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940532A
公开(公告)日:2016-09-14
申请号:CN201580006500.9
申请日:2015-07-23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IPC: H01M4/485 , H01M4/58 , H01M4/62 , H01M10/05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66 , H01M4/131 , H01M4/136 , H01M4/1391 , H01M4/1397 , H01M4/485 , H01M4/582 , H01M4/623 , H01M10/0525 , Y02T10/70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材料、所述锂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包含所述锂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材料的锂二次电池。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含:包含由以下化学式1表示的锂钛氧化物的核,以及位于核的表面且包含氟的涂层,因此,减少活性材料中的水分量;没有由于外部水分的劣化吸附造成的因水分导致发生副反应的风险;且通过在活性材料的表面上形成的稳定的含氟涂膜可以防止SEI层的损耗。结果,可以改善且稳定地表现电池性能。[化学式1]LixTiyO4,其中x和y与本说明书中所定义的相同。
-
公开(公告)号:CN105794027A
公开(公告)日:2016-07-20
申请号:CN201580002768.5
申请日:2015-07-27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IPC: H01M4/587 , H01M4/133 , H01M10/052 , C01B31/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66 , C01B32/20 , C01P2006/12 , C01P2006/14 , C01P2006/40 , H01M4/133 , H01M4/587 , H01M4/625 , H01M10/0525 , H01M2004/021 , H01M2004/0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石墨次级粒子、使用所述石墨次级粒子作为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以及包含所述负极的锂二次电池,所述石墨次级粒子包含与具有优异循环特性和溶胀特性的人造石墨初级粒子聚集、结合或组合的具有优异的高容量和输出特性的天然石墨初级粒子,并由此具有优异压延性,使得具有更高密度。因此,包含如上所述石墨次级粒子作为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所述锂二次电池具有增强高倍率充电和放电容量、循环特性和溶胀特性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5940532B
公开(公告)日:2019-01-15
申请号:CN201580006500.9
申请日:2015-07-23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IPC: H01M4/485 , H01M4/58 , H01M4/62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材料、所述锂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包含所述锂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材料的锂二次电池。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含:包含由以下化学式1表示的锂钛氧化物的核,以及位于核的表面且包含氟的涂层,因此,减少活性材料中的水分量;没有由于外部水分的劣化吸附造成的因水分导致发生副反应的风险;且通过在活性材料的表面上形成的稳定的含氟涂膜可以防止SEI层的损耗。结果,可以改善且稳定地表现电池性能。[化学式1]LixTiyO4,其中x和y与本说明书中所定义的相同。
-
公开(公告)号:CN105917497A
公开(公告)日:2016-08-31
申请号:CN201580004074.5
申请日:2015-09-23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IPC: H01M4/36 , H01M4/485 , H01M4/62 , H01M10/05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628 , C01D15/02 , C01G23/005 , C01P2004/61 , C01P2006/40 , C01P2006/82 , C23C16/56 , H01M4/0471 , H01M4/0492 , H01M4/366 , H01M4/485 , H01M10/052 , H01M10/0525 , H01M2004/027 , Y02T10/70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再充电锂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材料、其制造方法和包含其的可再充电锂二次电池,该负极活性材料包含:包含下面化学式1中的锂钛氧化物的芯;和位于芯表面上并包含物理吸附到芯的酸酐的涂层,由此通过从表面有效地吸收在氧化还原反应期间形成的水分,而防止电池副反应和气体生成以及改进电池性能。[式1]LixTiyO4在式1中,x和y与说明书中限定的相同。
-
公开(公告)号:CN103733394A
公开(公告)日:2014-04-16
申请号:CN201380002401.4
申请日:2013-07-11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1 , C01D15/02 , C01G1/02 , C01G23/005 , C01P2004/03 , C01P2004/61 , C01P2006/12 , C01P2006/14 , H01M4/0416 , H01M4/0419 , H01M4/485 , H01M10/052 , H01M10/0525 , H01M2004/021 , Y02E60/122 , Y02P70/5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包含锂金属氧化物粒子的负极活性材料,所述锂金属氧化物粒子的内部孔隙率为3%~8%,且平均粒径(D50)为5μm~12μm。根据本发明,由于包含高密度锂金属氧化物粒子,所以即使在制备负极浆料期间使用与所需要的量相同或更少量的粘合剂,仍可明显提高对负极的粘附力,且通过降低所述锂金属氧化物粒子的平均粒径可以提高二次电池的高倍率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194496A
公开(公告)日:2020-05-22
申请号:CN201980004922.0
申请日:2019-07-11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IPC: H01M4/66 , H01M4/13 , H01M4/1395 , H01M4/04 , H01M10/052 , H01M4/38 , C23C18/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锂二次电池用电极及其制造方法,所述锂二次电池用电极可应用于锂二次电池,从而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和效率。若将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用电极应用于锂二次电池,则在对电池充电/放电时,锂金属在电极的整个表面上均匀沉积和剥离,从而抑制锂枝晶的不均匀生长并提高电池的循环和效率特性。此外,与包含金属集电体和活性材料层的现有电极相比,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用电极表现出显著高的柔性,从而提高电极制造和电池组装过程中的可加工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313819A
公开(公告)日:2021-02-02
申请号:CN201980040294.1
申请日:2019-09-11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IPC: H01M4/139 , H01M4/04 , H01M4/36 , H01M4/38 , H01M4/587 , H01M10/058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造用于锂二次电池的负极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负极集电器上形成负极活性材料层以制造负极组件;以及对所述负极组件进行预锂化,其中对所述负极组件进行预锂化包括:通过用第一预锂化溶液浸渍所述负极组件来执行预锂化的第一预锂化步骤;以及在第一预锂化步骤之后,通过用第二预锂化溶液浸渍所述负极组件来执行预锂化的第二预锂化步骤,所述第一预锂化溶液包括可电离的第一锂盐、第一有机溶剂、和第一添加剂,所述第二预锂化溶液包括可电离的第二锂盐、第二有机溶剂、和第二添加剂,并且第一预锂化溶液中的第一添加剂的重量比小于第二预锂化溶液中的第二添加剂的重量比。
-
公开(公告)号:CN112313818A
公开(公告)日:2021-02-02
申请号:CN201980040284.8
申请日:2019-10-10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造用于锂二次电池的负极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可以通过在负极的预锂化之后进一步执行压缩负极的工序使得预锂化之后的负极的孔隙率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来制造具有优异循环性能的用于锂二次电池的负极。
-
公开(公告)号:CN103797621A
公开(公告)日:2014-05-14
申请号:CN201380001741.5
申请日:2013-07-11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IPC: H01M4/485 , H01M4/38 , H01M4/62 , H01M4/131 , H01M10/05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485 , H01M4/131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负极活性材料,其包含如下化学式1的化合物,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可以实现高密度电极并可以同时提高对所述电极的粘附力和高倍率性能,其中所述化学式1的化合物包含第一初级粒子和次级粒子,且所述第一初级粒子对所述次级粒子的比例为5:95~50:50,[化学式1]LixMyOz其中M为独立地选自如下元素中的任意一种元素或其两种以上的混合物:钛(Ti)、锡(Sn)、铜(Cu)、铅(Pb)、锑(Sb)、锌(Zn)、铁(Fe)、铟(In)、铝(Al)和锆(Zr);且x、y和z根据M的氧化数确定。
-
公开(公告)号:CN112335073A
公开(公告)日:2021-02-05
申请号:CN201980042118.1
申请日:2019-07-04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IPC: H01M4/13 , H01M4/36 , H01M4/485 , H01M4/587 , H01M4/139 , H01M4/04 , H01M10/058 , H01M10/04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锂二次电池的负极、其中所述负极被预锂化的负极、制造所述负极的方法、以及包括所述负极的锂二次电池,并且本发明的预锂化的负极可以通过确保负极的初始可逆性来增加锂二次电池的容量并改善锂二次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