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页岩含气量测试中损失气含量的确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735635B

    公开(公告)日:2020-07-03

    申请号:CN201911212117.5

    申请日:2019-12-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页岩含气量测试中损失气含量的确定方法,包括:获取页岩岩心并记录获取页岩岩心所需的时间;对所述页岩岩心进行解吸实验,得到解吸数据;获取拟合目标函数;采用所述拟合目标函数对所述解吸数据进行拟合,得到拟合后的解吸数据;根据所述解吸数据和拟合后的解吸数据确定拟合参数;根据所述拟合参数修正所述获取页岩岩心所需的时间;根据所述拟合参数和修正后的获取页岩岩心所需的时间到损失气含量。本发明能够提高损失气含量的确定精度。

    二氧化碳热泵热水系统和具有其的二氧化碳热泵热水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6801995B

    公开(公告)日:2019-12-17

    申请号:CN201710028913.8

    申请日:2017-01-16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氧化碳热泵热水系统和具有其的二氧化碳热泵热水装置,二氧化碳热泵热水系统包括:具有依次相连的蒸发器、压缩机、第一气体冷却器、第二气体冷却器和节流装置的二氧化碳热泵回路,二氧化碳在第一气体冷却器内被冷却至准临界温度区,第一气体冷却器具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第二气体冷却器具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包括第一水路和第二水路的水路,第一水路的进水端和第二水路的进水端分别与第二出水口连通,第一水路的出水端与第一进水口连通;设在水路上以控制第一进水口和第二水路的出水端分别与第二出水口的通断的控制水阀。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二氧化碳热泵热水系统可以保证热水产出量、产出温度以及高热泵系数。

    一种CO2埋存的加热系统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297545A

    公开(公告)日:2011-12-28

    申请号:CN201110173770.2

    申请日:2011-06-24

    Applicant: 清华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CO2埋存的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地埋管换热装置和热泵加热装置,所述地埋管换热装置用于使循环介质从土壤中吸收热量;所述热泵加热装置用于从循环介质或空气中吸收热量,通过热泵循环提高热泵工质的温度;所述地埋管换热装置包括地埋管换热器、循环介质泵和蒸发器,所述地埋管换热器的出口经所述循环介质泵连接至所述蒸发器的入口,所述蒸发器的出口连接所述地埋管换热器的入口。本发明由于采用热泵加热装置从土壤或空气中吸取热量,通过热泵循环提高热泵工质的温度,使其能够直接加热准备灌注的CO2,进而克服了电加热及燃烧化石燃料加热而造成资源浪费。本发明可以广泛应用于节能领域的加热系统中。

    一种增强型地热与太阳能联合发电方法及发电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4481824B

    公开(公告)日:2017-03-29

    申请号:CN201410758251.6

    申请日:2014-12-10

    Applicant: 清华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10 Y02E10/4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热与太阳能联合发电方法及发电系统,其包括以下内容:作为工质的CO2在增强型地热系统中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增强型地热系统输出不同温度的具有一定压力的超临界CO2;一部分超临界CO2进入基本负荷发电系统中,基本负荷发电系统将超临界CO2从增强型地热系统中吸收的一部分热量转化为电能,作为电站的基本负荷;另一部分超临界CO2进入太阳能发电系统中,太阳能发电系统通过能量品位匹配、优化回热级数、优化抽气压缩级数以及调节回热器流量的方法,利用太阳能将超临界CO2持续加热到一定温度后,高效地将热量转换为电能。

    地热和太阳能联合发电系统及地热和太阳能联合发电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929875A

    公开(公告)日:2015-09-23

    申请号:CN201510300869.2

    申请日:2015-06-03

    Applicant: 清华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10 Y02E10/4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热和太阳能联合发电系统以及地热和太阳能联合发电方法。所述地热和太阳能联合发电系统包括:至少三个热储层;至少三个注入井和产出井,热储层与注入井的出气口以及产出井的进气口相连;至少三个地热透平,地热透平的进气口与产出井的出气口连通;气体冷却器;第一和第二回热器,第一回热器的高压气体进口与产出井中的位于最上方的一个的出气口连通,第二回热器的高压气体进口与地热透平中的一个连通;太阳能接收器,太阳能接收器的进气口与第二回热器连通;和太阳能透平,太阳能透平的进气口与太阳能接收器连通且出气口与第二回热器连通。所述地热和太阳能联合发电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热效率高、易于实施等优点。

    一种污泥干化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708942A

    公开(公告)日:2010-05-19

    申请号:CN200910236066.X

    申请日:2009-10-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3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泥干化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污泥干化焚烧回路、导热油供热循环回路和高温烟气回路;污泥干化焚烧回路包括干泥返混装置、污泥干燥器、污泥焚烧炉、干泥储存仓和干泥调节阀;导热油供热循环回路包括导热油泵、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辐射测量仪、高温换热器和两导热油调节阀;高温烟气回路包括鼓风机;污泥干化的方法为:首先将湿污泥在污泥干燥器中进行干化,得到干化污泥再返回输入到污泥返混装置,干、湿污泥混合再输入到污泥干燥器中干化,干化后的污泥在污泥焚烧炉中焚烧,焚烧产生的高温烟气释放的热能与太阳能一起为干化提供能量,从而无需损耗一次性能源;本发明可以广泛应用于污泥干化处理工程中。

    污泥干化焚烧一体化系统及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618932A

    公开(公告)日:2010-01-06

    申请号:CN200910089940.1

    申请日:2009-07-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泥干化焚烧一体化系统及使用方法,它包括一污泥干化焚烧处理回路、一蒸汽供热循环回路、一热水供热循环回路、一热泵辅助供热回路和一载气加热及废热回收回路;污泥干化焚烧处理回路包括一干泥返混装置、一蒸汽供热污泥干燥器、一热水供热污泥干燥器和一污泥焚烧炉;蒸汽供热循环回路包括一水泵、蒸汽供热污泥干燥器和污泥焚烧炉;热水供热循环回路包括一冷凝器、另一水泵和热水供热污泥干燥器;热泵辅助供热回路包括一蒸发器、一内部换热器、一压缩机、一节流阀和冷凝器;载气加热及废热回收回路包括一空压机和蒸发器、污泥焚烧炉、蒸汽供热污泥干燥器和热水供热污泥干燥器。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污泥处理领域中。

    一种污泥干化焚烧一体化系统及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618931A

    公开(公告)日:2010-01-06

    申请号:CN200910089939.9

    申请日:2009-07-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泥干化焚烧一体化系统及使用方法,包括一污泥干燥焚烧回路、一热水循环回路、一热泵辅助供热回路和一载气加热及废热回收回路;污泥干燥焚烧回路包括一干泥返混装置、一污泥干燥器和一污泥焚烧炉,污泥焚烧炉上设置有一灰渣出口;热水循环回路包括两水泵、一冷凝器、污泥干燥器和焚烧炉;热泵辅助供热回路包括一蒸发器、一内部换热器、一压缩机、一节流阀和冷凝器;载气加热及废热回收回路包括一空压机、蒸发器、污泥焚烧炉和污泥干燥器。本发明由于采用热泵回收焚烧干燥装置和热泵干燥装置的废热作为热泵干燥装置的热源,并且由于热泵辅助供热的加入,提高了污泥干化产量,降低了污泥的干化能耗。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污泥处理领域中。

    一种污泥干化系统及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618930A

    公开(公告)日:2010-01-06

    申请号:CN200910089938.4

    申请日:2009-07-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B30/52 Y02W10/3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泥干化系统及使用方法,它包括跨临界热泵辅助供热回路、热泵辅助供热回路、空气加热及废热回收回路和热水循环回路;跨临界热泵辅助供热回路包括蒸发器,内部换热器、压缩机、气体冷却器和节流阀;热泵辅助供热回路包括另一蒸发器、污水废热回收蒸发器、另一内部换热器,另一压缩机、冷凝器、另一节流阀、两截止阀和污水池;空气加热及废热回收回路包括温室、空压机、排载气口、第一个蒸发器、另一蒸发器和一冷凝器;热水循环回路包括水泵、温室和热泵辅助供热回路中的冷凝器;本发明采用温室获得太阳能加热污泥,以及跨临界热泵辅助供热回路和热泵辅助供热回路回收吸湿空气的显热和潜热加热污泥,降低了污泥干化能耗。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污泥处理领域中。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