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965795A
公开(公告)日:2025-05-09
申请号:CN202411594530.3
申请日:2024-11-09
Applicant: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Inventor: 郝丽萍 , 申国华 , 杜娟 , 周忠强 , 陶用伟 , 李治宇 , 谭彦毅 , 王磊 , 朱江平 , 刘源敏 , 兰海 , 杨强 , 高丹 , 高伟 , 牟楠 , 林超 , 雷鸣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配电网自愈合控制方法及系统,涉及电网自愈合控制技术领域,包括基于第一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通过第一设备进行实时故障检测与初步诊断;控制自愈操作执行反馈优化。本发明提供的智能配电网自愈合控制方法通过有线与无线多方式数据采集,通过实时故障检测与初步诊断,系统能够在故障发生的初期精准定位问题并快速识别故障类型,大幅缩短了故障响应时间。确保故障类型的有效识别,使系统后续的自愈策略更加精准,并增强电网的防护和恢复能力,本发明在故障的精准定位和响应、安全性和资源利用效率方面都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9627542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11785390.8
申请日:2024-12-06
Applicant: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Inventor: 郝丽萍 , 申国华 , 杜娟 , 周忠强 , 陶用伟 , 李治宇 , 谭彦毅 , 王磊 , 朱江平 , 刘源敏 , 兰海 , 杨强 , 高丹 , 高伟 , 牟楠 , 林超 , 雷鸣
IPC: H01R13/629 , H01R13/62 , H01R12/71 , H01R13/627 , H02J1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配电自动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配电自动化故障监测及自愈终端装置,包括主体组件,包括安装座、密封壳、卡座、SMI卡、网络接口、水晶头、电源模块以及电路板,所述密封壳固定于所述安装座表面,所述卡座设置于所述安装座内,所述SMI卡插接于所述卡座内。本发明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插拔组件,一旦检测到通信中断或数据不刷新,使得电源管理模块和重启控制模块实现通讯模块和配电终端的快速重启,实现了对配电系统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故障的自愈处理,大大减少了人工干预的需求;在多次重启无效后,能够自动对SIM卡和水晶头进行物理上的重新插拔操作,解决了因接触不良或松动导致的通信故障,提高了通信连接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380989A
公开(公告)日:2024-07-23
申请号:CN202410254036.6
申请日:2024-03-06
Applicant: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Inventor: 郝丽萍 , 周忠强 , 王卓月 , 张恒荣 , 王磊 , 申国华 , 杜娟 , 李治宇 , 皮定贵 , 杨垒臣 , 张礼波 , 陶用伟 , 杨强 , 喻绍鸿 , 谭彦毅 , 雷鸣 , 牟楠 , 刘源敏 , 朱江平 , 张祥雄 , 兰海 , 张怀爽 , 付同福 , 高伟
IPC: H02J3/00 , H02J13/00 , H02J3/06 , G06Q10/0637 , G06Q10/20 , G06Q50/06 , G06F18/243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配网自愈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配网自愈动作的自动分析与统计方法及系统,监测配网运行状态,当检测到运行数据存在异常时,系统自动进行异常状态的分级;使用故障定位算法确定故障的位置;根据故障位置和状态分级,进行二次等级划分;按照二次等级划分,制定配电网自愈策略。通过实时监测配网运行状态并自动进行异常状态的分级,能够及时发现并响应系统中的异常情况,利用故障定位算法结合历史数据分析,能够准确快速地确定故障的具体位置,并减少因故障导致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通过对故障位置和状态进行二次等级划分,确保采取的措施既有效又经济。促进了更高效的资源分配和优化运维决策,提高了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559646A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2311526284.3
申请日:2023-11-16
Applicant: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Inventor: 郝丽萍 , 杨强 , 张礼波 , 周忠强 , 申国华 , 王磊 , 王卓月 , 杜娟 , 张恒荣 , 杨垒臣 , 杨成江 , 喻绍鸿 , 谭彦毅 , 雷鸣 , 牟楠 , 刘源敏 , 朱江平 , 张祥雄 , 兰海 , 张怀爽 , 付同福 , 皮定贵 , 李治宇 , 高伟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具体涉及调控一体化模式下防设备事件漏监视方法及系统。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电力系统惯量可调节能力评价与设计方法、终端设备,基于所获取的电力系统基本数据,计算得系统满足频率稳定约束下的系统最低惯量需求、系统实际惯量水平以及系统可获取的最大惯量水平,进而构建了一种电力系统惯量可调节能力评价机制,提出了一种系统针对不同故障场景下的系统惯量可调节能力设计方法,明确了不同场景下电力系统惯量可调节能力设计准则,可辅助指导电网相关人员制定合理的电源开机方式与惯量补偿及调控措施,提升了大规模新能源接入背景下电力系统惯量安全水平,为新能源大规模接纳提供强有力的惯量支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