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477085B
公开(公告)日:2022-09-02
申请号:CN202110772772.7
申请日:2021-07-08
Applicant: 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兼具高选择渗透性和抗菌性的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该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包括多孔超滤膜支撑层、芳香聚酰胺层和抗菌层;其中,芳香聚酰胺层覆盖在多孔超滤膜支撑层上,芳香聚酰胺层中掺杂纳米材料,且纳米材料裸露于聚酰胺层之外的部分通过共价键连接抗菌材料形成超薄抗菌层。本发明采用的纳米材料能提高膜的水通量,并为接枝反应提供接枝位点,在膜表面化学键合抗菌功能基团,而不改变聚酰胺主体材料的结构;硅烷偶联剂类抗菌材料中的硅氧基团与纳米材料中的氢氧根反应,硅烷偶联剂类抗菌材料接枝在膜表面,赋予混合基质膜抗菌性能,从而获得兼具高选择渗透性和抗菌性的反渗透膜,使膜保持长期高效地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1282458B
公开(公告)日:2022-03-29
申请号:CN202010103491.8
申请日:2020-02-20
Applicant: 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有机膜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耐氯特性的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该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包括多孔超滤膜支撑层、芳香聚酰胺分离层和含硫牺牲功能成分;芳香聚酰胺分离层覆盖在多孔超滤膜支撑层上,在芳香聚酰胺分离层上覆盖含硫牺牲功能成分,且含硫牺牲功能成分与芳香聚酰胺分离层通过共价键连接,形成具有耐氯特性的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本发明涉及的含硫牺牲功能成分包括多胺介导单元和含硫牺牲单元,对二者进行共价键合预组装后再通过化学键合的方法引入到芳香聚酰胺分离层表面,含硫牺牲功能成分可有效阻碍活性氯向芳香聚酰胺分离层扩散,进而大幅提升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的耐氯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3477085A
公开(公告)日:2021-10-08
申请号:CN202110772772.7
申请日:2021-07-08
Applicant: 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兼具高选择渗透性和抗菌性的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该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包括多孔超滤膜支撑层、芳香聚酰胺层和抗菌层;其中,芳香聚酰胺层覆盖在多孔超滤膜支撑层上,芳香聚酰胺层中掺杂纳米材料,且纳米材料裸露于聚酰胺层之外的部分通过共价键连接抗菌材料形成超薄抗菌层。本发明采用的纳米材料能提高膜的水通量,并为接枝反应提供接枝位点,在膜表面化学键合抗菌功能基团,而不改变聚酰胺主体材料的结构;硅烷偶联剂类抗菌材料中的硅氧基团与纳米材料中的氢氧根反应,硅烷偶联剂类抗菌材料接枝在膜表面,赋予混合基质膜抗菌性能,从而获得兼具高选择渗透性和抗菌性的反渗透膜,使膜保持长期高效地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1282458A
公开(公告)日:2020-06-16
申请号:CN202010103491.8
申请日:2020-02-20
Applicant: 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有机膜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耐氯特性的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该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包括多孔超滤膜支撑层、芳香聚酰胺分离层和含硫牺牲功能成分;芳香聚酰胺分离层覆盖在多孔超滤膜支撑层上,在芳香聚酰胺分离层上覆盖含硫牺牲功能成分,且含硫牺牲功能成分与芳香聚酰胺分离层通过共价键连接,形成具有耐氯特性的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本发明涉及的含硫牺牲功能成分包括多胺介导单元和含硫牺牲单元,对二者进行共价键合预组装后再通过化学键合的方法引入到芳香聚酰胺分离层表面,含硫牺牲功能成分可有效阻碍活性氯向芳香聚酰胺分离层扩散,进而大幅提升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的耐氯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7679954A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410137452.8
申请日:2024-02-01
Applicant: 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通量抗污染的聚醚砜平板微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制备铸膜液;步骤2,凝固浴配制:用有机醇和无机盐溶于水制得凝固浴;步骤3,制备液膜;步骤4,薄膜固化。本发明采用有机醇作为固化延迟剂减缓了聚醚砜相转化的速度,为铸膜液中两亲性聚合物改性剂与凝固浴中无机盐改性诱导剂的相互作用预留了充分的时间。在凝固浴中无机盐改性诱导剂的作用下,铸膜液中两亲性聚合物改性剂可发生局部脱水,从而使两亲性聚合物改性剂中疏水链段的比例增大,增强了两亲性聚合物改性剂与聚醚砜高分子链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有助于两亲性聚合物改性剂稳定滞留在膜基体中发挥长期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0975644B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1911228877.5
申请日:2019-12-04
Applicant: 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膜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抗污染和抗氧化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该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包括多孔超滤膜支撑层和芳香聚酰胺层,芳香聚酰胺层覆盖在多孔超滤膜支撑层上;在芳香聚酰胺层上覆盖多肽类化合物功能层,且多肽类化合物与芳香聚酰胺层通过共价键连接,形成抗污染和抗氧化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本发明采用的多肽类化合物中有高反应活性的胺基,可通过化学键合的方法引入到聚酰胺复合膜表面,且多肽类化合物含有大量亲水性抗污基团和脂肪酰胺抗氯基团,因此,在芳香聚酰胺层上键合多肽类化合物可快速、有效地实现反渗透膜表面抗污染和抗氧化能力的同时提升,进而延长膜的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2717891A
公开(公告)日:2021-04-30
申请号:CN201910974306.X
申请日:2019-10-14
Applicant: 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IPC: B01J20/26 , C02F1/28 , B01J20/30 , C02F101/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多重重金属Cd吸附位点的生物炭的制备方法。首先选定制备生物炭的原材料,在一定裂解温度下制备得到生物炭;然后采用表面化学修饰的方法,将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引发位点固定到生物炭上,得到表面富载ATRP引发位点的生物炭;最后选择带有Cd吸附位点的功能单体,通过ATRP可控接枝,得到表面具备多重重金属Cd吸附位点的生物炭。相对于现有的生物炭接枝方法,该方法制备的生物炭表面重金属吸附位点种类多、数量多,并且可以对吸附位点的种类和数量进行自由调控。
-
公开(公告)号:CN109675449A
公开(公告)日:2019-04-26
申请号:CN201910023829.6
申请日:2019-01-10
Applicant: 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D71/56 , B01D61/025 , B01D67/0006 , B01D69/02 , B01D69/10 , B01D69/1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膜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高分离性能极低压芳香聚酰胺基复合反渗透膜的制备方法,将超滤支撑膜浸入到水相溶液中保持一定时间,取出后用气体喷枪将膜面上残留的液体吹扫干净,再将其浸入到油相溶液中进行界面聚合反应一定时间,然后将形成的初生态聚酰胺基复合反渗透膜放入烘箱中进行热处理,热处理后的反渗透膜依次进行酸洗、碱洗和水洗,最后在反渗透膜的分离层面和无纺布面分别喷涂形成保护层,再经过干燥得到干膜。本发明提高了极低压芳香聚酰胺基复合反渗透膜的分离性能,使得复合反渗透膜的水通量和脱盐率均显著提高;同时其制备方法过程简单,可操作性强,工艺条件易于控制,具有广阔的规模化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7883992A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410160683.0
申请日:2024-02-05
Applicant: 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污抑菌超滤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制备亲疏水性嵌段共聚物;步骤2,制备抗污抑菌因子;步骤3,将成膜材料溶解到良溶剂中,加入致孔剂和步骤2得到的抗污抑菌因子,高温搅拌,得到均一铸膜液,降温、脱泡、制膜得到抗污抑菌超滤膜。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更加简便高效,本发明使用了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技术可控、简便的制备抗污抑菌因子,继而利用非溶剂致相分离技术一步得到抗污抑菌超滤膜。
-
公开(公告)号:CN117619158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410102016.7
申请日:2024-01-25
Applicant: 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孔径可调的聚醚砜超滤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孔径可调的聚醚砜超滤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聚醚砜活化得到活性聚醚砜;步骤2,将步骤1得到的活性聚醚砜溶解到良溶剂中,加入致孔剂,得到均一活性聚醚砜铸膜液,降温、脱泡、制膜得到活性聚醚砜超滤膜;步骤3,对步骤2得到的活性聚醚砜超滤膜进行AREGT ATRP修饰,将功能单体修饰到超滤膜上,调控功能单体浓度或者修饰时间,在膜表面和膜孔内生成厚度可调的亲水性功能层,得到孔径可调的聚醚砜超滤膜。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仅需微量的价态稳定的过渡金属络合物与环境友好的还原剂调控聚合,可有效避免过渡金属催化剂所引发的一系列副反应。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