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812063A
公开(公告)日:2014-05-21
申请号:CN201310560252.5
申请日:2013-11-12
IPC: H02G3/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5K5/0073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具有简单结构的电子单元安装结构。电子单元(3)的外壳(5)包括:外壳本体(50);从外壳本体(50)的一个侧表面(50c)凸出的第一凸出部(51)和第二凸出部(54);以及设置于另一个侧表面(50d)处的锁定部(52)。电接线盒(2)的外壳(4)包括:垂直壁(6),该垂直壁(6)垂直于外壳(4)的上表面(40a),并且包括第一插入部(61)和第二插入部(64);以及锁定收纳部(42)。通过将第一凸出部(51)插入到第一插入部(61)并且将第二凸出部(54)插入到第二插入部(64)、使电子单元(3)围绕第一凸出部(51)转动、并且使锁定部(52)与锁定收纳部(42)接合,将电子单元(3)安装于上表面(40a)上。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插入部(64)阻止第二凸出部(54)在Y和Z方向上移动。
-
公开(公告)号:CN103812063B
公开(公告)日:2016-09-28
申请号:CN201310560252.5
申请日:2013-11-12
IPC: H02G3/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5K5/0073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具有简单结构的电子单元安装结构。电子单元(3)的外壳(5)包括:外壳本体(50);从外壳本体(50)的一个侧表面(50c)凸出的第一凸出部(51)和第二凸出部(54);以及设置于另一个侧表面(50d)处的锁定部(52)。电接线盒(2)的外壳(4)包括:垂直壁(6),该垂直壁(6)垂直于外壳(4)的上表面(40a),并且包括第一插入部(61)和第二插入部(64);以及锁定收纳部(42)。通过将第一凸出部(51)插入到第一插入部(61)并且将第二凸出部(54)插入到第二插入部(64)、使电子单元(3)围绕第一凸出部(51)转动、并且使锁定部(52)与锁定收纳部(42)接合,将电子单元(3)安装于上表面(40a)上。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插入部(64)阻止第二凸出部(54)在Y和Z方向上移动。
-
公开(公告)号:CN103813668B
公开(公告)日:2017-04-12
申请号:CN201310561799.7
申请日:2013-11-12
Abstract: 电子单元的外壳包括:外壳主体;长方体凸起,该长方体凸起从外壳主体的一个侧表面凸出;弹簧片,该弹簧片从侧表面延伸;以及锁定部(52),该锁定部(52)设置于另一个侧表面上。电接线盒的外壳包括:垂直壁,插入部形成于该垂直壁上;以及锁定收纳部。当将凸起和弹簧片插入到插入部内,并且使电子单元围绕凸起转动时,凸起的上表面抵接在插入部的内表面上,弹簧片弹性接触插入部的内表面,并且锁定部与锁定收纳部锁定,从而将电子单元安装于电接线盒的外壳的上表面上。
-
公开(公告)号:CN103813668A
公开(公告)日:2014-05-21
申请号:CN201310561799.7
申请日:2013-11-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5K5/0065
Abstract: 电子单元的外壳包括:外壳主体;长方体凸起,该长方体凸起从外壳主体的一个侧表面凸出;弹簧片,该弹簧片从侧表面延伸;以及锁定部(52),该锁定部(52)设置于另一个侧表面上。电接线盒的外壳包括:垂直壁,插入部形成于该垂直壁上;以及锁定收纳部。当将凸起和弹簧片插入到插入部内,并且使电子单元围绕凸起转动时,凸起的上表面抵接在插入部的内表面上,弹簧片弹性接触插入部的内表面,并且锁定部与锁定收纳部锁定,从而将电子单元安装于电接线盒的外壳的上表面上。
-
公开(公告)号:CN111180623A
公开(公告)日:2020-05-19
申请号:CN201911090065.9
申请日:2019-11-08
Applicant: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IPC: H01M2/10 ,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3 , H01M10/6554 , H01M10/6555 , H01M10/6556 , H01M10/6561 , H01M10/6567
Abstract: 一种电池组,包括:电池模块、容纳电池模块的壳体和覆盖壳体的盖。电池模块包括:多个电池单元,该多个电池单元中的各个电池单元在上端处包括电极;电池单元容纳部,其由树脂制成并且容纳多个电池单元;以及冷却部,其冷却多个电池单元。冷却部包括:第一金属部,其布置于面对所述多个电池单元中的各个电池单元的底端的一侧;第二金属部,该第二金属部从第一金属部的另一端面对表面向电池单元的上端延伸并且布置在所述多个电池单元之间。电池单元容纳部包括树脂嵌件部,其通过至少嵌件成型第一金属部的另一端面对表面和多个第二金属部而形成。
-
公开(公告)号:CN102570101B
公开(公告)日:2015-07-22
申请号:CN201110378939.8
申请日:2011-11-25
Applicant: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望月崇弘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R43/16 , H01R4/26 , H01R13/112 , H01R31/08
Abstract: 本发明是要提供一种汇流条,该汇流条具有:板形主体;线接头,从主体的一个端部的边缘2a突出;音叉形第一端子,从主体的另一个端部的边缘2b突出,并且包括凹槽,在该凹槽中按压电子元件的端子;第二端子,从边缘2b突出;及第三端子,从边缘2b突出。线接头通过施加压力而连接电线。第二和第三端子布置成使得第一端子定位在第二端子与第三端子之间。第二端子从主体突出得比第一端子长,并且第三端子从主体突出得比第一端子短。而且,第一端子的末端定位在虚拟点划线P的内侧,该虚拟点划线将第二端子的末端与第三端子的末端相连接。
-
公开(公告)号:CN102570101A
公开(公告)日:2012-07-11
申请号:CN201110378939.8
申请日:2011-11-25
Applicant: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望月崇弘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R43/16 , H01R4/26 , H01R13/112 , H01R31/08
Abstract: 本发明是要提供一种汇流条,该汇流条具有:板形主体;线接头,从主体的一个端部的边缘2a突出;音叉形第一端子,从主体的另一个端部的边缘2b突出,并且包括凹槽,在该凹槽中按压电子元件的端子;第二端子,从边缘2b突出;及第三端子,从边缘2b突出。线接头通过施加压力而连接电线。第二和第三端子布置成使得第一端子定位在第二端子与第三端子之间。第二端子从主体突出得比第一端子长,并且第三端子从主体突出得比第一端子短。而且,第一端子的末端定位在虚拟点划线P的内侧,该虚拟点划线将第二端子的末端与第三端子的末端相连接。
-
公开(公告)号:CN203942236U
公开(公告)日:2014-11-12
申请号:CN201420365825.9
申请日:2014-07-03
Applicant: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IPC: H02G3/0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气接线箱,能够容易进行螺栓与螺母的拧合操作。电气接线箱(1)包括:合成树脂制的框架主体(5);组装于框架主体(5)的合成树脂制的模块(2);安装在模块(2)、且轴主体部(32)从模块(2)的上表面(2a)突出的多个螺栓(3);以及组装于框架主体(5)的汇流条(6a)、(6b)、(6c)。与电线(8a)、(8b)的端部连接的端子金属配件(7a)、(7b)重叠于汇流条(6a)、(6b),并被螺栓(3)和螺母(4)固定。在该电气接线箱(1)中,能够容易在模块(2)和框架主体(5)的上方进行将螺母(4)拧合在轴主体部(32)的操作。
-
公开(公告)号:CN203942238U
公开(公告)日:2014-11-12
申请号:CN201420366550.0
申请日:2014-07-03
Applicant: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IPC: H02G3/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将盖容易地安装在壳体主体的车载设备的壳体、和包括该壳体的电气接线箱。电气接线箱(10)包括壳体(1)。壳体(1)包括壳体主体(2)和上盖(3)。通过使上盖(3)在卡合部(32)卡挂在被卡合部(22)的状态下以卡合部(32)为转动中心转动,从而将锁定部(33)卡定在被锁定部(23)而将上盖(3)安装在壳体主体(2)。上盖(3)的2个角部(30a)、(30b)这两者处的盖侧周壁(31)的高度尺寸形成得比直线部(30e)处的中央部分的盖侧周壁(31)的高度尺寸大。
-
公开(公告)号:CN203951122U
公开(公告)日:2014-11-19
申请号:CN201420366494.0
申请日:2014-07-03
Applicant: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将束起电线前的束线带保持于壳体的壳体组装体及具备该壳体组装体的电气接线箱。电气接线箱(10)具备壳体组装体,壳体组装体具备:形成有电线插通孔(42)的壳体(1);束线带(5),其将从电线插通孔导出到壳体外的电线(6)束起并固定于壳体。在壳体上设置有对束起电线(6)前的束线带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保持部(7)由筒部(71)和板部(74)构成,该筒部沿电线插通孔的边缘圆弧状地延伸,并使束线带的带部(51)在其内侧穿通,该板部从该筒部的出口(73)沿电线插通孔的边缘圆弧状地延伸。带部穿通于筒部,从出口导出的部分碰触到所述板部,从而弯曲,而与筒部及板部弹性接触。由此将束线带保持于保持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