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254945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210892811.1
申请日:2022-07-27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矿区水土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协同控制方法,属于矿区生态修复技术领域。步骤1:水土污染治理;步骤2:铺设底土层;步骤3:在底土层上铺设心土层;步骤4:在心土层上铺设表土层并夯实;步骤5:在表土层上开挖若干条倒梯形沟;步骤6:在每条倒梯形沟内铺设防护网;步骤7:在每条梯形垄上开挖一条纵向沟,然后在每条纵向沟内均铺设若干条首尾相接的U形槽;步骤8:在每条U形槽内均填充有机土层,然后在有机土层上种植植物。本发明将矿区水土污染治理产生的炉渣,淤泥及净化水等用于区域的生态修复,就地取材,恢复矿区有机土层和地表植被,有利于矿区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有效降低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
-
公开(公告)号:CN110596017B
公开(公告)日:2022-03-08
申请号:CN201910861877.2
申请日:2019-09-12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IPC: G01N21/2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土壤环境监测与评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空间权重约束和变分自编码特征提取的高光谱影像土壤重金属浓度评估方法。本发明首先针对高光谱影像中的每个像元建立空间权重约束,在所述空间权重约束基础上通过变分自编码方法实现土壤重金属浓度建模的特征数据提取,进而在土壤重金属浓度和经过变分自编码压缩的特征之间建立模型,最终得到未知像元处的土壤重金属浓度评估值。本方法具有非接触性、大范围连续地理空间、强泛化能力进行土壤重金属浓度评估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1091079A
公开(公告)日:2020-05-01
申请号:CN201911229398.5
申请日:2019-12-04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TLS的高寒脆弱区植被优势单株结构参数测定方法,属于森林资源监测和生态恢复效益评估领域。采用地基激光雷达TLS获取点云数据并进行处理,对归一化后的点云数据采用半自动分割方法和全自动分割方法进行单株分割,分别提取单株尺度的优势单株数量、优势单株树高和优势单株冠幅并进行比较。本发明通过对沙地人工植被三维点云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不仅能够减少样地调查的野外工作量,同时可获取精准的植被结构参数,从而对于高寒脆弱区沙地人工植被资源分布有更好的把握,并为多维信息表达的沙地植被恢复和生态效益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8908495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1304061.7
申请日:2024-09-19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反渗透膜污水处理装置,包括静置箱、中转箱和出水箱,两个所述立板相对的外表面间转动连接有蜗杆,后侧所述立板的后侧外表面固定安装有电机,后侧所述竖轴的外表面固定套设有蜗轮、主动齿轮和第一半齿轮,前侧所述竖轴的外表面固定套设有从动齿轮和第二半齿轮,所述第二半齿轮的外表面活动啮合有齿条,所述固定框的底部外表面设置有刮板。通过电机驱动蜗杆转动,蜗杆带动蜗轮转动,使得主动齿轮转动,配合从动齿轮带动第一半齿轮和第二半齿轮使得齿条移动,齿条带动连接杆、固定框和刮板来回移动,通过刮板对污泥进行刮取,从而能够及时的对静置箱内的污泥进行刮取,避免污泥将输送管堵塞。
-
公开(公告)号:CN111091079B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1911229398.5
申请日:2019-12-04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南京林业大学
IPC: G06V20/10 , G06V10/26 , G06V10/7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TLS的高寒脆弱区植被优势单株结构参数测定方法,属于森林资源监测和生态恢复效益评估领域。采用地基激光雷达TLS获取点云数据并进行处理,对归一化后的点云数据采用半自动分割方法和全自动分割方法进行单株分割,分别提取单株尺度的优势单株数量、优势单株树高和优势单株冠幅并进行比较。本发明通过对沙地人工植被三维点云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不仅能够减少样地调查的野外工作量,同时可获取精准的植被结构参数,从而对于高寒脆弱区沙地人工植被资源分布有更好的把握,并为多维信息表达的沙地植被恢复和生态效益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6681212A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310698825.4
申请日:2023-06-13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IPC: G06Q10/063 , G06Q50/26 , G16C20/10 , G16C20/70 , G06F18/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群县级尺度植被固碳量驱动贡献分析方法及系统,涉及生态环境科学技术领域。基于植被固碳量以及驱动变量,获取数据,数据包括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以及驱动变量;通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计算城市群县级尺度的陆地植被固碳量;利用归因分析框架构建植被固碳量与多个驱动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对关系模型进行计算,得到各驱动变量对于各县域植被固碳量变化的相对贡献值;根据相对贡献值确定植被碳量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根据主导驱动因素生成城市群县级尺度植被固碳量驱动贡献报告。通过本发明能够为快速城市化地区县级尺度制定积极合理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双碳”政策提供科技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2021260A
公开(公告)日:2020-12-04
申请号:CN202010946303.8
申请日:2020-09-10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养殖和生态产品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飞鸡的生态养殖方法。本发明通过设置分区实现梯次性生态养殖,不仅可以避免固定养殖区域的水土污染和食源不足的问题,还可以实现养殖鸡的分批次出栏,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和经济收益;通过设置一定高度的养鸡平台,将鸡舍和食槽建造在养鸡平台上,使鸡每天从平台飞下,同时对养殖鸡进行规律“训练”,增加鸡的运动量和飞行能力。本发明不仅可用于村镇建设生态产业开发,而且可以减少林地养殖造成的土壤环境破坏,降低鸡群的密度,增加鸡肉营养价值,使鸡肉紧致,维持乡村飞鸡的特有风味,增强其免疫力,是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
公开(公告)号:CN110174359A
公开(公告)日:2019-08-27
申请号:CN201910446350.3
申请日:2019-05-27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IPC: G01N21/2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土壤环境监测与评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航空高光谱遥感技术针对于土壤重金属浓度评估方法。该方法包括:1)采集研究区土壤样本,测定重金属浓度;2)获取研究区成像光谱数据;3)将成像光谱数据转换为成像反射率数据;4)将成像反射率数据通过混合像元分解方法提取得到研究区土壤分布图,获得仅具有土壤属性的成像反射率数据;5)利用高斯过程回归方法针对测定的重金属浓度和仅具有土壤属性的成像反射率数据进行建模;6)将获得的成像反射率数据输入建立好的模型,得到研究区内土壤重金属浓度的预测值。本方法具有非接触性、大范围连续地理空间、快速高效进行土壤重金属浓度评估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9949200A
公开(公告)日:2025-05-09
申请号:CN202510452354.8
申请日:2025-04-11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IPC: A01G22/20 , C09K17/40 , A01N59/00 , A01N59/02 , A01P21/00 , C12N1/20 , B09C1/10 , B09C1/08 , C09K101/00 , C09K109/00 , C12R1/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碱性砷镉复合污染土壤改良的可持续生产小麦方法,属于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在小麦播种前,将铁基改性生物炭复合材料与功能微生物微球溶液混合施入土壤;整地后播种小麦;在小麦拔节期,对叶面喷施硅‑硒纳米复合溶胶;小麦成熟后收获并回收土壤中的铁基改性生物炭。本发明创新性地提出铁基改性生物炭与功能微生物的协同体系:纳米零价铁‑腐殖酸复合物通过还原‑吸附双重机制同步固定As/Cd,功能微生物代谢产物活化钝化材料表面,延长修复周期;同时采用分阶段策略结合土壤钝化与叶面阻隔,突破碱性环境对修复效率的限制,兼具经济性与可持续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542531A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310429574.X
申请日:2023-04-20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IPC: G06Q10/0637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耦合协调度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估方法及系统,涉及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技术领域,具体步骤为:获取待评价区域的生态环境参数与夜间灯光数据;基于生态环境参数确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根据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构建遥感生态指数并根据夜间灯光数据构建综合夜间灯光指数;基于遥感生态指数和综合夜间灯光指数的耦合协调度评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本发明采用遥感技术手段,从空间布局入手,结合生态环境指数和综合夜间灯光指数分析自然本底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以二者耦合协调度为指标评估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快速城市化地区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提供科学支撑。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