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型模糊识别评估方法、系统及终端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5293293A

    公开(公告)日:2022-11-04

    申请号:CN202211068117.4

    申请日:2022-09-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雨型模糊识别评估方法、系统及终端设备,利用历史降雨和历史调度策略构建调度策略库,再通过采集实际降雨数据,采用标准化欧氏距离公式,对实际降雨和设计降雨进行相似度分析,可得出与实际降雨相似的设计降雨,从而调用该相似的设计降雨对应的调度策略,从而有效实现对正在进行的降雨过程进行模糊识别,进行人工确认后,执行对闸、泵等排水设施的运行控制,同时,将实际降雨和设计降雨输入水力模型,按设计降雨对应的调度策略模拟运行,计算相似度和峰值水位差,若准确度高,则将该组雨型匹配关系存入调度策略库,从而提高雨型模糊识别的准确性,应用于排水系统的动态调度控制中,可以为城市排水防涝提供有力支撑。

    排水系统的仿真与调度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3722913A

    公开(公告)日:2021-11-30

    申请号:CN202111013831.9

    申请日:2021-08-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排水系统的仿真与调度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该方法通过建立所述排水系统的水力模型并从水力模型中导出第一调度策略,然后根据第一调度策略得到第二调度策略,再将第二调度策略输入所述水力模型进行仿真,得到调度结果数据,对调度结果数据进行评价分析,得到调度结果评价,然后根据调度结果数据和调度结果评价动态调整第二调度策略,最后比较调整前的第二调度策略和调整后的第二调度策略在水力模型中的仿真效果,将满足符合预设要求的仿真效果对应的第二调度策略作为目标调度策略。通过使用本发明中的方法,能够通过水力模型对排水系统进行仿真,模拟实际情况,从而得出符合预设要求的调度策略。

    一种推流式耦合污水处理装置及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09179861A

    公开(公告)日:2019-01-11

    申请号:CN201810999406.3

    申请日:2018-08-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推流式耦合污水处理装置及工艺,该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反应装置、进水装置、混合液回流装置、污泥回流装置、加药装置、曝气控制装置和排泥控制装置,反应装置包括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和固液分离区,进水装置与厌氧区连接,加药装置与好氧区连接,混合液回流装置连接好氧区和缺氧区,污泥回流装置连接固液分离区和厌氧区;厌氧区内设置有搅拌装置,缺氧区内设置有搅拌装置和固定式生物膜载体填料,好氧区内设置有曝气装置和固定式后生动物载体填料,固液分离区底部设置有排泥装置。使用该装置实施的污水处理工艺可减少污水产生的污泥产量30%以上;本工艺是一种二级深度处理工艺,无需增加三级处理工艺即可实现深度脱氮。

    下与上向流斜板气浮-沉淀固液分离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923680A

    公开(公告)日:2016-09-07

    申请号:CN201610444645.3

    申请日:2016-06-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下与上向流斜板气浮‑沉淀固液分离装置,用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气浮‑沉淀池,气浮‑沉淀池通过隔墙形成配水区和接触区,接触区的底部设有进水配水穿孔花墙,配水区内设有将配水区分隔为顶部配水区和底部配水区的气浮‑沉淀填料装置,接触区内设有溶气释放器,隔墙上设有气浮进水孔、沉淀进水孔、闸板,气浮‑沉淀池设有相独立的气浮出水总渠和沉淀出水总渠,配水区内于气浮‑沉淀填料装置的上方设有沉淀集水槽,配水区内于气浮‑沉淀填料装置的下方设有若干气浮穿孔集水管。本发明结构设计更加合理,能确保气浮工艺与沉淀工艺的良好运行,出水水质得到保障。

    一种含硅藻水源的给水处理工艺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683822A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510194360.8

    申请日:2025-02-2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含硅藻水源的给水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对原水进行预氧化处理,生成絮体的小碎片;S2、向预氧化处理后的原水中添加絮凝剂,进行定向絮凝;S3、定向絮凝后的原水在浮沉池中进行固液分离处理;S4、经过浮沉池处理后的原水通过滤池的过滤后,并添加消毒剂,处理后的原水通入到清水池中。本发明通过移动架的移动进而在方圆杆的带动下使得多个斜板同步转动,运行气浮时,转动前段部分斜板为竖直状态,由斜板阻隔的狭小空间,增强气泡与絮体的结合,狭小空间内部的絮体结合气泡上移,保证絮体的气浮效果;运行沉淀时,可以根据原水水质将斜板调整至适合的角度以增强沉淀效果,解决斜板堵塞。

    一种移动罩滤池组合式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815727A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410238623.6

    申请日:2024-03-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过滤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罩滤池组合式水处理装置及方法。该移动罩滤池组合式水处理装置包括:移动罩,移动罩包括多个伞面;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的一端沿第一连接杆的轴向方向滑动连接于第一连接杆,另一端与伞面的内侧面铰接;滑动杆,每个伞面的内侧面上均设置有滑动杆;第一超声发生机构,每根滑动杆上均设置有多个第一超声发生机构,多个第一超声发生机构沿滑动杆的轴向方向依次分布;第二超声发生机构,第二超声发生机构位于伞面的内侧,且用于与第一连接杆连接。本发明有利于简化反冲洗设备的结构,降低使用成本。

    一种同时去除工业废水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和镍离子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731686B

    公开(公告)日:2019-03-29

    申请号:CN201610106338.4

    申请日:2016-02-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时去除工业废水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和镍离子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工业废水中加入亚铁盐溶液和H2O2溶液,搅拌混合均匀;2)加入絮凝剂,搅拌混合均匀,随后静置;3)加入助凝剂,搅拌混合均匀,随后静置。本发明的方法处理效果好,工业废水经处理过后,DMP的去除率达100%,Ni2+的去除率在98.5%以上,水中Ni2+浓度低于0.10mg/L,低于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Ni2+≤1mg/L);本发明的方法将工业废水中的DMP和Ni2+这两种性质不同的污染物集中在同一个工艺节点中去除,处理工艺流程简单,能耗和药耗小,处理的成本低。

    一种给水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164038A

    公开(公告)日:2018-06-15

    申请号:CN201711496856.2

    申请日:2017-12-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给水处理装置,其中预处理模块与砂滤池连接,砂滤池与深度处理模块连接,深度处理模块与清水池连接;预处理模块、砂滤池和深度处理模块与污泥处理模块连接,污泥处理模块通过管道或渠道与预处理模块的入口连接;所述预处理模块、砂滤池、深度处理模块与污泥处理模块毗邻设置,并且所述预处理模块、砂滤池和深度处理模块位于所述污泥处理模块上部,所述预处理模块、砂滤池和深度处理模块与污泥处理模块通过渠道连接。本发明还公开一种给水处理方法。本发明能确保出水水质达到质的飞跃,生产废水得到有效处理,环境负担得以减轻,占地面积节省,经济效益明显。

    一种集成式给水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083507A

    公开(公告)日:2018-05-29

    申请号:CN201711496832.7

    申请日:2017-12-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集成式给水处理装置,其中预处理模块与砂滤池连接,砂滤池与深度处理模块连接,深度处理模块与清水池连接;在预处理模块与砂滤池之间设置沉淀池,预处理模块、沉淀池、砂滤池和深度处理模块与污泥处理模块连接,所述污泥处理模块通过管道与所述预处理模块的入口连接;所述预处理模块、砂滤池、深度处理模块与污泥处理模块毗邻设置,并且所述预处理模块、砂滤池和深度处理模块位于所述污泥处理模块上部,所述预处理模块、砂滤池和深度处理模块与污泥处理模块通过渠道连接。本发明还公开一种给水处理方法。本发明能确保出水水质达到质的飞跃,生产废水得到有效处理,环境负担得以减轻,占地面积节省,经济效益明显。

    藻类计数系统及方法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8858116B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1159759.4

    申请日:2024-08-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质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藻类计数系统及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待测水样以及水样元数据;将待测水样转移至一体化全封闭外壳的智能染色容器中,通过精密计量泵进行进样体积控制处理,得到样品原始体积数据;根据水样元数据以及样品原始体积数据通过染料配置模块进行染色动力学稳定分析,得到最佳染色稳定化时间参数。本发明通过全自动化、智能化的藻类计数过程,大大减少了人为操作引入的误差,提高了计数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通过高分辨率图像采集、藻细胞图像分类和智能识别模型训练等技术,扩大了计数样本量,获得了更全面、更准确的藻类计数结果,提高了藻类计数的准确性、高效性和智能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