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高速公路纵断面设计参数

    公开(公告)号:CN116186848A

    公开(公告)日:2023-05-30

    申请号:CN202310075491.5

    申请日:2023-01-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高速公路纵断面设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超高速公路纵断面设计参数,包括计算步骤:选择代表车型并获取其速度衰减数据;以代表车型的车辆速度衰减数据作为标准,将最小车辆速度衰减时的纵坡坡度作为最大纵坡的临界条件,获取最大纵坡限制表;设置最小行驶行程作为最小纵坡坡长的临界限制,计算不同设计速度下的最小纵坡坡长;以最小车辆速度衰减作为最大纵坡坡长的临界条件,当速度衰减至目标速度时所对应的行驶距离即为最大纵坡坡长,计算出不同设计速度下的最大纵坡坡长;根据停车视距要求计算出凸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从而获取不同设计速度下的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使得超高速公路在具备行车安全性的同时,提高了乘客的舒适度。

    一种小客车专用高速公路圆曲线最小半径确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186850A

    公开(公告)日:2023-05-30

    申请号:CN202310083207.9

    申请日:2023-01-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高速公路设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小客车专用高速公路圆曲线最小半径确定方法。本方案首先对小客车进行了独立的回归分析,建立适用于小客车超高速行驶时的μ阈值计算模型。之后基于μ值计算模型构建小客车专用高速公路圆曲线最小半径计算模型,对比分析三类圆曲线最小半径计算模型的差异性,选择最优计算模型,避免了单一计算模型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计算得到不同设计时速条件下的圆曲线最小半径,并给出相应的推荐值,通过实车实验建立圆曲线路段行驶舒适性阈值评价指标,再基于横向舒适性和稳定性验证了圆曲线最小半径推荐值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一种小客车专用高速公路圆曲线最小半径确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186850B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2310083207.9

    申请日:2023-01-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高速公路设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小客车专用高速公路圆曲线最小半径确定方法。本方案首先对小客车进行了独立的回归分析,建立适用于小客车超高速行驶时的μ阈值计算模型。之后基于μ值计算模型构建小客车专用高速公路圆曲线最小半径计算模型,对比分析三类圆曲线最小半径计算模型的差异性,选择最优计算模型,避免了单一计算模型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计算得到不同设计时速条件下的圆曲线最小半径,并给出相应的推荐值,通过实车实验建立圆曲线路段行驶舒适性阈值评价指标,再基于横向舒适性和稳定性验证了圆曲线最小半径推荐值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小客车专用高速公路限速标志位置设置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272654A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311258707.8

    申请日:2023-09-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智能公共交通领域,公开了小客车专用高速公路限速标志位置设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采集小客车专用高速公路道路和交通相关参数;步骤2:进行实车实验以获取驾驶人在超高速状态下的视觉以及反应特征参数;步骤3:根据获得的参数计算出发现距离d1、判断距离d2、决策距离d3、反应操作距离d4、视认减速距离L1以及最大容忍距离L2;步骤4:根据视认减速距离L1和最大容忍距离L2,确定限速标志前置距离可选范围γ;步骤5:利用仿真软件对可选范围不同限速标志前置距离进行仿真实验;步骤6:通过层次分析计算出限速标志不同前置距离的评分,选出最佳特殊限速路段限速标志设置位置。以解决小客车专用高速特殊路段的限速问题。

    一种不对称信息流的三岔型互通出口视线诱导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144739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1262978.0

    申请日:2023-09-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交通附属设施及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不对称信息流的三岔型互通出口视线诱导系统,所述护栏、回旋镖型标识以及多级减速预告标志共同构成频率为0.05‑0.35Hz的低频视觉信息流,鼻端前视线引导标志、鼻端后视线诱导标志、横向减速标线、臂章式彩色路面以及矩形彩色路面共同构成频率为1.10‑1.85Hz的中频视觉信息流,突起路标、纵向减速标线以及纵向非对称减速标线共同构成频率为2.0‑8.5Hz的高频视觉信息流,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低、中、高频率的视觉信息流共同构成空间多频率视觉信息流,能起到刺激驾驶员视觉、提高对视线的诱导以及减少驾驶员在弯道及坡度处的视觉错觉。

    高速公路小半径匝道动态限速阈值设置及预警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978226A

    公开(公告)日:2023-10-31

    申请号:CN202310965734.2

    申请日:2023-07-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智能交通安全技术领域领域,公开了高速公路小半径匝道动态限速阈值设置及预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对高速公路的互通立交几何数据进行采集,采集天气信息,并在匝道路面设置路面状态检测器以获取该匝道处的路面信息,在匝道处间隔设置高精雷达获取车辆速度;步骤二:根据匝道数据、天气数据和路面信息,计算路面附着系数μ,针对小客车和大货车分别计算安全限速值,建立匝道雨雪天动态阈值设置模型;步骤三:在匝道路段设置发布安全限速信息的信息发布装置,在车辆内部设置接收安全限速信息的接收装置。以提供一种对不同类型的车辆在雨雪天气进行动态限速的方法。

    高速公路小半径匝道车路协同行车预警与汇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959255A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310965745.0

    申请日:2023-07-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智能行车技术领域,公开了高速公路小半径匝道车路协同行车预警与汇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在匝道及主路处设置信息采集硬件设施,获取车辆的身份信息、天气信息和匝道数据,并对主路及匝道上车辆运动情况及位置信息进行实时采集;步骤2:在匝道上设置动态限速提醒装置,根据匝道数据和天气信息计算当前匝道的动态安全行驶速度,在动态限速提醒装置上发布速度预警。步骤3:预测匝道车辆汇入信息,对网联车辆分段进行实时协同编组,每一编组的匝道车辆智能协同汇入高速公路主路;如果是非网联车,通过匝道上车辆运动情况及位置信息对车辆的行驶轨迹进行预测。以提供一种在小半径匝道处对行车进行预警的方法。

    一种可调节式交通限高装置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791504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10660861.1

    申请日:2023-06-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调节式交通限高装置,涉及交通限高装置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高度调节组件、宽度调节组件,高度调节组件包括两支撑柱,两支撑柱内均设有槽口一和空腔一,槽口一旋转连接有门一,槽口一内设有电机一,电机一输出端轴连接有螺杆一,空腔一内滑动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内设有供螺杆一螺纹连接的螺纹槽一,宽度调节组件包括套杆,套杆内设有槽口二和空腔二,槽口二旋转连接有门二,槽口二内设有电机二,电机二输出端轴连接有螺杆二,空腔二内滑动连接有滑杆,滑杆内设有供螺杆二螺纹连接的螺纹槽二,套杆和滑杆两相对端均设有供支撑杆插接的插口。本发明具有便于调节高度和宽度,能够提供有效明显的提示和警示的效果。

    一种互通立交桥交通安全防护机构

    公开(公告)号:CN114182669B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111588465.X

    申请日:2021-12-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交通安全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互通立交桥交通安全防护机构。包括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定位基板,以及与定位基板连接的动位基板,所述动位基板能够相对定位基板进行弹性复位且运动范围为锐角,所述定位基板的一端固接有轴,动位基板转动连接在轴上,轴上设有扭簧以使动位基板相对定位基板展开实现弹性复位,所述动位基板上固接有限位部Ⅰ,所述限位部Ⅰ用于抵在定位基板上以限制所述展开的最大角度,目的是可以对车辆起到逐渐缓冲的作用。

    一种用于突发事件的车流管控系统、方法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5387259A

    公开(公告)日:2022-11-25

    申请号:CN202211030803.2

    申请日:2022-08-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道路事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突发事件的车流管控系统、方法及存储介质,其中系统包括:可变信息标志,所述可变信息标志布设在道路两侧,所述可变信息标志用于显示道路交通信息,所述可变信息标志连接有远程调控模块,所述远程调控模块用于远程调控可变信息标志开与关,所述远程调控模块用于更改可变信息标志所显示的道路交通信息;视线诱导标,所述视线诱导标布设在道路两侧,所述视线诱导标用于提供道路边界与线形诱导,所述视线诱导标之间的布设间距基于视错觉理论确定。本发明通过在道路两侧布设可变信息标志与视线诱导标,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保证突发情况下车流安全平稳通过或者停下的技术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