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361009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394709.4
申请日:2024-10-08
Applicant: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 南华大学
IPC: G16C20/30 , G16C20/70 , G16C20/80 , G06N3/0442 , G06F18/2431 , G06F18/15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氡数据异常波动监测方法、设备、介质及产品,涉及环境监测领域,该方法包括:采用连续监测的方式,以标定后监测系统的首个氡浓度监测数据为数据起点,获取氡浓度的历史时间序列数据;基于氡浓度的历史时间序列数据确定基准参数,并基于基准参数生成波动范围;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构建氡数据异常波动监测模型;获取当前的环境参数,并对当前的环境参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归一化数据;将归一化数据输入氡数据异常波动监测模型,得到氡浓度的预测数据;基于氡浓度的预测数据和波动范围确定氡浓度的异常波动等级。本申请能够在实现氡浓度异常波动精确监测的同时,提高氡浓度异常波动监测的实时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731324B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203544.8
申请日:2024-08-29
Applicant: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的实施例涉及借助于测定材料的化学或物理性质来测试或分析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确定岩体开挖扰动应力的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步骤:在测点位置安装胶层和应变片,在测点注入水泥浆,以在岩体中形成水泥浆层,应变片设置在胶层,水泥浆层形成在胶层以及岩体之间;确定对应变片的测量值进行修正的修正系数;根据水泥浆层的应变值,确定岩体开挖的扰动应力。根据该方法不必直接将胶层和应变片安装在岩体的测点的钻孔。通过上述方法设置的应力采集装置,由于水泥浆层的作用,其与孔壁不存在间隙,应力采集装置能够有效固定,并且,考虑了水泥浆层的影响,利用修正系数对应变片的测量值进行修正,以使确定的岩体开挖的扰动应力更准确。
-
公开(公告)号:CN118275656B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410703427.1
申请日:2024-05-31
Applicant: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通过取样确定岩石损伤程度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确定预定区域的围岩的损伤程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从预定区域的围岩中获得多个岩石样品;S20,将多个岩石样品分成第一部分岩石样品以及第二部分岩石样品;S30,识别第一部分岩石样品的裂隙场;S40,识别第二部分岩石样品的损伤场;S50,根据裂隙场以及损伤场,确定预定区域的围岩的损伤程度。其中,在S10步骤中,获得的岩石样品边长要求不低于5厘米且不超过6厘米,取样深度不低于5厘米且不超过6厘米。使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方法,能够降低确定围岩损伤程度的难度,提高效率,提升探测精度,同时确保最终确定的围岩损伤程度结果的全面和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382187A
公开(公告)日:2021-02-19
申请号:CN202011128877.0
申请日:2020-10-21
Applicant: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IPC: G09B23/4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水文地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非饱和带地下水形成演化规律的动态淋滤实验的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供水水箱、出液阀门、出液管、喷淋、有机玻璃实验柱、固体样品取样口、过滤层、液体样品取样阀门、有机玻璃底柱、循环水箱、蠕动泵和实验台架,该方法对不同位置固体样品进行分别进行循环淋滤实验、普通淋滤实验,分别动态模拟大气水或地表水入渗非饱和带后,在侧向径、垂向流过程中与非饱和带岩层之间的水岩相互作用,研究非饱和带地下水的形成机理。本发明能够通过开展循环淋滤实验和普通淋滤实验,分别对非饱和带地下水的侧向径流和垂向入渗进行研究,更加全面地掌握非饱和带地下水形成演化规律。
-
公开(公告)号:CN112379074A
公开(公告)日:2021-02-19
申请号:CN202011128869.6
申请日:2020-10-21
Applicant: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IPC: G01N33/24 , G01N23/207 , G01N23/2251 , G01N30/96 , G01N31/16 , G09B23/4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水文地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适用于戈壁荒漠地区非饱和带地下水形成机理实验的方法,该方法如下:步骤1、收集研究区资料,选择代表研究区沉积物的典型位置,并在典型位置采集固体样品;步骤2、将上述采集的固体样品进行分析;步骤3、对采集分析后的不同位置固体样品进行室内水岩作用实验,得到液固比样品,来模拟大气降水或地表水入渗非饱和带时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之间的水岩相互作用过程;步骤4、采集水岩作用反应后的液固比样品,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析,完成戈壁荒漠地区非饱和带地下水的形成机理实验。本发明的方法能够通过开展室内水岩作用实验,为戈壁荒漠地区非饱和带地下水的形成提供定量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05717015A
公开(公告)日:2016-06-29
申请号:CN201410738773.X
申请日:2014-12-05
Applicant: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IPC: G01N15/0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裂隙介质渗透性能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米级尺度裂隙岩体的渗透性能测试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米级尺度上部岩体与米级尺度下部岩体上下叠置;上部岩体设有若干通孔;下部岩体上表面包括接触区和试验凹区,试验凹区被接触区包围,水平方向上试验凹区高度低于接触区高度,上部岩体通孔的位置均处于下部岩体试验凹区对应的范围内;水流经上部岩体通孔流入下部岩体试验凹区内部,形成水流流经区域,并从试验凹区内部流出上部岩体;采用流量监测器及水压力传感器获得渗透试验参数。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方法难以对较大尺度裂隙岩体进行渗透性能测试的技术问题,能够实现对米级尺度岩体渗透特性的准确测定。
-
公开(公告)号:CN109506988A
公开(公告)日:2019-03-22
申请号:CN201811606116.4
申请日:2018-12-27
Applicant: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IPC: G01N1/2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水样采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野外的水样自动采集装置。本发明中,集水漏斗底部通过进水管路与自动浮球开关连接,自动浮球开关的另一端与水样收集罐内部进水管连接;水样收集罐底部设有出水管,出水管与出水口软管连接,在出水口软管的另一端设有出水口阀门;进水口增压泵安装在进水管路上,进水口增压泵通过增压泵通电线路与安装在出水管上的出水口水流自动控制开关连接;进水管路上安装有进水口水流自动控制开关,进水口水流自动控制开关与出水口增压泵通过增压泵通电线路连接。本发明能够解决由于大气降水时间的不确定性,导致野外大气降水、沟谷洪流入渗地下水等水样采集非常困难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6934478A
公开(公告)日:2017-07-07
申请号:CN201511017812.8
申请日:2015-12-29
Applicant: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Q10/043 , G06Q10/063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核设施退役与放射性废物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AHP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场址适宜性定量评价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确定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场址适宜性定量评价的指标;步骤2.建立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场址适宜性评价层次结构模型;步骤3.建立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场址适宜性评价层次结构模型判断矩阵;步骤4.不同选址方案综合排序。本发明解决了将层次分析法理论应用于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场址适宜性定量评价面临的三大难题,即如何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如何构建判断矩阵、如何综合定量判断不同选址方案的优劣性,能够对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等大型、复杂且安全评价周期超长的场址适宜性进行定量化评价。
-
公开(公告)号:CN118731324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1203544.8
申请日:2024-08-29
Applicant: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的实施例涉及借助于测定材料的化学或物理性质来测试或分析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确定岩体开挖扰动应力的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步骤:在测点位置安装胶层和应变片,在测点注入水泥浆,以在岩体中形成水泥浆层,应变片设置在胶层,水泥浆层形成在胶层以及岩体之间;确定对应变片的测量值进行修正的修正系数;根据水泥浆层的应变值,确定岩体开挖的扰动应力。根据该方法不必直接将胶层和应变片安装在岩体的测点的钻孔。通过上述方法设置的应力采集装置,由于水泥浆层的作用,其与孔壁不存在间隙,应力采集装置能够有效固定,并且,考虑了水泥浆层的影响,利用修正系数对应变片的测量值进行修正,以使确定的岩体开挖的扰动应力更准确。
-
公开(公告)号:CN118275656A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2410703427.1
申请日:2024-05-31
Applicant: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通过取样确定岩石损伤程度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确定预定区域的围岩的损伤程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从预定区域的围岩中获得多个岩石样品;S20,将多个岩石样品分成第一部分岩石样品以及第二部分岩石样品;S30,识别第一部分岩石样品的裂隙场;S40,识别第二部分岩石样品的损伤场;S50,根据裂隙场以及损伤场,确定预定区域的围岩的损伤程度。其中,在S10步骤中,获得的岩石样品边长要求不低于5厘米且不超过6厘米,取样深度不低于5厘米且不超过6厘米。使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方法,能够降低确定围岩损伤程度的难度,提高效率,提升探测精度,同时确保最终确定的围岩损伤程度结果的全面和准确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