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966424A
公开(公告)日:2011-02-09
申请号:CN201010280482.2
申请日:2010-09-09
Applicant: 攀钢集团钢铁钒钛股份有限公司 , 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 ,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IPC: B01D53/96
Abstract: 一种脱除有机胺吸收剂中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使含有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的有机胺吸收剂与NaOH接触,得到第一混合液体;(2)将该第一混合液体冷却至12℃以下,以使该第一混合液体中形成结晶固体,然后分离出结晶固体,得到第二混合液体;(3)将第二混合液体与阴离子交换树脂接触。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所述脱除有机胺吸收剂中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的方法可以有效脱除有机胺吸收剂中的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
-
公开(公告)号:CN102463024B
公开(公告)日:2013-12-04
申请号:CN201010547785.6
申请日:2010-11-15
Applicant: 攀钢集团钢铁钒钛股份有限公司 , 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 ,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IPC: B01D53/14
Abstract: 一种脱硫富液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将脱硫富液分成两部分,将一部分脱硫富液与第一加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得到温度升高的脱硫富液A;将另一部分脱硫富液与第二加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得到温度升高的脱硫富液B,并使所述温度升高的脱硫富液A和所述温度升高的脱硫富液B在解吸条件下进行解吸,得到含有二氧化硫的气体和硫含量降低的贫液,所述第一加热介质为所述硫含量降低的贫液,所述第二加热介质为所述含有二氧化硫的气体。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所述方法能够降低解吸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同时还能够降低对含有二氧化硫的气体进行冷却的过程中冷却介质的消耗。
-
公开(公告)号:CN101966424B
公开(公告)日:2013-08-14
申请号:CN201010280482.2
申请日:2010-09-09
Applicant: 攀钢集团钢铁钒钛股份有限公司 , 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 ,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IPC: B01D53/96
Abstract: 一种脱除有机胺吸收剂中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使含有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的有机胺吸收剂与NaOH接触,得到第一混合液体;(2)将该第一混合液体冷却至12℃以下,以使该第一混合液体中形成结晶固体,然后分离出结晶固体,得到第二混合液体;(3)将第二混合液体与阴离子交换树脂接触。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所述脱除有机胺吸收剂中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的方法可以有效脱除有机胺吸收剂中的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
-
公开(公告)号:CN102463024A
公开(公告)日:2012-05-23
申请号:CN201010547785.6
申请日:2010-11-15
Applicant: 攀钢集团钢铁钒钛股份有限公司 , 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 ,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IPC: B01D53/14
Abstract: 一种脱硫富液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将脱硫富液分成两部分,将一部分脱硫富液与第一加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得到温度升高的脱硫富液A;将另一部分脱硫富液与第二加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得到温度升高的脱硫富液B,并使所述温度升高的脱硫富液A和所述温度升高的脱硫富液B在解吸条件下进行解吸,得到含有二氧化硫的气体和硫含量降低的贫液,所述第一加热介质为所述硫含量降低的贫液,所述第二加热介质为所述含有二氧化硫的气体。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所述方法能够降低解吸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同时还能够降低对含有二氧化硫的气体进行冷却的过程中冷却介质的消耗。
-
公开(公告)号:CN103011848A
公开(公告)日:2013-04-03
申请号:CN201110295300.3
申请日:2011-09-27
Applicant: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 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有限公司
IPC: C04B35/6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流补炉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其中,所述自流补炉料由镁砂、镁粉以及沥青粉组成,以所述自流补炉料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镁砂和所述镁粉的总含量为70-85重量%,所述沥青粉的含量为15-30重量;其中,所述镁砂和镁粉的主要成分均为MgO,所述镁砂与所述镁粉的重量比为0.3-1.2∶1;所述镁砂的颗粒直径为大于5毫米至10毫米,所述镁粉的颗粒直径为≤1毫米,所述沥青粉的颗粒直径为≤1毫米。本发明提供的自流补炉料的流动性良好,倒入炉内后即可以均一铺展,且烧结性能良好,烧结时间较短,并能够很好地与溅渣工艺相匹配。此外,由本发明提供的自流补炉料形成的补炉层还具有较好的耐冲刷性能和耐侵蚀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3011848B
公开(公告)日:2014-10-01
申请号:CN201110295300.3
申请日:2011-09-27
Applicant: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 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有限公司
IPC: C04B35/6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流补炉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其中,所述自流补炉料由镁砂、镁粉以及沥青粉组成,以所述自流补炉料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镁砂和所述镁粉的总含量为70-85重量%,所述沥青粉的含量为15-30重量;其中,所述镁砂和镁粉的主要成分均为MgO,所述镁砂与所述镁粉的重量比为0.3-1.2∶1;所述镁砂的颗粒直径为大于5毫米至10毫米,所述镁粉的颗粒直径为≤1毫米,所述沥青粉的颗粒直径为≤1毫米。本发明提供的自流补炉料的流动性良好,倒入炉内后即可以均一铺展,且烧结性能良好,烧结时间较短,并能够很好地与溅渣工艺相匹配。此外,由本发明提供的自流补炉料形成的补炉层还具有较好的耐冲刷性能和耐侵蚀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2994685A
公开(公告)日:2013-03-27
申请号:CN201110277195.0
申请日:2011-09-19
Applicant: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 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有限公司
IPC: C21C5/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炼钢转炉的开炉方法,其中,所述开炉方法包括先将硅铁合金加入到转炉中,然后向转炉中兑入含钒铁水并采用转炉顶底复合吹炼将铁水进行吹炼,并向铁水中加入提温剂和辅料,吹炼条件以及各物质的加入量使得满足吹炼终点的钢水要求,并将吹炼得到的钢水出钢到钢包中。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能够在炼钢的同时,使转炉炉衬得到快速的升温和良好烧结,使转炉炉衬能够达到正常冶炼时炉衬的温度,保证了生产工艺顺行,并能够保证使得到的第一炉钢水达到其吹炼的钢水质量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2994685B
公开(公告)日:2014-01-08
申请号:CN201110277195.0
申请日:2011-09-19
Applicant: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 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有限公司
IPC: C21C5/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炼钢转炉的开炉方法,其中,所述开炉方法包括先将硅铁合金加入到转炉中,然后向转炉中兑入含钒铁水并采用转炉顶底复合吹炼将铁水进行吹炼,并向铁水中加入提温剂和辅料,吹炼条件以及各物质的加入量使得满足吹炼终点的钢水要求,并将吹炼得到的钢水出钢到钢包中。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能够在炼钢的同时,使转炉炉衬得到快速的升温和良好烧结,使转炉炉衬能够达到正常冶炼时炉衬的温度,保证了生产工艺顺行,并能够保证使得到的第一炉钢水达到其吹炼的钢水质量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3011847A
公开(公告)日:2013-04-03
申请号:CN201110295287.1
申请日:2011-09-27
Applicant: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 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有限公司
IPC: C04B35/6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喷补炉耐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其中,所述喷补炉耐火材料含有镁砂、镁粉、三氧化二铝、氧化钙和六偏磷酸钠,以所述喷补炉耐火材料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镁砂和所述镁粉的总含量为80-90重量%,所述三氧化二铝的含量为3-7重量,所述氧化钙的含量为3-7重量%,所述六偏磷酸钠的含量为3-7重量%;其中,所述镁砂和所述镁粉的主要成分均为MgO。本发明提供的喷补炉耐火材料具有较高的附着率,良好的粘附性、固化性和硬化性,且喷补时回弹量少,因此,由本发明提供的喷补耐火材料形成的喷补层具有良好的抗侵蚀性能,使用寿命较长。
-
公开(公告)号:CN102092689A
公开(公告)日:2011-06-15
申请号:CN201010611252.X
申请日:2010-12-29
Applicant: 攀钢集团钢铁钒钛股份有限公司 ,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Inventor: 任毅
IPC: C01B17/7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硫酸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硫酸生产工艺中尾气循环生产硫酸的方法。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硫酸尾气循环生产硫酸的方法,特别是将该尾气应用于接触法制备硫酸,主要改进点在于将吸收产生的尾气不经过处理,直接引入转化系统中参加反应。其步骤是:A、将吸收产生的部分尾气引入接触法的转化系统中;B、控制进入转化系统中SO2浓度为7~11%,O2为12~16%。本发明方法是利用尾气中的氧气继续参与氧化反应,并利用尾气中的氮气对转化气体进行稀释以达到转化的SO2最佳浓度和氧硫比。采用吸收产生的部分尾气进入转化系统,充当空气进行反应,可减少空气使用量,充分利用尾气中的资源,提高总硫利用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