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565020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820729.3
申请日:2024-12-11
Applicant: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IPC: A61M60/178 , A61M60/295 , A61M60/855 , A61M60/89 , A61M60/841 , A61M60/50 , A61M60/515 , A61M60/5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瓣膜血泵包括泵体、输入管、输出管、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囊体、导管、第三单向阀、第四单向阀和压力发生机构,其中,泵体包括第一容置空间,所述泵体表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连通的第一开口和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连通的第二开口,所述输入管的一端与所述泵体的所述第一开口处连接,所述输出管的一端与所述泵体的所述第二开口处连接。该跨瓣膜血泵通过在导管上设置第三单向阀和第四单向阀的设计,利用了患者自身的血液替代外部流体来驱动囊体的扩张和收缩,从而有效避免了外部流体进入血液循环的问题,进而实现了血泵更加安全、可靠的工作,避免了因外部流体泄漏带来的健康风险,并提升了设备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846328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999890.5
申请日:2024-07-24
Applicant: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用于气管插管的口腔防护装置,包括用于套设在上牙床外部的牙垫和两个冲洗组件,所述牙垫的顶部构造有用于容纳上牙床的牙槽并且,牙垫的顶部构造有凸出的拱顶结构,以与上颚抵接,从而限制牙垫在口腔中移动。该用于气管插管的辅助装置,通过在内置腔中设置隔板,可在将内置腔分隔为抽吸腔与冲洗腔的同时将连接口分隔为与抽吸腔连通的第一抽吸口及与冲洗腔连通的第一冲洗口,并通过转换器使冲洗腔单独与冲吸管件连通或使抽吸腔单独与冲吸管件连通,使得各冲洗组件可在冲洗和抽吸两种使用状态中自由切换,克服了患者在不同侧卧位时,传统冲洗器难以对抽吸组件和冲洗组件的位置进行调节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681434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1023976.0
申请日:2024-07-29
Applicant: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IPC: B01F27/808 , B01F27/922 , B01F27/213 , B01F27/2322 , B01F35/221 , B01F35/88 , A61M16/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呼吸机石灰罐的混合搅拌装置及控制方法,该用于呼吸机石灰罐的混合搅拌装置包括罐体、搅拌混合组件和称重组件。该罐体设置有用于盛放重吸收剂的盛料腔。该搅拌混合组件设置在罐体内,包括设置在盛料腔内的双螺旋叶片,搅拌混合组件设置成和呼吸机快充氧模式同时启动。该称重组件设置在罐体内,包括设置在盛料腔底部,用于测量重吸收剂重量的称重传感器以及设置在罐体外壁上,用于显示重量变化的显示面板,混合搅拌装置设置成在检测的实时重量增加至初始重量的预设比例范围时进行更换提示。
-
公开(公告)号:CN113368353A
公开(公告)日:2021-09-10
申请号:CN202110799949.2
申请日:2021-07-15
Applicant: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IPC: A61M16/00 , A61B5/0205 , A61B5/318 , A61B5/1455 , A61M16/16 , A61M16/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症患者智能训练呼吸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医护人员向中控电脑输入患者情况,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职业、患病情况、治疗情况信息,并设置呼吸训练评价标准;S2、通过患者身上佩戴的心电传感器实时获取患者心率,脉氧传感器实时获取患者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血压传感器获取高压、低压、脉搏;S3、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根据患者情况和时间,制定治疗吸氧条件,并自主控制氧气电磁阀调节氧气浓度,控制加热器调节氧气温度、控制雾化器调节氧气湿度,进一步锻炼患者的呼吸功能;该方法主要自主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人体生物钟、以及周围环境因素多方面进行对重症患者的呼吸锻炼,达到快速提高患者恢复健康的速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157756A
公开(公告)日:2024-12-20
申请号:CN202411301937.2
申请日:2024-09-18
Applicant: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IPC: A61J15/00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防反流误吸的贲门口阻流装置,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其通过设置分别置入胃部和食道内的第一阻流结构和第二阻流结构配合防止食物残渣和胃液反流,由于第一阻流结构和第二阻流结构分别位于贲门口的两侧,实现了两级封堵,从而使得即使第一阻流结构移位,第二阻流结构也能继续防止食物残渣和胃液反流,解决了第一阻流结构移位后食物残渣和胃液贲门口流入食道的胃液继续反流的问题,提高了封堵效果,同时在第一阻流结构和第二阻流结构之间设置微型压差阀,避免了食物残渣和胃液对第一阻流结构施加的力过大导致第一阻流结构把贲门口撑开而对贲门口造成损伤。
-
公开(公告)号:CN118903651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1189828.6
申请日:2024-08-28
Applicant: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滤器的深静脉导管,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该带滤器的深静脉导管包括:导管本体、滤器、滤器控制装置。导管本体内部至少形成有相互独立且均具有开口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导管本体包括用于插入静脉内的导入端,导管本体至少部分暴露在体外;滤器呈伞架结构,滤器的一端固定在导管本体靠近导入端的外侧壁上、另一端远离导入端并悬空;滤器控制装置包括设置在部分导管本体外侧壁上的囊体,囊体位于导管本体与滤器之间,囊体的外表面与滤器固定连接。囊体充水后使滤器悬空的一端向远离导管本体方向运动。本发明的带滤器的深静脉导管能够满足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围手术期输液及溶栓治疗的需求,尤其是在手术期间,具有拦截脱落血栓的作用,极大的降低患者发生肺栓塞的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8542709A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410610730.7
申请日:2024-05-16
Applicant: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IPC: A61B17/13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桡动脉穿刺后压迫止血装置,该用于桡动脉穿刺后压迫止血装置包括贴合部、施压组件和压力解除组件,该贴合部设置有用于贴合穿刺点的止血棉块。该施压组件设置在贴合部处,用于对止血棉块施加抵在穿刺点的压力。该压力解除组件设置在贴合部处,用于按预设时间解除施压组件施加在止血棉块上的压力。通过施压组件配合压力解除组件,对桡动脉穿刺点进行特定时间、特定大小的精准施压并在特定时间后解除施加在穿刺点上的压力,以精确控制施加压力及施压时间,防止出现不良并发症,同时装置体型较小,便于操作。
-
公开(公告)号:CN118948625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042792.9
申请日:2024-07-31
Applicant: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消化道导管经鼻逆行引导挂耳固定装置,其通过将分别在胃管和引导管的端部设置圆形帽扣和圆形凸起,在胃管和引导管通过鼻腔、口腔时,避免了胃管和引导管的端部刮伤鼻腔和口腔黏膜,通过在引导管的侧壁设置开口的方式使引导丝能沿朝向口腔的方向移动,便于医者捕捉引导丝并将其与胃管的端部的固定槽固定,以提高一次性完成经鼻引导操作的准确性,避免了反复多次经鼻引导操作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其次,通过设置挂耳组件夹持固定胃管,避免了通过胶带将胃管粘贴在鼻梁和脸颊上从而损伤患者皮肤,提高了患者的使用体验。
-
公开(公告)号:CN118888166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0902745.0
申请日:2024-07-05
Applicant: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贝叶斯网络技术领域,揭露一种麻醉药对学习记忆能力影响的评价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利用实验组样本与对照组样本生成麻醉药在实验组中的记忆影响指标;识别因果关联网络,计算因果关联网络中麻醉药与记忆影响指标之间的条件概率,构建因果关联网络中因果节点与条件概率之间的节点‑概率回归模型,构建记忆影响指标与学习记忆部位的学习记忆能力之间的直接影响模型,构建记忆影响指标与学习记忆能力之间的间接影响模型,构建记忆影响指标与学习记忆能力之间的工具变量模型;利用直接影响模型、间接影响模型及工具变量模型计算学习记忆部位的最终学习记忆能力。本发明可以代替回归模型实现麻醉药对学习记忆能力影响的评价。
-
公开(公告)号:CN115591058A
公开(公告)日:2023-01-13
申请号:CN202211397539.6
申请日:2022-11-09
Applicant: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CN)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血液激活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涉及医疗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病患的病患信息,所述病患信息包括个人信息和/或健康状况信息;根据所述病患信息控制红外发热材料的发热信息;根据所述发热信息发射红外线,通过发射的红外线对血液进行激活。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血库的血液温度过低而导致病患出现低温反应,或者由于血库中的血液加热温度不当而导致病患发生急性溶血输血反应,也即现有技术中无法将血库中的血液控制至合适的温度的问题,达到了可以根据病患的病患信息来控制红外发热材料的发热信息,进而根据发热信息对血液进行激活,避免血液温度不当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的效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