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251145B
公开(公告)日:2012-08-08
申请号:CN200810080563.0
申请日:2008-02-2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16C3/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制造轴的方法和设备。该轴制造设备包括其内限定有两端开口的筒形第一空腔(14)的第一压延冲模(12)以及其内限定有一端开口的筒形第二空腔(34)的第二压延冲模(32)。所述第一压延冲模(12)的第一锥形部(20)和所述第一空腔(14)的轴线之间形成的角大于所述第二压延冲模(32)的第二锥形部(40)和所述第二空腔(34)的轴线之间形成的角。
-
公开(公告)号:CN101251145A
公开(公告)日:2008-08-27
申请号:CN200810080563.0
申请日:2008-02-2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16C3/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制造轴的方法和设备。该轴制造设备包括其内限定有两端开口的筒形第一空腔(14)的第一压延冲模(12)以及其内限定有一端开口的筒形第二空腔(34)的第二压延冲模(32)。所述第一压延冲模(12)的第一锥形部(20)和所述第一空腔(14)的轴线之间形成的角大于所述第二压延冲模(32)的第二锥形部(40)和所述第二空腔(34)的轴线之间形成的角。
-
公开(公告)号:CN101023285A
公开(公告)日:2007-08-22
申请号:CN200580031849.4
申请日:2005-11-1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3C8/04 , C23C8/02 , C23C8/22 , F16D3/06 , F16D3/20 , F16D3/223 , F16D3/224 , F16D2250/00 , F16D2300/10 , Y10S464/9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有内齿的部件及其制造方法。在成为内部部件(1)的预成形体(8)的侧周壁上设置有成为滚珠滚动槽的槽部(4a~4f)。并且,在该预成形体(8)的一端面上形成有与面对贯通孔(2)的槽部(4a~4f)的弯曲底部相连并开口的凹部(6)。在施行渗碳处理时,进入形成在贯通孔(2)与支轴部件(14)之间的间隙(16)的渗碳气体与内齿(3)接触,之后经由凹部(6),通过槽部(4a~4f)的弯曲底部排出到预成形体(8)的外部。反之,与槽部(4a~4f)的弯曲底部接触的渗碳气体经由凹部(6)与内齿(3)接触,通过间隙(16)排出。
-
公开(公告)号:CN100460719C
公开(公告)日:2009-02-11
申请号:CN200580031849.4
申请日:2005-11-1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3C8/04 , C23C8/02 , C23C8/22 , F16D3/06 , F16D3/20 , F16D3/223 , F16D3/224 , F16D2250/00 , F16D2300/10 , Y10S464/9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有内齿的部件及其制造方法。在成为内部部件(1)的预成形体(8)的侧周壁上设置有成为滚珠滚动槽的槽部(4a~4f)。并且,在该预成形体(8)的一端面上形成有与面对贯通孔(2)的槽部(4a~4f)的弯曲底部相连并开口的凹部(6)。在施行渗碳处理时,进入形成在贯通孔(2)与支轴部件(14)之间的间隙(16)的渗碳气体与内齿(3)接触,之后经由凹部(6),通过槽部(4a~4f)的弯曲底部排出到预成形体(8)的外部。反之,与槽部(4a~4f)的弯曲底部接触的渗碳气体经由凹部(6)与内齿(3)接触,通过间隙(16)排出。
-
公开(公告)号:CN101283111A
公开(公告)日:2008-10-08
申请号:CN200680037828.8
申请日:2006-09-2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山阳特殊制钢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钢材及其制造方法。所述钢材含有指定量的C、Si、Mn、S、Ti、Cr、Al和B,其余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并且铁素体的占有面积率为30%以上,HRB为85~95,对所述钢材实施感应淬火。实施淬火后,所述钢材的表面显示640~730的HV值。当所述钢材的有效硬化深度(即从其表面到HV为392的部位的距离)为t且半径为r时,硬化层比例t/r为0.4以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