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联机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588286B

    公开(公告)日:2019-02-22

    申请号:CN201610088058.5

    申请日:2016-02-16

    Inventor: 梁郁龙 位向前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联机的控制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控制方法包括:在处于开机状态的第一内机的第一数量与多联机的内机总量的比值小于预设比值的情况下,检测多联机的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判断排气温度是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若排气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则开启处于停机状态的第二内机,其中,多联机的内机包括第一内机和第二内机。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多联机空调无法有效降低排气温度的技术问题。

    气液分离器、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运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241134B

    公开(公告)日:2018-07-17

    申请号:CN201510675456.2

    申请日:2015-10-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4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外壳和内胆分别构成的密闭空间,所述内胆位于外壳内,外壳与内胆之间的空间形成过冷通道,内胆内的空间形成过热通道,过热通道具有用于引入冷媒蒸汽的进气管和将冷媒蒸汽排出气液分离器的出气管,过冷通道具有用于引入冷媒液体的进液管和将冷媒液体排出气液分离器的出液管,过冷通道内的冷媒液体与过热通道内的冷媒蒸汽进行热交换。温度较高的冷媒液体与温度较低的冷媒蒸汽分别在两个空间内流动并进行热交换,可以提高冷媒液体的过冷度和冷媒蒸汽的过热度,从而提高单位质量冷媒的制热/冷量,以及提高压缩机吸气过热度和油温过热度,减少液击可能性,进而提高压缩机的可靠性。

    一种压力预警封帽及空调器

    公开(公告)号:CN105864559A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610452096.4

    申请日:2016-06-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L55/115 F16L5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压力预警封帽及空调器,其中,压力预警封帽包括帽座、弹性伸缩圈、压紧圈以及环形密封圈,帽座的内部设置有贯通帽座的空腔,弹性伸缩圈、压紧圈以及环形密封圈均设置在空腔内,空腔内设置有隔板,隔板朝向帽座连接管接头的一端凸设有可插入至管接头的管端内的锥形插入部,隔板上设置有贯穿隔板以及锥形插入部的贯穿孔,环形密封圈设置在锥形插入部与管接头的内壁之间。本发明的压力预警封帽主要用于对管端呈平面结构的管接头进行密封和压力预警,可利用此锥形插入部携带环形密封圈插入到管接头的管端内进行密封,密封效果好,同时锥形插入部的锥形面还具有导向作用,可在整个压力预警封帽与管接头连接时便于两者的组装。

    气液分离器、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运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241134A

    公开(公告)日:2016-01-13

    申请号:CN201510675456.2

    申请日:2015-10-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4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外壳和内胆分别构成的密闭空间,所述内胆位于外壳内,外壳与内胆之间的空间形成过冷通道,内胆内的空间形成过热通道,过热通道具有用于引入冷媒蒸汽的进气管和将冷媒蒸汽排出气液分离器的出气管,过冷通道具有用于引入冷媒液体的进液管和将冷媒液体排出气液分离器的出液管,过冷通道内的冷媒液体与过热通道内的冷媒蒸汽进行热交换。温度较高的冷媒液体与温度较低的冷媒蒸汽分别在两个空间内流动并进行热交换,可以提高冷媒液体的过冷度和冷媒蒸汽的过热度,从而提高单位质量冷媒的制热/冷量,以及提高压缩机吸气过热度和油温过热度,减少液击可能性,进而提高压缩机的可靠性。

    分流器及换热器、空调器

    公开(公告)号:CN104613686A

    公开(公告)日:2015-05-13

    申请号:CN201510039042.0

    申请日:2015-01-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分流器及换热器、空调器。根据本发明的分流器,包括内管和外管,外管套设在内管外部并在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分流腔,外管上设置有与分流腔连通的多个支管接口;外管的第一端与内管的外壁密封连接,外管的第二端为封闭端,内管的第二端为开口端,并与分流腔连通;外管的第二端的内壁设置有朝向内管的第二端的分流锥。本发明通过在外管的第二端的内壁设置朝向内管的第二端的分流锥,内管中的气液两相工质到达分流端(第二端)时,最先接触分流锥。在工质流动过程中,随着分流锥与内管的内壁截面积的逐渐减小,流速加快,提高液两相工质的混合均匀度,使混合后的工质更均匀地分配到各个分流支管中,提高分流效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