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器及其制造方法、用于蒸发器的集管和制冷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277089C

    公开(公告)日:2006-09-27

    申请号:CN02812196.1

    申请日:2002-06-17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蒸发器装备有一包括设置在前部和后部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热交换管组P1和P2的芯部(1)和设置在芯部(1)的上端和下端的上侧和下侧集管元件(10)和(50)。上侧集管元件的内侧前后分开形成一入口侧制冷剂容器(11)和一出口侧制冷剂容器(12)。构成上游侧管组P1的各管(6)的一端与该入口侧制冷剂容器(11)连接,而另一端与下侧集管元件(50)连接。构成下游侧管组P2的各管(7)的一端与出口侧制冷剂容器(12)连接,而另一端与下侧集管元件(50)连接。流进入口侧制冷剂容器(11)的制冷剂流经上游侧管组P1、下集管元件(50)和下游侧管组P2而被引入出口侧制冷剂容器(12)。另一方面,流经热交换管组P1和P2的制冷剂通过与环境空气A的热交换而蒸发。因此,可以提高热交换性能并减小厚度。

    蒸发器及其制造方法,用于蒸发器的集管和制冷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516799A

    公开(公告)日:2004-07-28

    申请号:CN02812196.1

    申请日:2002-06-17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蒸发器装备有一包括设置在前部和后部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热交换管组P1和P2的芯部(1)和设置在芯部(1)的上端和下端的上侧和下侧集管元件(10)和(50)。上侧集管元件的内侧前后分开形成一入口侧制冷剂容器(11)和一出口侧制冷剂容器(12)。构成上游侧管组P1的各管(6)的一端与该入口侧制冷剂容器(11)连接,而另一端与下侧集管元件(50)连接。构成下游侧管组P2的各管(7)的一端与出口侧制冷剂容器(12)连接,而另一端与下侧集管元件(50)连接。流进入口侧制冷剂容器(11)的制冷剂流经上游侧管组P1、下集管元件(50)和下游侧管组P2而被引入出口侧制冷剂容器(12)。另一方面,流经热交换管组P1和P2的制冷剂通过与环境空气A的热交换而蒸发。因此,可以提高热交换性能并减小厚度。

    热交换器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500198A

    公开(公告)日:2004-05-26

    申请号:CN02807223.5

    申请日:2002-02-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1/035 F28D1/0333 F28D1/0375 F28F1/022 Y02P80/15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或工业用途的热交换器,例如涉及用作蒸发器、冷凝器、油冷却器、中间冷却器、加热器芯等的热交换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包括板对,其中,所述板对的各个板具有通过锻造或切割而形成的外周脊、中心脊和槽道分开U形脊。各所述板对在它们的槽道凹槽彼此相对的情况下装配在一起并连接,从而形成扁平管和在所述管内的U形流体槽道中的多个U形分开流体通道。各对相邻扁平管通过眼镜形集管部件连接,所述集管部件插入管的上端之间,且各集管部件包括前后流体通过管部分以及在所述管部分之间的连接部分,以便提供与扁平管的上端连通的前后集管。所述扁平管的前后宽度减小,壁厚减小(层更薄),并增加了传热效率,从而有利于提高传热效率和大大提高换热性能。

    扁平管以及用于利用所述扁平管制造热交换器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682085A

    公开(公告)日:2005-10-12

    申请号:CN03821334.6

    申请日:2003-08-11

    Inventor: 寺田隆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扁平管(1),它包括一上壁(2)、一下壁(3)、在上壁(2)和下壁(3)相应的左侧和右侧边缘使它们互连的一左侧壁4和一右侧壁5以及多个使上壁(2)和下壁(3)互连并位于左侧壁(4)和右侧壁(5)之间的加强壁(6)。扁平管(1)在其内部具有平行的流道(7),各加强壁具有用于使相邻的流道(7)通过其相互连通的连通孔(8)。加强壁(6)是由一从上壁(2)与其一体地向下突出的向下脊部(11)与一从下壁(3)与其一体地向上突出的向上脊部(12)通过将两个脊部钎焊在一起而形成的。在形成加强壁(6)的向下脊部(11)和向上脊部(12)中,只有一个设有多个切口(13)或(14)。切口(13或14)的开口由另一不具有切口的脊部(11或12)封闭,从而形成连通孔(8)。以增强的强度钎焊形成加强壁(6)的脊部(11、12)。

    复合材料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158291A

    公开(公告)日:2013-06-19

    申请号:CN201210558796.3

    申请日:2012-12-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由芯材、将芯材的一面覆盖的第一表皮材、和将芯材的另一面覆盖的第二表皮材构成,并在使第一表皮材与第二表皮材重叠的状态下被钎焊。芯材含有0.05~0.2质量%的Cu、1.0~1.5质量%的Mn、0.3~1.0质量%的Zn、0.05~0.25质量%的Ti、0.2质量%以下的Fe、和0.2质量%以下的Si,剩余部分由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的Al合金形成。第一表皮材含有6.8~11.0质量%的Si和0.05质量%以下的Zn,剩余部分由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的Al合金形成。第二表皮材含有4.0~6.0质量%的Si和0.5~1.0质量%的Cu,剩余部分由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的Al合金形成。本发明的复合材料适合使用于,在使第一表皮材与第二表皮材重叠的状态下被钎焊,来对构成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热交换器的集液箱进行制造的原材料中。

    扁平管以及用于利用所述扁平管制造热交换器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357697C

    公开(公告)日:2007-12-26

    申请号:CN03821334.6

    申请日:2003-08-11

    Inventor: 寺田隆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扁平管(1),它包括一上壁(2)、一下壁(3)、在上壁(2)和下壁(3)相应的左侧和右侧边缘使它们互连的一左侧壁(4)和一右侧壁(5)以及多个使上壁(2)和下壁(3)互连并位于左侧壁(4)和右侧壁(5)之间的加强壁(6)。扁平管(1)在其内部具有平行的流道(7),各加强壁具有用于使相邻的流道(7)通过其相互连通的连通孔(8)。加强壁(6)是由一从上壁(2)与其一体地向下突出的向下脊部(11)与一从下壁(3)与其一体地向上突出的向上脊部(12)通过将两个脊部钎焊在一起而形成的。在形成加强壁(6)的向下脊部(11)和向上脊部(12)中,只有一个设有多个切口(13)或(14)。切口(13或14)的开口由另一不具有切口的脊部(11或12)封闭,从而形成连通孔(8),以增强的强度钎焊形成加强壁(6)的脊部(11、12)。

    用于热交换器中的集管、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599859A

    公开(公告)日:2005-03-23

    申请号:CN02807024.0

    申请日:2002-03-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1/05383 F28F9/0214 F28F2225/08

    Abstract: 一种用于热交换器中的集管,包括一具有多个插管开口(23)的基壁(20),一与该基壁(20)相对的相对壁(30),一对设置在基壁(20)和相对壁(30)的两横向侧并连接横向侧的侧壁(40a和40b),和沿其纵向设置在基壁(20)和相对壁(30)之间并连接基壁(20)和相对壁(30)的加强壁(50a和50b)。侧壁(40a和40b)通过弯曲加工一体地形成在基壁(20)的两横向侧上。相对壁(30)的第一半部分(30a)通过弯曲加工一体地形成在一侧壁(40a)的一侧,相对壁(30)的第二半部分(30b)通过弯曲加工一体地形成在另一侧壁(40b)的一侧。加强壁(50a和50b)通过弯曲加工一体地形成在相对壁(30)的第一半部分(30a)和第二半部分(30b)的侧部。通过该用于热交换器中的集管,可以获得高耐压性,并且可以减少部件数量和制造成本。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