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995835A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411998357.3
申请日:2024-12-31
Applicant: 杭州高新区(滨江)区块链与数据安全研究院 , 浙江大学
IPC: H04L9/06 , H04L41/026 , H04L41/0273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信息安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基于SHA‑3算法的定长短消息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产品,该方法对原始消息进行消息填充处理,得到待处理消息;检测基于SHA‑3算法建立的流水线结构的当前工作状态是否满足预设工作状态,流水线结构基于在迭代循环的多个轮函数之间插入寄存器构建得到,多个轮函数用于在同一时钟周期内同时循环处理第一预定数量的待处理消息;若检测到当前工作状态满足预设工作状态,则基于流水线结构对待处理消息进行轮函数循环处理。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控制流水线结构对待处理消息的循环处理,且使得流水线结构在同一个时钟周期内可以同时处理第一预定数量的待处理消息,提高了硬件设计的时钟频率和哈希计算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995940A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411998660.3
申请日:2024-12-31
Applicant: 杭州高新区(滨江)区块链与数据安全研究院 ,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智能网联车辆技术领域,提出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车辆入侵检测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程序产品。该方法包括:获取车辆的通信数据和日志数据;对通信数据执行入侵分析处理,得到第一入侵检测结果;对日志数据执行入侵分析处理,得到第二入侵检测结果;根据第一入侵检测结果和第二入侵检测结果,确定车辆的复合入侵检测结果。该方法利用通信数据的入侵分析能够发现网络层面的潜在威胁,利用日志数据的入侵分析能够发现系统层面的异常行为,从而更好地捕获复杂入侵事件的特征,实现多维度的入侵检测效果,这样能够提高车辆入侵检测的覆盖率和准确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945661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411865596.1
申请日:2024-12-17
Applicant: 浙江大学 , 杭州高新区(滨江)区块链与数据安全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数据加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方法包括:对待压缩数据进行填充直至填充后的待压缩数据的数据长度达到预设长度,得到第一数据;对第一数据进行迭代拓展,并在每轮迭代拓展完成后从第一数据中选取第一数量的字组;对第一数据的字组中选取的目标字组进行压缩后,重复执行下述步骤直至第一数量的字组都完成压缩:获取压缩结果并从第一数据的字组选取得到新的目标字组,对压缩结果和新的目标字组进行压缩;在判断到迭代拓展后选取的字组的总组数达到第二数量的情况下,停止迭代拓展第一数据。采用本方法能够解决数据加密周期长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728090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566653.6
申请日:2024-11-04
Applicant: 浙江大学 , 杭州高新区(滨江)区块链与数据安全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分布式TEE系统、基于分布式TEE系统的通信方法,系统包括多个TEE,各TEE的安全世界中包括密钥管理模块和通信调用模块,TEE的可信操作系统中包括加解密模块,各模块受TEE中的安全监视器调用或者在可以被普通世界访问的安全世界第一内存中运行;密钥管理模块用于生成密钥;加解密模块用于在TEE响应于内存访问指令生成指定数据时,根据密钥对指定数据进行加密,在接收到其他TEE传输的第一数据包时验证第一数据包的完整性以及根据密钥对第一数据包进行解密;通信调用模块用于将加密后的指定数据和/或解密后的第一数据包封装为第二数据包。采用本方法能够提高分布式系统部署TEE系统时数据通信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648722A
公开(公告)日:2024-03-05
申请号:CN202311650565.X
申请日:2023-12-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件带外数据存储模式安全评估方法,该方法使用随机森林算法评估逆向固件带外数据生成算法的难易程度,逆向的难易程度即对应算法的安全性。具体操作为:提取固件数据中的数据位与带外纠错码,将数据位与带外纠错码分别转化为作为随机森林算法输入的特征向量和标签;使用随机森林算法分别对纠错码每一位及数据整体进行可逆性测试,得到相应的预测准确率,即对应纠错码的可逆性评分;根据得到的可逆性评分,计算固件带外数据存储模式的安全性。本发明首次提出了针对固件带外数据存储模式安全性的评估方法,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预防因固件带外数据生成算法被逆向而引起安全性问题,保障了固件数据的完整性、机密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650878A
公开(公告)日:2024-03-05
申请号:CN202311141651.8
申请日:2023-09-05
Applicant: 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 , 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分布预测的侧信道安全性评估方法,包括:获取目标设备的泄漏信息;基于若干高斯分布变量的上下界预测出汉明重量泄漏模型下所述泄漏信息的预测分布;基于所述泄漏信息的预测分布,利用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分析方法恢复出正确密钥,从而评估密码设备的侧信道安全性。无需利用克隆设备建模,评估者使用时的前置条件更少,安全评估门槛更低;区分器的密钥恢复成功率与建模类区分器的成功率接近,高于其他非建模类区分器的密钥恢复成功率,安全评估效率更高;区分器可用于受保护型密码实现,分析效率同样接近建模类区分器的成功率,安全评估场景更广。
-
公开(公告)号:CN119869486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372139.7
申请日:2025-03-27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B01J20/26 , B01J20/30 , B01J20/28 , C02F1/28 , G01N1/34 , C02F101/30 , C02F101/32 , C02F101/3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磁性类鹅卵石Cu‑Fe双金属中心MOFs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包括磁性类鹅卵石Cu‑Fe双金属中心MOFs包括磁性纳米Fe3O4、强亲水性游离金属离子、强疏水性芳香胺类有机配体单元,采用微波法制备磁性Fe基MOFs,再以磁性Fe基MOFs为基体,引入疏水性芳香胺类有机配体与强亲水性游离金属离子,原位生成磁性类鹅卵石Cu‑Fe双金属中心MOFs。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磁性类鹅卵石Cu‑Fe双金属中心MOFs兼具双亲性与高吸附能力,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MOFs复合材料中MOFs易碎裂与水解的难题,在环境水样中VOCs类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去除与分离净化方面更具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19667018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666512.1
申请日:2024-11-20
Applicant: 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消防泡沫灭火剂中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的非靶向筛查方法,该非靶向筛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利用醇类溶剂或醇类溶剂的水溶液对待检测的消防泡沫灭火剂进行稀释预处理,得到待测样,然后通过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对待测样进行测定,得到质荷比信息;获取已有报导的消防泡沫灭火剂中的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将全氟和多氟醚羧酸中的碳氟链段增长或缩短,得到自建谱库,利用chemdraw软件得到自建谱库中的化合物的理论质荷比;将理论质荷比以及质荷比信息输入Masshunter分析软件中进行比对,预测待测样中所包含的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的化学结构。该非靶向筛查方法能够提高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检测的准确度和广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101251A
公开(公告)日:2024-12-10
申请号:CN202410877558.1
申请日:2024-07-02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具有优异苯扩散能力的介孔铝基MOF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采用正三价铝盐作为铝源,3,4’,5‑联苯三羧酸作为有机配体,铝源和有机配体溶解于有机溶剂中,随后加入调节剂和水,充分搅拌混合反应物后,置于烘箱中,设定好反应温度和时间进行反应。待反应结束后,通过离心分离,洗涤剂洗涤材料,真空干燥,得到介孔铝基MOF材料ZJU‑621(Al)。该MOF材料的结构由铝簇(Al8(OH)15(–COO)9)和3,4′,5‑联苯三羧酸通过配位键所构成,其具有2344m2/g的比表面积和#imgabs0#的有序介孔通道。该材料具有优异的苯扩散能力,其苯扩散系数2.65×10–5cm2/s,远高于其他已报道的MOFs材料,有利于吸附过程中吸附质的吸附和脱附。综上所述,ZJU‑621(Al)在苯吸附领域具有潜在的实际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4580594B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210220568.9
申请日:2022-03-08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G06K19/07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近距离非接触式存储卡系统,系统主要可分为发射端与接收端,其中系统发射端包括提供命令的主机、响应命令并提供纠错功能的NAND存储卡控制器FPGA、无线能量发射机、无线数据发射机、无线数据发射机、无线时钟发射机;系统接收端包括无线能量接收机、无线数据发射机、无线时钟接收机、信号处理芯片以及NAND存储卡;本发明主要通过近距离电磁感应实现无线能量与数据的传输;省去了目前存储卡所需要的裸露的电触点,简化了存储卡机械结构,从而大大提高了存储卡系统的可靠性与使用寿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