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含旋叶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

    公开(公告)号:CN112211746B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010982989.6

    申请日:2020-09-18

    IPC分类号: F02K9/10 F02K9/18 F02K9/3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内含旋叶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结构。此燃烧室利用药柱开槽的空闲位置加入旋叶,以增强固体推进剂装药的燃烧效率。在设计限制边界一定的条件下,在管状药柱末端进行过渡三叉开槽且开槽最大深度等于药柱外直径,通过开槽前端的旋叶对气态燃烧产物的扰动作用,在保证装药的完整性和该药型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装药燃烧室的高装填比的前提下,气态燃烧产物通过倾斜叶面以及旋叶内部类转子结构,带动旋叶转动,通过类转子通道的气流增速增压,加速了燃烧过程,大幅度提高了气态燃烧产物进入喷管膨胀的速度,同时三叉旋叶架与燃烧室的连接处采用收缩圆锥状的连接锥,可有效减小药柱在接触边缘的残留量。

    一种内外同时燃烧的车轮分块型药柱

    公开(公告)号:CN112211748B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011093325.0

    申请日:2020-10-14

    IPC分类号: F02K9/12 F02K9/28 F02K9/36

    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内外同时燃烧的车轮分块型药柱结构,相比通常的药柱结构,通常的药柱为内部的燃烧未能实现短时间的超大推力的实现,而该药柱结构为按照车轮形状对药柱进行了分块处理,氧化剂基本实现了与药柱的全方面接触,使得药柱在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内部与氧化剂的接触面积增加,燃烧表面积的增加促进药柱在燃烧室内部的燃烧速度,增加了火箭的动力,短时间实现大推力,增加了火箭的机动性。

    一种加力燃烧室防振隔热屏

    公开(公告)号:CN112923398B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2110238066.4

    申请日:2021-03-04

    IPC分类号: F23R3/4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力燃烧室防振隔热屏,涉及航空发动机技术领域。所述隔热屏,由内外两种不同结构的隔热板组成。外侧隔热板上沿圆周均匀分布了三排按照三角分布的菱形气孔,为内部注入了沿轴向流动的冷空气。内侧隔热板由8个内凹型板按45°角相连,隔热板正反两面以及接口侧面设计了不同尺寸、走向的气膜孔。沿外壁气孔流入的冷空气通过中心气膜孔在内壁面上形成气膜,减小热负荷并降低了高温燃气对加力燃烧室壁面的热冲蚀;而流入四周以及侧面的璧内冷却通道的冷空气,通过对流换热有效地控制了内壁温。双层壁结构以及密集气孔使得内壁面凹凸不平,改善了声波在加力燃烧室中的传播,防止了振荡燃烧。

    一种带纵向涡发生器的三通道型燃烧室火焰筒壁面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2228903B

    公开(公告)日:2022-07-01

    申请号:CN202010982785.2

    申请日:2020-09-18

    IPC分类号: F23R3/12 F23R3/4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纵向涡发生器的三通道型燃烧室火焰筒壁面结构,在火焰筒热壁面与冷壁面之间布置以三个通道为一个单元的循环结构。冷却气流通过冷壁面上均匀布置的冲击孔进入火焰筒壁内部,在通道1内与通道壁面实现对流换热与冲击换热,通道2内两侧壁面上均布置有交错分布的纵向涡发生器,当冷却气流流经时,可通过增大气流的紊流度达到强化换热的目的,最后冷却气流可从通道3热壁面上的开孔流出并实现气膜冷却。该发明极大地增加了火焰筒壁面的换热面积,并通过增加气流紊流度的方式强化换热,有效降低了气流的动能,减弱了射流在主流中的穿透,有利于冷却气流附着在热壁面上,使气膜分布更加均匀,提高火焰筒表面的耐热强度和使用寿命。

    一种组合式甩油盘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609424B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2010331921.1

    申请日:2020-04-24

    IPC分类号: F23R3/28 F23R3/30 F23R3/3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组合式甩油盘。使用甩油盘燃油喷嘴的发动机,燃烧效率较高,且对高速旋转的轴有冷却作用,也使燃油得到预热,从而对雾化、蒸发以及组织燃烧都有利。本发明通过在空腔内设置扰流支柱和采用互击式喷口,实现燃油雾化水平提高和改善出口温度场分布的目的。液体工质通过扰流支柱装置,多次碰撞、分叉、变向,薄液膜撕扯、断裂得更加彻底;高速甩离燃油在喷口碰撞,最终雾化效果更佳。

    直射式凹腔旋流喷嘴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520757B

    公开(公告)日:2022-06-10

    申请号:CN202010240303.6

    申请日:2020-03-31

    IPC分类号: F23R3/3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直射式凹腔旋流喷嘴,包括进油孔、输油管、环腔、凹腔以及喷油孔等结构,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与常规直射式喷嘴相比头部具有凹腔结构,内部中心输油管燃油直接由中心喷油孔喷出,两条侧输油管输送燃油进入环腔,再由四排交错排布喷油孔(直射喷油孔和径向喷油孔)喷出,可以在凹腔内形成小范围弱旋流,加速燃油破碎,缩短燃油雾化距离,提高燃油雾化质量,均匀的燃油分布也能够有效的降低污染物排放。

    一种新型组合式甩油盘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963866A

    公开(公告)日:2021-06-15

    申请号:CN202110381719.4

    申请日:2021-04-09

    IPC分类号: F23R3/3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组合式甩油盘,由支撑圆盘、导流板、扰流柱、甩油条及对冲孔组成。导流板横截面为梯形,均匀分布在出油口四周。扰流柱为月牙形只有一级,安装在每个均流出口处。甩油条为燃油提供扩散通道,对冲孔交替分布在甩油盘中心壁面上。燃油从中心口进入先经均流板分流,再在扰流柱处分叉、变向,通过甩油通道扩散在甩油盘内部多次碰撞发生液膜破碎,最终在对冲喷口处达到更好的雾化效果。而且燃油对高速旋转的轴有冷却作用,也可以预热燃油,故而使用甩油盘的发动机燃烧效率较高。

    内置双油路及气路的新型整流支板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2963863A

    公开(公告)日:2021-06-15

    申请号:CN202110373395.X

    申请日:2021-04-07

    IPC分类号: F23R3/14 F23R3/3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内置双油路及气路的新型整流支板结构,在整流支板前缘处布置进气孔使得从上游而来的高温燃气进入整流支板内部的气路通道,与两侧油路中的燃油进行充分换热,有助于燃油充分、快速地蒸发雾化,两侧油路中的燃油通过整流支板后侧布置的喷油孔喷出,并在中间气路后侧布置的排气孔喷出的燃气作用下进一步破碎,实现二次雾化。该结构不仅增大了高温燃气和燃油的换热面积,强化换热,而且可以增强燃油的雾化效果,此外,在整流支板下游会由于喷出的燃油和排出的高温燃气进一步加强油气掺混,可实现更稳定的点火与燃烧,扩大加力燃烧室稳定工作范围,提高燃烧效率。

    一种内置螺旋式的双通道蒸发管

    公开(公告)号:CN112923396A

    公开(公告)日:2021-06-08

    申请号:CN202110237868.3

    申请日:2021-03-04

    IPC分类号: F23R3/28 F23R3/3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内置螺旋式的双通道蒸发管,燃油从头部输油孔进入,一部分燃油从蒸发管外圈(主通道)进入,直达蒸发管底部,另一部分燃油从内置螺旋式通道进入,该结构可以提高燃油混气在蒸发管内的停留时间,可以有效地降低燃油混气的流速,在螺旋式通道下游均匀设置喷油孔,以达到两部分燃油的混合,并且从螺旋式通道下游均匀设置的喷油孔喷出的燃油对可以加强主通道内燃油气流的扰动,强化汽油的掺混,提高燃油的雾化效果。在螺旋式通道底部设置有“漏勺”式结构,该结构充分利用螺旋式通道内的燃油使其对主通道内的燃油再次产生强烈的扰动,强化掺混,延长燃油在蒸发管内的停留时间,达到最佳的雾化蒸发效果,提升微型发动机的整体性能。

    一种固体灭火弹消防系统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915422A

    公开(公告)日:2021-06-08

    申请号:CN202110238772.9

    申请日:2021-03-04

    IPC分类号: A62C3/02 A62C19/00 F42B12/46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固体灭火弹消防系统,此系统由地面操控站、火灾侦查无人机、灭火弹组成。灭火弹由三部分组成:尾部的简易固体火箭、中部的滞止及信号接收段、头部携带灭火剂的载药段。事先地面操控站将火灾可能发生的区域进行50X5平方米的网格划分。火灾发生时根据GPS定位系统推断火灾发生地,引导火灾无人机侦查。将火灾中心缩小至某一网格编号内,就近发射灭火弹并调配消防人员前往。灭火弹到达火灾区域上空头部分离在最佳高度将灭火剂喷洒出,达到快速灭火的目的。消防人员到场清除复燃隐患后根据灭火弹中段所发信号回收中尾部壳体进行再次利用。此灭火系统在火势尚可控制时快速地将着火区域扑灭,大大地减少了灭火时人力物力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