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777209B

    公开(公告)日:2018-10-02

    申请号:CN201410646203.8

    申请日:2014-11-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传感器,一种传感器,大幅降低从传感器元件向密封构件传递的热量,进一步抑制传感器中的密封构件的热劣化。具备传感器元件(10)、主体配件(2)、配置在分离器(75)的后端侧并且具有固定在外筒(90)的内侧的筒状部及向该径向内侧伸出的伸出部(40a)的内筒(40)、自身的朝前端面(50a)与内筒的伸出部抵接且容纳在外筒的后端侧的弹性的密封构件(50)、以及与传感器元件电连接且插通密封构件的引线孔(51h)而向外侧引出的引线(68),分离器与内筒在轴线方向上分离。

    气体传感器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818834B

    公开(公告)日:2014-11-12

    申请号:CN201210189511.3

    申请日:2012-06-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7/407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气体传感器,减少经密封构件穿过主体配件内侧而被保持的气体传感器元件的裂纹或折损,减少成本。气体传感器具备:板状气体传感器元件(氧传感器元件);筒状主体配件,将气体传感器元件穿过贯通孔并保持;密封构件(粉末填充层),配置在主体配件内表面与气体传感器元件外表面间,维持气体传感器元件与主体配件的间隙的气密,气体传感器具备金属填料,金属填料具有供气体传感器元件穿过的大致矩形穿过孔,金属填料自身平坦面与密封构件后端方向面直接相接而将该密封构件朝向前端按压,金属填料平坦面外径为该密封构件后端方向面外径以上,金属填料平坦面内侧端与气体传感器元件表面的间隙的大小为气体传感器元件厚度的一半以下。

    气体传感器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181213A

    公开(公告)日:2014-12-03

    申请号:CN201410213829.X

    申请日:2014-05-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抑制传感器元件的比保护层靠后端侧处沾水、并且抑制检测性能降低、减少消耗电力的气体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包括:传感器元件,其具有多孔质的保护层;筒状的陶瓷保持件;以及主体壳体,其具有内孔,该内孔具备小径孔以及大径孔,该主体壳体通过使陶瓷保持件的朝前端面的一部分配合于朝后端面而包围陶瓷保持件;其中,在陶瓷保持件中形成有直径较大的凹孔,该凹孔自朝前端面朝向后端侧凹陷,并与插穿孔的前端连通,保护层的后端部以该后端部与该凹孔的内周面之间设有缝隙的方式容纳在凹孔内,陶瓷保持件的将凹孔的内周面与凹孔的朝前端面相连的前端缘整体设于比小径孔的内表面靠向径向内侧的位置。

    气体传感器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818834A

    公开(公告)日:2012-12-12

    申请号:CN201210189511.3

    申请日:2012-06-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7/407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气体传感器,减少经密封构件穿过主体配件内侧而被保持的气体传感器元件的裂纹或折损,减少成本。气体传感器具备:板状气体传感器元件(氧传感器元件);筒状主体配件,将气体传感器元件穿过贯通孔并保持;密封构件(粉末填充层),配置在主体配件内表面与气体传感器元件外表面间,维持气体传感器元件与主体配件的间隙的气密,气体传感器具备金属填料,金属填料具有供气体传感器元件穿过的大致矩形穿过孔,金属填料自身平坦面与密封构件后端方向面直接相接而将该密封构件朝向前端按压,金属填料平坦面外径为该密封构件后端方向面外径以上,金属填料平坦面内侧端与气体传感器元件表面的间隙的大小为气体传感器元件厚度的一半以下。

    气体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303326A

    公开(公告)日:2008-11-12

    申请号:CN200810081854.1

    申请日:2008-05-08

    Abstract: 一种气体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该气体传感器包括:传感元件,其沿气体传感器的轴向延伸,并且在其前端具有气体感测部,在其后端具有电极部;筒状金属壳,其在其中保持传感元件,并且使气体感测部和电极部分别从金属壳的前端和后端突出,该筒状金属壳具有凸缘部和位于凸缘部后侧的后端部;筒状保护盖,其具有装配到金属壳的后端部上以覆盖电极部的前端;以及焊接接头,保护盖的前端的整个圆周通过该焊接接头接合到金属壳。该焊接接头从保护盖的端面延伸到金属壳。

    气体传感器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049020B

    公开(公告)日:2018-03-02

    申请号:CN201410092682.3

    申请日:2014-03-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7/4078

    Abstract: 一种气体传感器,能够抑制索环的热劣化且容易限制分离器在圆周方向的旋转。具有:传感器元件,具有电极取出部;筒状的分离器(70),具有凸缘部(70d),包围电极取出部并与主体配件分开;筒状的外筒(90),覆盖分离器并与主体配件连接,具有与分离器的朝向后端的面(70a)抵接而限制分离器向后端侧的移动的内侧凸部(90a);密封部件,配置于分离器的后端侧,与分离器分开且容纳于外筒的后端;环状的止动配件(80),与构成凸缘部的朝向前端的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抵接面(70b)抵接且固定于外筒,在分离器上形成有限制自身在圆周方向的旋转的旋转限制部(70f),在止动配件上形成有与旋转限制部抵接的卡合部(80f)。

    传感器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777209A

    公开(公告)日:2015-07-15

    申请号:CN201410646203.8

    申请日:2014-11-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传感器,一种传感器,大幅降低从传感器元件向密封构件传递的热量,进一步抑制传感器中的密封构件的热劣化。具备传感器元件(10)、主体配件(2)、配置在分离器(75)的后端侧并且具有固定在外筒(90)的内侧的筒状部及向该径向内侧伸出的伸出部(40a)的内筒(40)、自身的朝前端面(50a)与内筒的伸出部抵接且容纳在外筒的后端侧的弹性的密封构件(50)、以及与传感器元件电连接且插通密封构件的引线孔(51h)而向外侧引出的引线(68),分离器与内筒在轴线方向上分离。

    气体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303326B

    公开(公告)日:2012-12-26

    申请号:CN200810081854.1

    申请日:2008-05-08

    Abstract: 一种气体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该气体传感器包括:传感元件,其沿气体传感器的轴向延伸,并且在其前端具有气体感测部,在其后端具有电极部;筒状金属壳,其在其中保持传感元件,并且使气体感测部和电极部分别从金属壳的前端和后端突出,该筒状金属壳具有凸缘部和位于凸缘部后侧的后端部;筒状保护盖,其具有装配到金属壳的后端部上以覆盖电极部的前端;以及焊接接头,保护盖的前端的整个圆周通过该焊接接头接合到金属壳。该焊接接头从保护盖的端面延伸到金属壳。

    气体传感器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181218B

    公开(公告)日:2018-05-11

    申请号:CN201410213738.6

    申请日:2014-05-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7/4077 G01M15/102 G01N1/00 G01N27/407

    Abstract: 一种气体传感器,该气体传感器在不减少元件的前端侧的突出长度的前提下利用元件的前端侧的安装构造的改进来实现元件的短小化。在保持件(31)的朝前端面中的包围通孔(38)的区域设有向后方凹陷的凹部(35),形成为在该凹部(35)的内周面(36)和多孔质保护层(25)的外周面之间能够保持空间,使传感器元件(21)的多孔质保护层(25)的后端(26)进入凹部(35)。由于使该后端(26)进入凹部(35),因此即使多孔质保护层(25)的前后长度相同,也能够实现元件(21)的前端侧的突出长度的短小化,从而能够缩短元件(21)的全长。

    气体传感器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181218A

    公开(公告)日:2014-12-03

    申请号:CN201410213738.6

    申请日:2014-05-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7/4077 G01M15/102 G01N1/00 G01N27/407

    Abstract: 一种气体传感器,该气体传感器在不减少元件的前端侧的突出长度的前提下利用元件的前端侧的安装构造的改进来实现元件的短小化。在保持件(31)的朝前端面中的包围通孔(38)的区域设有向后方凹陷的凹部(35),形成为在该凹部(35)的内周面(36)和多孔质保护层(25)的外周面之间能够保持空间,使传感器元件(21)的多孔质保护层(25)的后端(26)进入凹部(35)。由于使该后端(26)进入凹部(35),因此即使多孔质保护层(25)的前后长度相同,也能够实现元件(21)的前端侧的突出长度的短小化,从而能够缩短元件(21)的全长。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