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电容器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270459B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080058252.3

    申请日:2020-04-24

    Abstract: 本发明的薄膜电容器(1)具备:层叠体(10),在层叠方向(T)上层叠有电介质薄膜以及金属层;以及外部电极,与金属层连接,电介质薄膜包含:第1电介质薄膜(31),具有相互对置的第1主面(31A)以及第2主面(31B);以及第2电介质薄膜(32),具有相互对置的第3主面(32A)以及第4主面(32B),金属层包含:第1金属层(41),设置在第1电介质薄膜(31)的第1主面(31A)上;以及第2金属层(42),设置在第1电介质薄膜(31)的第2主面(31B)以及第2电介质薄膜(32)的第3主面(32A)中的一个主面上,外部电极包含:第1外部电极(51),设置在与层叠方向(T)正交的宽度方向(W)上的层叠体(10)的一个端面上,并与第1金属层(41)连接;以及第2外部电极(52),设置在宽度方向(W)上的层叠体(10)的另一个端面上,第1外部电极(51)具有在层叠方向T排列的多个凸部(51A),第1外部电极(51)的凸部(51A)在宽度方向(W)上向第2外部电极(52)侧突出,第1外部电极(51)的凸部(51A)的突出端(51AE)的宽度(D1)为第1电介质薄膜(31)以及第2电介质薄膜(32)的合计厚度的2倍以上。

    薄膜电容器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6348979B

    公开(公告)日:2024-06-11

    申请号:CN202180070006.4

    申请日:2021-09-30

    Abstract: 薄膜电容器(1)具备:层叠体(10A),包含第1电介质薄膜(31)、第2电介质薄膜(32)、第1金属层(41)以及第2金属层(42),并且,具有在宽度方向(W)上对置的第1端面(10Aa)以及第2端面(10Ab);第1外部电极(51),与层叠体(10A)的第1端面(10Aa)连接;和第2外部电极(52),与层叠体(10A)的第2端面(10Ab)连接,第1电介质薄膜(31)具有在与宽度方向(W)正交的厚度方向(T)上对置的第1主面(31a)以及第2主面(31b),第2电介质薄膜(32)具有在厚度方向(T)上对置的第3主面(32a)以及第4主面(32b),在层叠体(10A)中,第1电介质薄膜(31)的第1主面(31a)和第2电介质薄膜(32)的第4主面(32b)在厚度方向(T)上对置,并且,第1电介质薄膜(31)的第2主面(31b)和第2电介质薄膜(32)的第3主面(32a)在厚度方向(T)上对置,第1金属层(41)设置在第1电介质薄膜(31)的第1主面(31a)上,并且与第1外部电极(51)连接且不与第2外部电极(52)连接,第2金属层(42)设置在第1电介质薄膜(31)的第1主面(31a)、第1电介质薄膜(31)的第2主面(31b)以及第2电介质薄膜(32)的第3主面(32a)的任一个主面上,并且与第2外部电极(52)连接且不与第1外部电极(51)连接,在厚度方向(T)上相邻的第1电介质薄膜(31)以及第2电介质薄膜(32)中,在主面上设置有第1金属层(41)的电介质薄膜相对于在主面上未设置第1金属层(41)的电介质薄膜向第1外部电极(51)侧突出,在观察沿着厚度方向(T)以及宽度方向(W)的剖面时,在层叠体(10A)的第1端面(10Aa),在厚度方向(T)上连续地存在第1凹凸(11a),该第1凹凸(11a)以将在主面上设置有第1金属层(41)的电介质薄膜的端部彼此连结的曲线(J1)为轮廓线,在遵循JIS B 0601:2001进行了测定时,第1凹凸(11a)的高度为0.07mm以上且0.25mm以下,间隔为0.07mm以上且0.15mm以下,在宽度方向(W)上,在主面上未设置第1金属层(41)的电介质薄膜与第1外部电极(51)之间存在第1间隙(71a),第1间隙(71a)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为0.3mm以上,在厚度方向(T)上相邻的第1电介质薄膜(31)以及第2电介质薄膜(32)中,在主面上设置有第2金属层(42)的电介质薄膜相对于在主面上未设置第2金属层(42)的电介质薄膜向第2外部电极(52)侧突出,在观察沿着厚度方向(T)以及宽度方向(W)的剖面时,在层叠体(10A)的第2端面(10Ab),在厚度方向(T)上连续地存在第2凹凸(12a),该第2凹凸(12a)以将在主面上设置有第2金属层(42)的电介质薄膜的端部彼此连结的曲线(J2)为轮廓线,在遵循JIS B 0601:2001进行了测定时,第2凹凸(12a)的高度为0.07mm以上且0.25mm以下,间隔为0.07mm以上且0.15mm以下,在宽度方向(W)上,在主面上未设置第2金属层(42)的电介质薄膜与第2外部电极(52)之间存在第2间隙(72a),第2间隙(72a)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为0.3mm以上。

    薄膜电容器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270459A

    公开(公告)日:2022-04-01

    申请号:CN202080058252.3

    申请日:2020-04-24

    Abstract: 本发明的薄膜电容器(1)具备:层叠体(10),在层叠方向(T)上层叠有电介质薄膜以及金属层;以及外部电极,与金属层连接,电介质薄膜包含:第1电介质薄膜(31),具有相互对置的第1主面(31A)以及第2主面(31B);以及第2电介质薄膜(32),具有相互对置的第3主面(32A)以及第4主面(32B),金属层包含:第1金属层(41),设置在第1电介质薄膜(31)的第1主面(31A)上;以及第2金属层(42),设置在第1电介质薄膜(31)的第2主面(31B)以及第2电介质薄膜(32)的第3主面(32A)中的一个主面上,外部电极包含:第1外部电极(51),设置在与层叠方向(T)正交的宽度方向(W)上的层叠体(10)的一个端面上,并与第1金属层(41)连接;以及第2外部电极(52),设置在宽度方向(W)上的层叠体(10)的另一个端面上,第1外部电极(51)具有在层叠方向T排列的多个凸部(51A),第1外部电极(51)的凸部(51A)在宽度方向(W)上向第2外部电极(52)侧突出,第1外部电极(51)的凸部(51A)的突出端(51AE)的宽度(D1)为第1电介质薄膜(31)以及第2电介质薄膜(32)的合计厚度的2倍以上。

    薄膜电容器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344825A

    公开(公告)日:2020-06-26

    申请号:CN201880073861.9

    申请日:2018-06-20

    Abstract: 本发明的薄膜电容器是在层叠体的两端部形成外部电极而成的薄膜电容器,所述层叠体层叠了在表面设置有第1金属层的第1树脂薄膜和在表面设置有第2金属层的第2树脂薄膜,所述薄膜电容器的特征在于,上述第1树脂薄膜和上述第2树脂薄膜交替地层叠,在形成有上述外部电极的一个端部,上述第1树脂薄膜比上述第2树脂薄膜相对地突出,其突出长度为0.5mm以上且3mm以下,上述第1树脂薄膜的与上述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垂直且与从形成有上述外部电极的上述层叠体的一个端部朝向另一个端部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150℃下的杨氏模量为0.6GPa以上。

    薄膜电容器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348979A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180070006.4

    申请日:2021-09-30

    Abstract: 薄膜电容器(1)具备:层叠体(10A),包含第1电介质薄膜(31)、第2电介质薄膜(32)、第1金属层(41)以及第2金属层(42),并且,具有在宽度方向(W)上对置的第1端面(10Aa)以及第2端面(10Ab);第1外部电极(51),与层叠体(10A)的第1端面(10Aa)连接;和第2外部电极(52),与层叠体(10A)的第2端面(10Ab)连接,第1电介质薄膜(31)具有在与宽度方向(W)正交的厚度方向(T)上对置的第1主面(31a)以及第2主面(31b),第2电介质薄膜(32)具有在厚度方向(T)上对置的第3主面(32a)以及第4主面(32b),在层叠体(10A)中,第1电介质薄膜(31)的第1主面(31a)和第2电介质薄膜(32)的第4主面(32b)在厚度方向(T)上对置,并且,第1电介质薄膜(31)的第2主面(31b)和第2电介质薄膜(32)的第3主面(32a)在厚度方向(T)上对置,第1金属层(41)设置在第1电介质薄膜(31)的第1主面(31a)上,并且与第1外部电极(51)连接且不与第2外部电极(52)连接,第2金属层(42)设置在第1电介质薄膜(31)的第1主面(31a)、第1电介质薄膜(31)的第2主面(31b)以及第2电介质薄膜(32)的第3主面(32a)的任一个主面上,并且与第2外部电极(52)连接且不与第1外部电极(51)连接,在厚度方向(T)上相邻的第1电介质薄膜(31)以及第2电介质薄膜(32)中,在主面上设置有第1金属层(41)的电介质薄膜相对于在主面上未设置第1金属层(41)的电介质薄膜向第1外部电极(51)侧突出,在观察沿着厚度方向(T)以及宽度方向(W)的剖面时,在层叠体(10A)的第1端面(10Aa),在厚度方向(T)上连续地存在第1凹凸(11a),该第1凹凸(11a)以将在主面上设置有第1金属层(41)的电介质薄膜的端部彼此连结的曲线(J1)为轮廓线,在遵循JIS B 0601:2001进行了测定时,第1凹凸(11a)的高度为0.07mm以上且0.25mm以下,间隔为0.07mm以上且0.15mm以下,在宽度方向(W)上,在主面上未设置第1金属层(41)的电介质薄膜与第1外部电极(51)之间存在第1间隙(71a),第1间隙(71a)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为0.3mm以上,在厚度方向(T)上相邻的第1电介质薄膜(31)以及第2电介质薄膜(32)中,在主面上设置有第2金属层(42)的电介质薄膜相对于在主面上未设置第2金属层(42)的电介质薄膜向第2外部电极(52)侧突出,在观察沿着厚度方向(T)以及宽度方向(W)的剖面时,在层叠体(10A)的第2端面(10Ab),在厚度方向(T)上连续地存在第2凹凸(12a),该第2凹凸(12a)以将在主面上设置有第2金属层(42)的电介质薄膜的端部彼此连结的曲线(J2)为轮廓线,在遵循JIS B 0601:2001进行了测定时,第2凹凸(12a)的高度为0.07mm以上且0.25mm以下,间隔为0.07mm以上且0.15mm以下,在宽度方向(W)上,在主面上未设置第2金属层(42)的电介质薄膜与第2外部电极(52)之间存在第2间隙(72a),第2间隙(72a)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为0.3mm以上。

    薄膜电容器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344825B

    公开(公告)日:2022-01-25

    申请号:CN201880073861.9

    申请日:2018-06-20

    Abstract: 本发明的薄膜电容器是在层叠体的两端部形成外部电极而成的薄膜电容器,所述层叠体层叠了在表面设置有第1金属层的第1树脂薄膜和在表面设置有第2金属层的第2树脂薄膜,所述薄膜电容器的特征在于,上述第1树脂薄膜和上述第2树脂薄膜交替地层叠,在形成有上述外部电极的一个端部,上述第1树脂薄膜比上述第2树脂薄膜相对地突出,其突出长度为0.5mm以上且3mm以下,上述第1树脂薄膜的与上述层叠体的层叠方向垂直且与从形成有上述外部电极的上述层叠体的一个端部朝向另一个端部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150℃下的杨氏模量为0.6GPa以上。

    薄膜电容器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7507111U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2090000813.X

    申请日:2020-04-24

    Abstract: 薄膜电容器(1)具备:层叠体(10),在层叠方向(T)上层叠了薄膜,该薄膜包含在电介质薄膜(31)的至少一个主面上设置了金属层(41)的金属化薄膜(21);和第1外部电极(11)以及第2外部电极(12),设置在与层叠方向(T)正交的宽度方向(W)上的层叠体(10)的两端面上,第1外部电极(11)具有第1部分(11a)和被第1部分(11a)包围的第2部分(11b),在层叠方向(T)上进行了投影的情况下,第1外部电极(11)的第1部分(11a)的表层处于比第1外部电极(11)的第2部分(11b)的表层靠近第2外部电极(12)的位置。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