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电容器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344825B

    公开(公告)日:2022-01-25

    申请号:CN201880073861.9

    申请日:2018-06-20

    Abstract: 本发明的薄膜电容器是在层叠体的两端部形成外部电极而成的薄膜电容器,所述层叠体层叠了在表面设置有第1金属层的第1树脂薄膜和在表面设置有第2金属层的第2树脂薄膜,所述薄膜电容器的特征在于,上述第1树脂薄膜和上述第2树脂薄膜交替地层叠,在形成有上述外部电极的一个端部,上述第1树脂薄膜比上述第2树脂薄膜相对地突出,其突出长度为0.5mm以上且3mm以下,上述第1树脂薄膜的与上述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垂直且与从形成有上述外部电极的上述层叠体的一个端部朝向另一个端部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150℃下的杨氏模量为0.6GPa以上。

    薄膜电容器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344825A

    公开(公告)日:2020-06-26

    申请号:CN201880073861.9

    申请日:2018-06-20

    Abstract: 本发明的薄膜电容器是在层叠体的两端部形成外部电极而成的薄膜电容器,所述层叠体层叠了在表面设置有第1金属层的第1树脂薄膜和在表面设置有第2金属层的第2树脂薄膜,所述薄膜电容器的特征在于,上述第1树脂薄膜和上述第2树脂薄膜交替地层叠,在形成有上述外部电极的一个端部,上述第1树脂薄膜比上述第2树脂薄膜相对地突出,其突出长度为0.5mm以上且3mm以下,上述第1树脂薄膜的与上述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垂直且与从形成有上述外部电极的上述层叠体的一个端部朝向另一个端部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150℃下的杨氏模量为0.6GPa以上。

    薄膜电容器
    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7507111U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2090000813.X

    申请日:2020-04-24

    Abstract: 薄膜电容器(1)具备:层叠体(10),在层叠方向(T)上层叠了薄膜,该薄膜包含在电介质薄膜(31)的至少一个主面上设置了金属层(41)的金属化薄膜(21);和第1外部电极(11)以及第2外部电极(12),设置在与层叠方向(T)正交的宽度方向(W)上的层叠体(10)的两端面上,第1外部电极(11)具有第1部分(11a)和被第1部分(11a)包围的第2部分(11b),在层叠方向(T)上进行了投影的情况下,第1外部电极(11)的第1部分(11a)的表层处于比第1外部电极(11)的第2部分(11b)的表层靠近第2外部电极(12)的位置。

    薄膜电容器
    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0914046U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190000870.2

    申请日:2021-12-03

    Abstract: 一种薄膜电容器,具备将在电介质树脂薄膜的表面设置有金属层的金属化薄膜层叠而成的层叠体,层叠体是使将金属化薄膜在层叠的状态下卷绕而成的卷绕体变形而得到的扁平柱状,层叠体的与金属化薄膜的层叠方向平行的面上的剖面形状是具有长轴和短轴的扁平形状,扁平形状是具有配置于长轴延伸的方向的中央且构成为包括与长轴平行的直线的直线部和配置于直线部的长轴延伸的方向的两端且构成为包括曲线的曲线部的形状,扁平形状是满足以下的式(1)的形状,0≤f≤0.3 (1),其中,f是由f=1‑(a/b)表示的数,a是在将长轴的长度设为L1且将直线部的长度设为L2时由a=[(Ll‑L2)/2]表示的数,b是在将短轴的长度设为L3时由b=L3/2表示的数。

    薄膜电容器
    6.
    发明公开
    薄膜电容器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4051646A

    公开(公告)日:2022-02-15

    申请号:CN202080048739.3

    申请日:2020-08-25

    Abstract: 本发明的薄膜电容器(1)具备:电容器元件(5),具有:层叠体(10),在层叠方向(T)上层叠了薄膜,该薄膜包含在电介质薄膜(第1电介质薄膜(31)以及第2电介质薄膜(32))的主面上设置了金属层(第1金属层(41)以及第2金属层(42))的金属化薄膜(第1金属化薄膜(21)以及第2金属化薄膜(22));和一对外部电极(第1外部电极(51)以及第2外部电极(52)),设置在与层叠方向(T)正交的宽度方向(W)上的层叠体(10)的两端面上;外部引出端子(第1外部引出端子(61)以及第2外部引出端子(62)),与外部电极(第1外部电极(51)以及第2外部电极(52))连接;剥离材料(70),覆盖电容器元件(5)的一部分以及外部引出端子(第1外部引出端子(61)以及第2外部引出端子(62))的一部分;外装壳体(80),在一端设置开口(81),将电容器元件(5)收纳于内部;和填充树脂(90),填充于外装壳体(80)内,埋没电容器元件(5),层叠体(10)具有位于外装壳体(80)的开口(81)侧的上表面(10A),剥离材料(70)覆盖外部引出端子(第1外部引出端子(61)以及第2外部引出端子(62))中的与外部电极(第1外部电极(51)以及第2外部电极(52))的连接部和外部电极(第1外部电极(51)以及第2外部电极(52)),并且,不覆盖层叠体(10)的上表面(10A)的至少一部分,填充树脂(90)设置在由外部电极(第1外部电极(51)以及第2外部电极(52))、外部引出端子(第1外部引出端子(61)以及第2外部引出端子(62))和剥离材料(70)包围的区域以及剥离材料(70)与外装壳体(80)之间的区域。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