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719318B
公开(公告)日:2022-10-28
申请号:CN202110984281.9
申请日:2021-08-25
Applicant: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河北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基于动量原理的巷道轴向全长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其中,一种基于动量原理的巷道轴向全长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择巷道侧部处的检测点;若检测点处是特殊高应力集中区,则判断其为高冲击危险点;若检测点处是一般高应力集中区,则测量检测点处抛出体的宽度;根据抛出体的宽度与冲击危险性呈负相关的关系,判断检测点的危险性高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申请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能够在巷道轴向上全长进行更为细致的冲击危险区域划分,精准定位高冲击危险点,使巷道冲击地压防治问题更加聚焦、明朗,大幅度降低了巷道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量,有效降低了防冲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9313153A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411365597.X
申请日:2024-09-29
Applicant: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应急管理部大数据中心 , 库尔勒金川矿业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5 , G06Q50/02 , G06T17/00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矿冲击地压危险性判别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数字岩心的孤岛工作面冲击危险评价方法,采用小直径取芯与大直径卸压钻孔结合的方法,既能获取孤岛工作面危险区域实体煤心,又能观察大直径卸压钻孔裂隙分布与坍缩的情况,更能利用大直径卸压钻孔进行孤岛工作面卸压解围,减弱冲击地压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危害。基于熵权法对开采中的孤岛工作面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能够更加直观的分析当前开采状态是否安全。本发明中评价对象更具体、评价指标更具针对性,评价因素更为科学合理,评价结果能够真实反映评价区域的冲击危险状态。本发明立足于煤矿实际需求,指导煤矿开展冲击地压防治工作,对于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8132924B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410552460.9
申请日:2024-05-07
Applicant: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煤体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方法包括:获取待评价煤体的多组煤样测试样品和待评价煤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地质环境信息和采矿活动信息;将加卸载作用下各煤样测试样品加载至破坏状态的过程分为一、二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以不同速率加载煤样测试样品获取其应力应变关系曲线,计算出煤样测试样品的冲击能量释放速率指数;以推导待评价煤体的理论临界冲击载荷和理论塑性区临界值;根据地质环境信息和采矿活动信息,计算煤体的真实的冲击载荷和塑性区范围;进而确定煤体冲击危险性等级。由此,通过推导的临界冲击载荷、理论塑性区临界值和计算的煤体真实承受载荷、塑性区指标,准确评价冲击危险程度。
-
公开(公告)号:CN116773068A
公开(公告)日:2023-09-19
申请号:CN202310693831.0
申请日:2023-06-12
Applicant: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IPC: G01L5/00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应力传感器组件和安装传感器组件方法。其中,所述的应力传感器组件包括传感器本体、定位杆、弹性套筒、流体锚固剂层和变形撑开件。所述传感器本体置入钻孔内,所述定位杆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定位杆的一端与所述传感器本体连接,所述定位杆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弹性套筒套设在所述定位杆外,所述弹性套筒与所述定位杆具有间隙,所述变形撑开件具有初始位置和挤压位置,变形撑开件套在所述定位杆上,在初始位置,所述变形撑开件搭设在所述弹性套筒的所述第二端上,在挤压位置,变形撑开件收缩所述弹性套筒内。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应力传感器组件具有结构简单和施工便捷性高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4858076B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210471462.6
申请日:2022-04-28
Applicant: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实现监测样品内部变形场的方法,包括:透明试样的制备:采用树脂材料分层浇筑得到透明试样,相邻两层透明试样之间喷涂有散斑点,多层散斑点的空间位置不重叠,透明试样一端底部具有白色涂层;位移场监测分析:采用DIC监测设备对透明试样开展试验分析透明试样的内部变形场,提取散斑点的位移点时,对多层透明试样进行折射效应的叠加分析以获取精确的变形量。本发明可实现监测样品内部变形场的方法通过浇筑树脂材料得到透明试样以模拟需要测试的试样,将散斑监测点设置在试样内部,利用DIC监测设备进行位移场监测分析,实现了对试样内部不同位置处的位移场和应变场的监测,并可进一步分析得到试样内部对应位置处的应力和变形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16341293A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310618705.9
申请日:2023-05-30
Applicant: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1V9/00 , G01L5/0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的三维应力场反演方法及装置中,获取目标区域的初始数据;获取目标区域内各测点的位置数据和测点应力数据,并基于各测点的位置数据和测点应力数据,得到各测点的主应力数据和方向数据;获取目标区域内不同区域各主应力对应的纵波波速,并基于第一拟合常数、第二拟合常数和不同区域各主应力对应的纵波波速,构建初始三维应力场;利用各测点的主应力数据和方向数据对初始三维应力场进行第一数据修正,得到修正后的三维应力场;利用目标区域的初始主应力数据对修正后的三维应力场进行第二数据修正,得到目标三维应力场。本申请提高了三维应力场的精确程度,反映了岩体应力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实现对岩体应力变化的实时监测。
-
公开(公告)号:CN114858076A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2210471462.6
申请日:2022-04-28
Applicant: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实现监测样品内部变形场的方法,包括:透明试样的制备:采用树脂材料分层浇筑得到透明试样,相邻两层透明试样之间喷涂有散斑点,多层散斑点的空间位置不重叠,透明试样一端底部具有白色涂层;位移场监测分析:采用DIC监测设备对透明试样开展试验分析透明试样的内部变形场,提取散斑点的位移点时,对多层透明试样进行折射效应的叠加分析以获取精确的变形量。本发明可实现监测样品内部变形场的方法通过浇筑树脂材料得到透明试样以模拟需要测试的试样,将散斑监测点设置在试样内部,利用DIC监测设备进行位移场监测分析,实现了对试样内部不同位置处的位移场和应变场的监测,并可进一步分析得到试样内部对应位置处的应力和变形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14778301A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2210683969.8
申请日:2022-06-17
Applicant: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岩体稳定性的判定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获取岩石的初始围压;根据所述初始围压,获取所述岩石的卸荷破坏临界卸荷量和压剪破坏临界卸荷量;根据所述卸荷破坏临界卸荷量和所述压剪破坏临界卸荷量,确定所述岩石的破坏模式;根据所述破坏模式,对所述岩体的稳定性进行判定。本申请避免了通过观察岩石破坏的裂隙形态及破裂形态以确定岩石的破坏模式为主的现状,可以在复杂应力路径下,准确地计算并确定岩石的破坏模式,进而根据岩石的破坏模式对岩体的稳定性进行判断,提高了地下空间围岩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519392A
公开(公告)日:2022-05-20
申请号:CN202210151070.1
申请日:2022-02-14
Applicant: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IPC: G06K9/62
Abstract: 本公开公开了冲击地压的预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冲击地压的预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通过获取待检测的微震时序数据,并对所述微震时序数据进行分段,得到微震时序数据子段,将所有微震时序数据子段依次输入预设预警模型,以便所述预设预警模型识别所有微震时序数据子段中的特征信息,并根据所述特征信息输出对应的安全属性信息;根据安全属性信息进行冲击地压的预警。基于预设预警模型能够准确识别出微震时序数据子段中的特征信息,以输出每个特征信息对应不同的安全属性信息,基于该安全属性信息实现对冲击地压的危险预警。
-
公开(公告)号:CN119152141B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411659233.2
申请日:2024-11-20
Applicant: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数学地质、地理信息和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采用点位层厚网格模型实现三维地质建模的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存储介质。采用基于多边形网格和广义棱柱体元的点位层厚网格数据模型,表达三维地质模型,精确展现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和属性特征分布的三维空间形态。采用点位层厚插值计算模型实现地层界面网格生成与组合成模,解决了三维地质结构建模方法中薄地层结构模型顶底面自相交和多地层结构模型上下穿层问题。采用点位层厚划分计算模型实现地层广义棱柱体元剖分与属性插值,解决了三维地质属性建模方法中属性体模型缺少地层界面信息、属性体模型与结构模型二者地层界面不重合和属性体模型对地层厚度变化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