重依赖经验和先验信息、偶然性强、理论不严密、成果不可靠、易导致分析结论错误等问题;具有理论严密、适应性广、操作性强、可靠性高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6123982A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2211615171.6
申请日:2022-12-15
Applicant: 国家能源集团江西电力有限公司万安水力发电厂 , 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GNSS的大坝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自动化观测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点位勘选、仪器及观测墩选型;步骤二:GNSS数据预处理与方案优化;在GNSS垂直位移自动化监测中,确定最优观测时段,修复频繁小周跳;步骤三:基线解算与网平差方法;在GNSS垂直位移自动化监测中,将对流层延迟改正、热膨胀效应改正这些模型应用于基线解算中,在网平差中引入先验高差信息,提升基线解的精度和可靠性。本发明具有能提高GNSS基线的垂直方向解算精度的优点。本发明还公开了基于GNSS的大坝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自动化观测平台。
-
公开(公告)号:CN113779817B
公开(公告)日:2022-03-11
申请号:CN202111333451.3
申请日:2021-11-11
Applicant: 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量控制网基准稳定性分析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统计基线较差;步骤二:计算较差标称中误差;步骤三:计算基线标准化较差;步骤四:构造检验统计量;步骤五:假设检验,判断测站稳定性;步骤六:结合网型,确定平差起算基准;分析测量控制网网形,从上述步骤得到的稳定测站中选取2‑4个测站为起算基准,进行后续平差处理。本发明克服了基于相对测量的工程控制网建设方法中现有起算基准稳定性分析方法严重依赖经验和先验信息、偶然性强、理论不严密、成果不可靠、易导致分析结论错误等问题;具有理论严密、适应性广、操作性强、可靠性高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1965669B
公开(公告)日:2021-09-03
申请号:CN202010816037.7
申请日:2020-08-14
Applicant: 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GNSS时间序列中观测墩热膨胀信号的分离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在待研究GNSS基准站附近选取对照站;步骤二:计算得到短基线解时间序列;步骤三:计算时间序列中低频信号的振幅、相位,将低频热膨胀信号有效分离,并从序列中扣除;步骤四:采用SSAM方法将时间序列分解为不同周期的时变高频信号分量;步骤五:通过ω相关性检验,确定显著信号分量阶数,并组合、重构时间序列,将高频观测墩热膨胀信号从其他低频信号、噪声中有效分离。本发明具有能从GNSS时间序列中提取出更真实、精确的观测墩热膨胀信号的优点,基于此能计算更加准确、可靠的GNSS基准站三维速度场及其不确定度。
-
公开(公告)号:CN112632473A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2110255631.8
申请日:2021-03-09
Applicant: 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融合地基和空基GNSS大气可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获取地基GNSS反演大气可降水量的精度;步骤二:获取空基GNSS反演大气可降水量的精度;步骤三:使用双权重插值法融合地基和空基GNSS大气可降水量;根据计算得到的地基和空基GNSS大气可降水量精度,对地基GNSS和空基GNSS大气可降水量进行融合,采取将精度和距离进行分别定权的双权重插值法确定每个观测值的权重值,根据观测值的加权平均值确定融合后的大气可降水量,绘制融合后的大气可降水量等值线图。本发明具有提高GNSS大气可降水量的准确度和分布的均匀性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2632473B
公开(公告)日:2021-05-25
申请号:CN202110255631.8
申请日:2021-03-09
Applicant: 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融合地基和空基GNSS大气可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获取地基GNSS反演大气可降水量的精度;步骤二:获取空基GNSS反演大气可降水量的精度;步骤三:使用双权重插值法融合地基和空基GNSS大气可降水量;根据计算得到的地基和空基GNSS大气可降水量精度,对地基GNSS和空基GNSS大气可降水量进行融合,采取将精度和距离进行分别定权的双权重插值法确定每个观测值的权重值,根据观测值的加权平均值确定融合后的大气可降水量,绘制融合后的大气可降水量等值线图。本发明具有提高GNSS大气可降水量的准确度和分布的均匀性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1665263A
公开(公告)日:2020-09-15
申请号:CN202010527541.5
申请日:2020-06-11
Applicant: 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1N21/954 , G01N21/01 , G08C17/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盾构引水隧洞结构缝检测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获取隧洞结构缝高清影像;根据盾构隧洞的尺寸,确定相机拍摄位置,相机安置在隧洞中心,利用相机对隧洞结构缝进行旋转连续拍摄;获取结构缝边顶拱所有影像数据;步骤二:隧洞结构缝高清影像处理;对采集的结构缝影像进行处理,处理方式包括影像畸变纠正、影像拼接、尺度校准;步骤三:隧洞结构缝空间信息提取和表达。本发明具有能对结构缝进行准确、高效、直观地空间信息量测和表达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8731941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252505.0
申请日:2024-03-06
Applicant: 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武汉) ,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S13/8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波束水下地形测量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首先采用多波束测深仪对复杂水下环境地形进行初步扫描,然后根据得到的初步水底地形地貌对水底地形地貌进行分类,获取最大水底水深确定多波束扫描开角,提取不同地形地貌的几何参数,然后根据多波束扫描开角和水底地形地貌参数进行测量航线计算,最后根据规划的测量航线对复杂水下环境地形进行精细化测量。本发明可提高复杂水下环境下多波束测量的工作效率,可以提高水底点云数据成果分布均匀性,避免外出作业多波束测量中的测量盲区的产生,以及后续返工或反复多次测量,同时也避免了大量重复测量数据的产生,大大提高了测量作业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