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144762B
公开(公告)日:2023-04-11
申请号:CN201710260346.9
申请日:2017-04-20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贵港供电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的配电网接地故障定位方法,具体步骤包括(1)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采集故障时刻的母线零序电压和各条线路首端零序电流;(2)故障指示器采集故障时刻的故障电流峰值信号和零序电流信号;(3)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选出故障线路;(4)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收集故障线路上的故障指示器采集的特征信号;(5)单相接地故障定位判断;本发明能够准确定位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采用暂态信号特征频带选线理论,选线准确率达98%以上,可准确捕捉暂态信号,可实现故障分析和溯源,同时支持负荷在线测量、统计和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08808665B
公开(公告)日:2019-12-17
申请号:CN201810615010.4
申请日:2018-06-14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贵港供电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逆变型分布式电源稳定性判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逆变型分布式电源并网暂态稳定性的判断方法,具体步骤包括建立逆变型分布式电源的下垂控制模型、并网模型,输入暂态事件信息并在暂态事件后更新暂态事件信息,根据判据判断逆变型分布式电源并网系统的稳定性。本发明通过建立逆变型分布式电源的下垂控制模型和并网模型,能够实现对逆变型分布式电源暂态事件后稳定与否进行快速判别,同时能够有效分析影响并网逆变型分布式电源的稳定性因素,为系统在线判断逆变型分布式电源暂态稳定性提供基础,为实现系统暂态稳定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07144762A
公开(公告)日:2017-09-08
申请号:CN201710260346.9
申请日:2017-04-20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贵港供电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R31/086 , G01R19/009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的配电网接地故障定位方法,具体步骤包括(1)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采集故障时刻的母线零序电压和各条线路首端零序电流;(2)故障指示器采集故障时刻的故障电流峰值信号和零序电流信号;(3)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选出故障线路;(4)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收集故障线路上的故障指示器采集的特征信号;(5)单相接地故障定位判断;本发明能够准确定位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采用暂态信号特征频带选线理论,选线准确率达98%以上,可准确捕捉暂态信号,可实现故障分析和溯源,同时支持负荷在线测量、统计和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06908697B
公开(公告)日:2019-08-13
申请号:CN201710260325.7
申请日:2017-04-20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贵港供电局
IPC: G01R31/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配电网故障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综合工频和暂态无功功率方向的配电网故障选线方法。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本发明首先选取暂态零序电流幅值比较大的出线作为故障备选出线,然后计算故障备选出线的暂态无功功率和工频无功功率,利用工频无功功率的符号函数对其暂态无功功率进行修正,再利用修正后的暂态无功功率的找出故障出线;本发明解决了小电流接地方式配电系统中TV、TA极性不确定的单相接地故障选线问题。实际应用中配电网的TV、TA极性未知,解决了TV、TA极性不确定的小电流接地系统中单相接地故障选线问题,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8808665A
公开(公告)日:2018-11-13
申请号:CN201810615010.4
申请日:2018-06-14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贵港供电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逆变型分布式电源稳定性判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逆变型分布式电源并网暂态稳定性的判断方法,具体步骤包括建立逆变型分布式电源的下垂控制模型、并网模型,输入暂态事件信息并在暂态事件后更新暂态事件信息,根据判据判断逆变型分布式电源并网系统的稳定性。本发明通过建立逆变型分布式电源的下垂控制模型和并网模型,能够实现对逆变型分布式电源暂态事件后稳定与否进行快速判别,同时能够有效分析影响并网逆变型分布式电源的稳定性因素,为系统在线判断逆变型分布式电源暂态稳定性提供基础,为实现系统暂态稳定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06908697A
公开(公告)日:2017-06-30
申请号:CN201710260325.7
申请日:2017-04-20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贵港供电局
IPC: G01R31/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R31/086 , G01R31/08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配电网故障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综合工频和暂态无功功率方向的配电网故障选线方法。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本发明首先选取暂态零序电流幅值比较大的出线作为故障备选出线,然后计算故障备选出线的暂态无功功率和工频无功功率,利用工频无功功率的符号函数对其暂态无功功率进行修正,再利用修正后的暂态无功功率的找出故障出线;本发明解决了小电流接地方式配电系统中TV、TA极性不确定的单相接地故障选线问题。实际应用中配电网的TV、TA极性未知,解决了TV、TA极性不确定的小电流接地系统中单相接地故障选线问题,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206804790U
公开(公告)日:2017-12-26
申请号:CN201720417540.9
申请日:2017-04-20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贵港供电局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系统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配电网线路故障监测系统。该系统包括故障指示器、通信终端、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故障指示器沿单相线路设置;通信终端设置在杆塔上;单相线路与杆塔连接;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安装于变电站内;通信终端和故障指示器分别采用无线通信的方式连接;通信终端与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采用GPRS无线通信的方式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准确定位短路故障和单相接地故障,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采用暂态信号特征频带选线理论,选线准确率达98%以上,可准确捕捉暂态信号,可实现故障分析和溯源,同时支持负荷在线测量、统计和分析。(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119916126A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411845971.6
申请日:2024-12-16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1R31/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零序电压投影量测距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包括:采集每条馈线的零序电压数据,对故障馈线的故障区段进行定位,并以故障区段为界将该条馈线上的各检测点划分为上游检测点和下游检测点;检测故障上游检测点是否存在分支线,若存在分支线则将该分支线接入点作为故障区段上游的补充检测点;基于补充检测点,根据各检测点的零序电气量分别计算各检测点的零序电压投影量;根据零序电压投影量确定故障点上、下游距母线距离的分布函数,并联立故障点上、下游距母线距离分布函数进行求解,得到故障点到母线的距离。本发明针对混合线路提出了等效长度的计算方法,在参数准确的情况下混合线路测距有较高的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891348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411836380.2
申请日:2024-12-13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并网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光伏发电三相并网逆变器的非线性PID控制方法及系统,其包括根据PID控制理论通过比例、积分和微分环节减小误差信号e(t);结合非线性控制策略,在PID控制中加入动态调整的非线性增益k(e);引入波波夫稳定性判据,确保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能。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采用了基于波波夫稳定性判据的非线性增益与传统PID控制器设计相结合的方法,来保证三相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电能质量。并且以两级式三相并网逆变器光伏发电系统为例,通过分析传统PID控制器和非线性PID控制器后,在波波夫稳定性判据的基础上对非线性PID控制器进行了改进,以提高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能,同时给出了改进非线性PID控制器中非线性增益参数的设计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9786113A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411602666.4
申请日:2024-11-11
Applicant: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Si微通道阵列的三维结构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具体包括,采用光刻与电化学刻蚀相结合的方法制备Si微通道阵列:通过光刻制备刻蚀诱导坑,并在其基础上进行电化学刻蚀,对微通道进行湿法整形及抛光;采用食人鱼溶液对Si微通道阵列孔道内进行羟基化处理;采用ALD法在羟基化Si微通道阵列孔道中沉积放射源;通过本发明制备的三维载/换能一体化结构核电池不仅可以将放射源与Si形成pn结,排除放射源自吸收效应影响,三维结构还增大了放射源与换能器件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放射源能量利用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