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WiFi无接触感知的多人室内定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43737A

    公开(公告)日:2022-03-04

    申请号:CN202111561251.3

    申请日:2021-12-17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WiFi无接触感知的多人室内定位方法,该方法包括单人离线指纹数据库构建和多人在线定位匹配两个阶段。首先通过对收集到的信道状态信息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等步骤构建单人指纹数据库,所提取的特征反映位置信息;其次,将多人室内定位场景建模为盲源分离问题,并采用RobustICA算法对混合的CSI信号进行分离;最后,对分离后的信号提取特征,利用KNN算法与指纹库进行匹配,完成对多个人的无接触感知定位。本发明通过对WiFi的信道状态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分离、匹配,实现成本低、可用性大、适用性强的多人无接触感知定位。

    一种用于改善海水养殖网箱局部环境的藻帘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8464237B

    公开(公告)日:2019-09-17

    申请号:CN201810346805.X

    申请日:2018-04-18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改善海水养殖网箱局部环境的藻帘装置,包括支撑杆、侧杆、横杆、拉杆以及海藻夹苗绳;所述支撑杆上设有活动连接关节,所述活动连接关节可在支撑杆上固定或移动位置;所述侧杆通过活动连接关节设置在支撑杆上;所述侧杆、横杆组成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内绑缚若干海藻夹苗绳,海藻被固定在所述海藻夹苗绳上;所述侧杆、横杆、海藻夹苗绳、被固定的海藻组成片状藻帘;所述拉杆用于控制片状藻帘的展开以及向上、向下收放。本发明既有助于改善海水网箱养殖水环境,又能通过收获藻类增收,有效提高海水鱼类网箱养殖综合效益,有较大的产业化应用前景。

    载银活性炭制备方法及其在自来水净化处理中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2381704A

    公开(公告)日:2012-03-21

    申请号:CN201110280501.6

    申请日:2011-09-21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载银活性炭制备方法及其在自来水净化处理中的应用。本发明首先用水配制浓度为100~1000毫克/升的硝酸银溶液;将硝酸银溶液与清洗干净的粒状活性炭按银/炭质量比为0.1~0.5∶100混合,于5~50℃搅拌反应12~48小时,得到吸附银离子的活性炭;再于400~500℃加热4~5h,过50目筛除去小粒径载银活性炭,得到载银粒状活性炭。本发明所述制备方法实现活性炭负载0.1~1%的银,银利用率超过99.6%。经高温处理的载银活性炭,经过60天的运行,处理过的自来水经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不含银离子,而未高温处理的活性炭在运行最初2周检测到银离子的存在。因此,本发明所述的载银活性炭适宜在自来水净化处理中应用。

    一种栽培大型海藻生态系统碳汇的评估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495400A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2311273140.1

    申请日:2023-09-27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栽培大型海藻生态系统碳汇的评估方法,包括对收获栽培的大型海藻移除的碳汇、栽培大型海藻产生的惰性有机碳、栽培大型海藻产生的沉积碳汇、栽培大型海藻过程中渔船碳排放量分别进行计算,并综合统计。该统计方法通过将栽培大型海藻生态系统各组分碳汇以及栽培活动导致的渔船燃油排放碳的评估结果进行综合统计,从而实现对栽培大型海藻生态系统碳汇的全面评估,最终实现对海藻碳汇的准确且完整的定量评估。

    大型海藻琼胶产品碳足迹评估方法、系统、装置及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9939182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510008353.4

    申请日:2025-01-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大型海藻琼胶产品碳足迹评估方法、系统、装置及介质,方法包括:对目标琼胶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进行阶段划分;分别确定大型海藻栽培阶段、大型海藻运输阶段、大型海藻琼胶产品生产阶段以及大型海藻废物处理阶段的碳排放项目,并分别确定大型海藻栽培阶段和大型海藻废物处理阶段的碳汇项目;根据碳排放项目和碳汇项目构建琼胶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模型;获取碳排放项目和碳汇项目的项目活动数据,根据项目活动数据和琼胶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模型确定目标琼胶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结果。本发明实现了大型海藻琼胶产品碳足迹的全面评估,提高了琼胶产品碳足迹评估的准确性,可应用于产品碳足迹技术领域。

    一种用于改善海水养殖网箱局部环境的藻帘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8464237A

    公开(公告)日:2018-08-31

    申请号:CN201810346805.X

    申请日:2018-04-18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改善海水养殖网箱局部环境的藻帘装置,包括支撑杆、侧杆、横杆、拉杆以及海藻夹苗绳;所述支撑杆上设有活动连接关节,所述活动连接关节可在支撑杆上固定或移动位置;所述侧杆通过活动连接关节设置在支撑杆上;所述侧杆、横杆组成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内绑缚若干海藻夹苗绳,海藻被固定在所述海藻夹苗绳上;所述侧杆、横杆、海藻夹苗绳、被固定的海藻组成片状藻帘;所述拉杆用于控制片状藻帘的展开以及向上、向下收放。本发明既有助于改善海水网箱养殖水环境,又能通过收获藻类增收,有效提高海水鱼类网箱养殖综合效益,有较大的产业化应用前景。

    一种基于WiFi无接触感知的多人室内定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43737B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111561251.3

    申请日:2021-12-17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WiFi无接触感知的多人室内定位方法,该方法包括单人离线指纹数据库构建和多人在线定位匹配两个阶段。首先通过对收集到的信道状态信息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等步骤构建单人指纹数据库,所提取的特征反映位置信息;其次,将多人室内定位场景建模为盲源分离问题,并采用RobustICA算法对混合的CSI信号进行分离;最后,对分离后的信号提取特征,利用KNN算法与指纹库进行匹配,完成对多个人的无接触感知定位。本发明通过对WiFi的信道状态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分离、匹配,实现成本低、可用性大、适用性强的多人无接触感知定位。

    载银活性炭制备方法及其在自来水净化处理中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2381704B

    公开(公告)日:2013-07-10

    申请号:CN201110280501.6

    申请日:2011-09-21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载银活性炭制备方法及其在自来水净化处理中的应用。本发明首先用水配制浓度为100~1000毫克/升的硝酸银溶液;将硝酸银溶液与清洗干净的粒状活性炭按银/炭质量比为0.1~0.5∶100混合,于5~50℃搅拌反应12~48小时,得到吸附银离子的活性炭;再于400~500℃加热4~5h,过50目筛除去小粒径载银活性炭,得到载银粒状活性炭。本发明所述制备方法实现活性炭负载0.1~1%的银,银利用率超过99.6%。经高温处理的载银活性炭,经过60天的运行,处理过的自来水经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不含银离子,而未高温处理的活性炭在运行最初2周检测到银离子的存在。因此,本发明所述的载银活性炭适宜在自来水净化处理中应用。

    一种可防鱼害且抗风浪的龙须菜养殖网架

    公开(公告)号:CN203482714U

    公开(公告)日:2014-03-19

    申请号:CN201320480356.0

    申请日:2013-08-07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防鱼害且抗风浪的龙须菜养殖网架,包括框架、浮子、网体、桩绳、坠子以及夹苗绳,其中:所述框架位于水面上,所述网体顶端敞口且固定在框架上,该网体的顶端边沿向上伸出水面;所述浮子固定在框架上;所述桩绳的一端连接在框架上,另一端连接在固定物上;所述坠子吊挂在网体的底部;所述夹苗绳系在框架上。本实用新型龙须菜养殖网架应用在篮子鱼等植食性鱼类较多的海域,能经济有效地防止蓝子鱼的摄食,同时具有良好的抗风浪效果。

    一种可提高龙须菜产量和抗风浪能力的栽培筏架

    公开(公告)号:CN203968883U

    公开(公告)日:2014-12-03

    申请号:CN201420173644.6

    申请日:2014-04-10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提高龙须菜产量和抗风浪能力的栽培筏架,包括两固定浮杆、苗绳、固定绳以及龙须菜种苗,所述苗绳两端连接于两固定浮杆上,所述固定绳连接在固定浮杆上以将固定浮杆固定于水面,龙须菜种苗串绕于苗绳上。龙须菜种苗以串绕的方式均匀分布于苗绳上,苗绳间距40cm,每根苗绳的龙须菜种苗密度为40~100克/米,这样可充分利用养殖空间,并保证海水交换,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更有利于龙须菜的生长,可以获得更高的龙须菜产量,龙须菜种苗每隔2~3cm串绕固定在苗绳上,因此,龙须菜的固定点更多,龙须菜不易从苗绳上脱落,抗风浪能力更强。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