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024186A
公开(公告)日:2019-07-16
申请号:CN201880004732.4
申请日:2018-05-10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负极活性材料,其能够显著改善电池的稳定性,而不会降低诸如循环特性的电池性能,以及提供包含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和锂二次电池。本发明的负极活性材料包含:负极活性材料粒子,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粒子包含呈二次粒子形式的人造石墨和形成在所述人造石墨的表面上的碳层;以及涂层,所述涂层形成在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粒子上且包含由式1表示的化合物。
-
公开(公告)号:CN103891011A
公开(公告)日:2014-06-25
申请号:CN201280052679.8
申请日:2012-10-25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 , H01M2/1653 , H01M4/134 , H01M4/38 , H01M4/387 , H01M4/622 , H01M4/625 , H01M4/661 , H01M4/663 , H01M4/668 , H01M4/75 , H01M10/04 , H01M10/052 , H01M10/058 , H01M10/056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次电池用负极,包含:螺旋状负极,所述螺旋状负极具有相互平行并螺旋扭曲的至少两根负极线,各负极线具有涂布在线型集电器表面上的负极活性材料层;以及导电层,所述导电层以围绕所述螺旋状负极的方式形成。本发明的负极具有由几股螺旋扭曲的负极线构成的螺旋状负极,由此其负极活性材料层比具有相同负极活性材料的单股负极具有更薄的厚度。据此,Li离子能够容易地扩散而提高电池性能。此外,本发明的负极在其表面上具有导电层以防止或减轻由在充电和放电过程期间的体积膨胀所造成的负极活性材料的剥离,并解决了负极活性材料的分离。
-
公开(公告)号:CN102511094A
公开(公告)日:2012-06-20
申请号:CN201080041356.X
申请日:2010-11-12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IPC: H01M4/38 , H01M10/0525 , H01M4/583 , C22C1/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86 , C22C1/10 , H01M4/133 , H01M4/134 , H01M4/364 , H01M4/587 , H01M4/625 , H01M10/052 , H01M2004/0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材料和包含该负极活性材料的锂二次电池。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含硅合金,所述硅合金包含硅和除硅之外的至少一种金属,所述硅合金能够与锂形成合金。在所述硅合金中不与锂发生反应的非活性区的体积为活性材料的全部体积的50%至75%。所述负极活性材料与碳基负极活性材料相比具有大容量,且还确保了在充放电之后的高容量保持率和小的体积膨胀,从而导致优异的循环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02365774A
公开(公告)日:2012-02-29
申请号:CN201080014060.9
申请日:2010-03-30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66 , H01M4/362 , H01M4/38 , H01M4/386 , H01M4/387 , H01M4/485 , H01M4/625 , H01M4/626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用作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材料的复合材料和包含该复合材料的二次电池。所述复合材料包含:第一材料,其选自能够与锂可逆地形成合金的金属和准金属;第二材料,其选自不能与锂形成合金的金属、包含所述金属的化合物以及包含能够与锂不可逆地形成合金的金属或准金属的化合物;和第三材料,其是导电性比所述第二材料更高的至少一种金属,其中基于所述复合材料的总重量,所述第三材料的含量为10~10,000ppm。在复合材料中,第三材料提高了导电性,从而在复合材料内的材料之间形成导电通路。这使得在充电/放电期间,电池的体积可均匀变化。因此,在将所述复合材料用作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材料时,可以提高电池的寿命特性,并使得电极的厚度变化最小。
-
公开(公告)号:CN109478634A
公开(公告)日:2019-03-15
申请号:CN201880002769.3
申请日:2018-01-23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二次电池用负极、包含所述负极的锂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所述锂二次电池用负极中在含有碳类活性材料的负极活性材料层上形成有含有30摩尔%以上非晶LiF的LiF层。
-
公开(公告)号:CN107851795A
公开(公告)日:2018-03-27
申请号:CN201680040848.4
申请日:2016-12-23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IPC: H01M4/587 , H01M4/36 , H01M4/133 , H01M10/052 , H01M4/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材料、包含该活性材料的负极以及具有该负极的锂二次电池,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含:(A)平均粒径(D50)为15μm至20μm的第一人造石墨;和(B)平均粒径(D50)为3μm至5μm的第二人造石墨,其中所述第一人造石墨(A)包含一种或多种第一人造石墨粒子在其中团聚的第二人造石墨粒子、和碳涂覆层,并且第一人造石墨与第二人造石墨的重量比为85:15至95:5。
-
公开(公告)号:CN105794027A
公开(公告)日:2016-07-20
申请号:CN201580002768.5
申请日:2015-07-27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IPC: H01M4/587 , H01M4/133 , H01M10/052 , C01B31/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66 , C01B32/20 , C01P2006/12 , C01P2006/14 , C01P2006/40 , H01M4/133 , H01M4/587 , H01M4/625 , H01M10/0525 , H01M2004/021 , H01M2004/0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石墨次级粒子、使用所述石墨次级粒子作为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以及包含所述负极的锂二次电池,所述石墨次级粒子包含与具有优异循环特性和溶胀特性的人造石墨初级粒子聚集、结合或组合的具有优异的高容量和输出特性的天然石墨初级粒子,并由此具有优异压延性,使得具有更高密度。因此,包含如上所述石墨次级粒子作为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所述锂二次电池具有增强高倍率充电和放电容量、循环特性和溶胀特性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4885269A
公开(公告)日:2015-09-02
申请号:CN201480003402.5
申请日:2014-06-13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64 , H01M4/049 , H01M4/362 , H01M4/48 , H01M4/485 , H01M4/583 , H01M4/587 , H01M4/60 , H01M4/602 , H01M10/052 , H01M2004/027 , Y02T10/70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材料、包含其的锂二次电池及制备该负极活性材料的方法。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提供锂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材料,包含SiOx-CMC-CNT复合物,其中碳纳米管(CNT)通过羧甲基纤维素(CMC)结合至SiOx(0<x≤1);以及碳基材料。另外,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提供制备锂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材料的方法,包括用CNT与CMC在SiOx(0<x≤1)表面上进行预处理,以形成SiOx-CMC-CNT复合物;和将该SiOx-CMC-CNT复合物与碳基材料混合。与仅用CNT进行SiO表面预处理的负极活性材料相比,本发明负极活性材料与锂二次电池提供提高的电池容量和改进的寿命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659417A
公开(公告)日:2016-06-08
申请号:CN201480053509.0
申请日:2014-12-19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IPC: H01M4/583 , H01M4/587 , H01M4/133 , H01M10/05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587 , H01G11/06 , H01G11/24 , H01G11/28 , H01G11/32 , H01G11/38 , H01G11/42 , H01G11/50 , H01M4/133 , H01M4/364 , H01M4/366 , H01M10/052 , H01M2004/027 , Y02E60/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负极活性材料和包含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锂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含天然石墨和镶嵌焦炭类人造石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如果将包含天然石墨和镶嵌焦炭类人造石墨的负极活性材料应用至锂二次电池,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使用进一步促进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并且即使在不使用导电材料或使用少量导电材料时,也可以增加电极的导电性。此外,由于导电性的增加,能够增加锂二次电池的倍率限制特性,并且可以降低界面电阻。
-
公开(公告)号:CN103098266B
公开(公告)日:2015-11-25
申请号:CN201180028576.3
申请日:2011-06-08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IPC: H01M4/38 , H01M4/134 , H01M10/05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4 , C22C28/00 , H01M4/38 , H01M4/386 , H01M10/052 , Y02E60/1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材料和具有该负极活性材料的锂二次电池。所述锂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材料包含由硅和不同于硅的至少两种金属组成的硅合金,所述至少两种金属各自与硅的混合热为-23kJ/摩尔以下。所述锂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材料具有高容量,因此可用于制造高容量锂二次电池。另外,所述锂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材料的硅相晶粒度小,因此在充电/放电期间的体积变化小,由此在应用于电池时确保了优异的循环寿命特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