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233836B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111035450.0
申请日:2021-09-0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矢崎彻
Abstract: 本发明的无级变速机利用简便的结构,即便在使流向滑轮侧的油的流量或油压增大的情况下,也抑制流向环形构件的油的流量或油压降低。无级变速机通过在驱动滑轮及从动滑轮中各自利用滑轮压使固定侧滑轮半体与可动侧滑轮半体之间的槽宽变化,从而变更变速比。驱动滑轮的驱动轴及从动滑轮的从动轴的至少任一个包含:滑轮压供给油路,用于对可动侧滑轮半体供给滑轮压;润滑油路,设于滑轮压供给油路的下游,对环形构件供给作为润滑油的油;以及流量控制阀,设于滑轮压供给油路与润滑油路之间,根据滑轮压而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09304374B
公开(公告)日:2020-10-16
申请号:CN201810776063.4
申请日:2018-07-1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矢崎彻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级变速器用金属部件及其制造方法,通过将带式无级变速器的金属链带的驱动力传递侧弦部维持于稳定的姿势,而提高驱动力传递性能。带式无级变速器(T)的金属链带(15)的金属部件(23)的后表面具备:左右一对第一抵接部(C1),形成于耳部(26)的左右两端侧的鞍面(28)的顶部的径向外侧位置;第二抵接部(C2),形成于颈部(25);及左右一对第三抵接部(C3),形成于本体部(24)的左右两端侧的鞍面(28)的顶部位置;且在金属链带(15)的驱动力传递侧弦部中,第一抵接部(C1)、第二抵接部(C2)及第三抵接部(C3)能与在后侧邻接的其他金属部件(23)的前表面抵接,第二抵接部(C2)的金属部件(23)的板厚(t2)小于第一抵接部(C2)的金属部件(23)的板厚(t1),且大于第三抵接部(C3)的金属部件(23)的板厚(t3)。
-
公开(公告)号:CN108080499B
公开(公告)日:2019-07-23
申请号:CN201711081395.2
申请日:2017-11-0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21D35/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元件的制造方法,旨在在利用模具来压制制造后表面具备凹部的金属元件时,使金属元件的板厚均匀化,并且降低压制负载。金属元件原材料(23’)的倾斜面对应部(30’)与模具(47、49)的倾斜面成形部(47b、47c)是彼此平行且无间隙地抵接。因此不仅能够将使金属元件(23)成形所需的压制负载抑制为最小限度而提高模具(47、49)的耐久性,而且由于在金属元件(23)的耳部(26)及主体部(24)这两者的后表面通过借助模具(47、49)的压制加工而形成有凹部(24a、26a),因此通过调整两凹部(24a、26a)的大小来改变模具(47、49)径向内外的压制负载的分配,能够防止模具的倾斜而减少金属元件(23)径向内外的板厚差。
-
公开(公告)号:CN100465474C
公开(公告)日:2009-03-04
申请号:CN200410062173.2
申请日:2004-07-0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16G5/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G5/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无级变速传动装置的皮带,包括环板状环带和多个板状元件,多个元件一个接一个设置在环带上并可以滑动;每个元件包括:本体部分,元件通过其与无级变速传动装置的滑轮接触;头部,位于本体部分上方;颈部,宽度小于本体部分和头部的宽度,将本体部分和头部连接起来;鞍部,分别设置在本体部分的左右上端;耳部,分别设置在头部的左右两侧,与鞍部相对;环带分别容纳在左右环带容纳空间中,每个环带容纳空间均由鞍部的上端、颈部的侧端、耳部的低端限定,使每个环带都被设置在鞍部;第一凹部,设置在每个鞍部的上侧最里部,使第一凹部与颈部的相应下侧端连续;第二凹部,设置在每个耳部的下侧最里部,使第二凹部与颈部的相应上侧端连续。
-
公开(公告)号:CN100451383C
公开(公告)日:2009-01-14
申请号:CN200610004259.9
申请日:2006-02-1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16G5/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G5/16
Abstract: 抑制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的金属环的侧面磨损以达到延长其寿命。在由复数个(#1到#12共12个)无缝金属环层叠而成的金属环集合体支撑多个金属部件形成的,套在滑轮上传送驱动力的金属带中,因为将相邻的金属环之间的间距的范围设为,最内层(#1)到中间层(#5)为正值到负值的范围,中间层(#5)到最外层(#12)仅为正值,在润滑容易不充分的中间层(#6)到最外层(#12)的金属环之间的间隙时常为正值而使滑动面的润滑状态保持良好,实现举动的稳定化,防止金属环的侧面与金属部件的颈状部的金属接触面产生动态接触,而且由于使最内层的金属环维持低的张力,达到抑制摩擦而延长其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720405A
公开(公告)日:2006-01-11
申请号:CN200380104637.5
申请日:2003-11-1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16G5/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G5/16
Abstract: 一种卷绕在驱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上来进行驱动力传递的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带,包括:层叠了多枚无端头状金属环的金属环集合体(31);和形成有对嵌合金属环集合体(31)用的环缝(35)实施了凸面加工的鞍形面(44)的多个金属元件(32)。通过使所述凸面加工的顶点(p)的位置比鞍形面(44)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s)向宽度方向外侧偏移,而使金属环集合体(31)的宽度方向外端与带轮V面(45)抵接。另外对应于施加在金属环集合体(31)上的负荷,来设定金属元件(32)鞍形面(44)的凸面加工的曲率半径(Rs)与自由状态下的金属环集合体(31)的凸面加工的曲率半径(Rr)的比。由此,可以防止因金属环集合体的宽度方向内端与金属元件的颈部接触所导致的耐久性降低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494564B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110228037.X
申请日:2021-03-0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矢崎彻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金属带及包括此金属带的带式无级变速机,可防止滑轮表面的磨耗阶差所致的杂音产生、及伴随偏磨耗的滑轮的耐久性降低。环状的金属带是将多个齿连结成环状而构成并绕挂于带式无级变速机的一对滑轮之间,在各齿的与滑轮的接触面,沿滑轮的径向交替形成有多个山部和槽部,且各齿)中山部从外周端开始,并且其起点的位置对于所有齿相同,所述金属带包括槽部的排列间距相同且所述槽部的位置在滑轮的径向互不相同的至少两种齿。而且,在驱动滑轮与从动滑轮之间绕挂金属带而构成带式无级变速机。
-
公开(公告)号:CN115899201A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2210935582.7
申请日:2022-08-0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矢崎彻
IPC: F16H37/02 , F16H61/02 , F16H61/662 , B60K1/00 , B60K17/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解除运转条件的限制且加速、再生及爬坡能力优异的包括无级变速器的马达驱动车辆及其控制方法。马达驱动车辆包括:电动马达(1);无级变速器(40),设置于电动马达(1)与驱动轮(2)之间;控制部(51),执行电动马达(1)的转矩控制及无级变速器(40)的变速控制,控制部(51)具有电动马达(1)的峰值(PEAK)转矩时的无级变速器(40)的输出转矩与电动马达(1)的额定(CONT)转矩时的无级变速器(40)的输出转矩实质上相同的变速控制的控制区域(S2)。
-
公开(公告)号:CN114233836A
公开(公告)日:2022-03-25
申请号:CN202111035450.0
申请日:2021-09-0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矢崎彻
Abstract: 本发明的无级变速机利用简便的结构,即便在使流向滑轮侧的油的流量或油压增大的情况下,也抑制流向环形构件的油的流量或油压降低。无级变速机通过在驱动滑轮及从动滑轮中各自利用滑轮压使固定侧滑轮半体与可动侧滑轮半体之间的槽宽变化,从而变更变速比。驱动滑轮的驱动轴及从动滑轮的从动轴的至少任一个包含:滑轮压供给油路,用于对可动侧滑轮半体供给滑轮压;润滑油路,设于滑轮压供给油路的下游,对环形构件供给作为润滑油的油;以及流量控制阀,设于滑轮压供给油路与润滑油路之间,根据滑轮压而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08019474A
公开(公告)日:2018-05-11
申请号:CN201711052095.1
申请日:2017-10-3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级变速器用金属元件及其制造方法,可抑制金属带的驱动力传递侧的弦部处的金属元件的纵摇。金属元件(23)的后表面包括:第1抵接部(C1),形成在耳部(26)的左右两端侧;第2抵接部(C2),形成于颈部(25);及第3抵接部(C3),形成于主体部(24)的锁定边缘(29)附近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第1抵接部(C1、第2抵接部(C2及第3抵接部(C3)可抵接于在后侧邻接的另一金属元件(23)的前表面,第2抵接部(C2)处的金属元件(23)的板厚小于第1抵接部(C1)处的金属元件(23)的板厚,且大于第3抵接部(C3)处的金属元件(23)的板厚。由此,在金属带(15)的驱动力传递侧的弦部,第1抵接部(C1)、第2抵接部(C2)及第3抵接部(C3)大致均等地抵接于邻接的金属元件(23)的前表面。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