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359466A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410486588.X
申请日:2024-04-22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增值尿素的制备工艺及其应用,属于肥料技术领域,将生物基醇溶液、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和温敏型大分子单体制备成包膜液,再将包膜液喷洒至肥料芯材表面进行包膜,干燥,完成增值尿素的制备工艺;温敏型大分子单体的相转变温度对应植物生长缓慢的环境温度,应用于包膜液中,通过对亲水基团的调控,在低于38℃的环境温度下,包膜表现出亲水性,增值尿素能够缓慢、长效的释放氮素,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在环境温度达到38℃时,包膜表面的温敏基团蜷缩,封闭包膜上的空隙,使包膜聚合物表现为疏水性,有助于减少氮素的流失。
-
公开(公告)号:CN110127973A
公开(公告)日:2019-08-16
申请号:CN201910522009.1
申请日:2019-06-17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C02F11/04 , C02F103/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进行周期发酵的粪便发酵装置,包括对称设置的支撑底板,所述支撑底板上端分别固定有支撑架,所述两个支撑架之间设有转轴,所述转轴两端分别与支撑架通过轴承连接,所述其中一个支撑底板上端固定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有主动轮,所述主动轮通过传动链与从动轮连接,所述从动轮固定在转轴上,所述转轴外壁上对称设有两组连接架,所述连接架之间设有支撑横杆,所述支撑横杆上分别固定有发酵槽。该可进行周期发酵的粪便发酵装置能够将每天的粪污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因长时间堆积而造成环境的污染。
-
公开(公告)号:CN118406503B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0496073.8
申请日:2024-04-24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C09K17/40 , C05G3/40 , C05G3/80 , C09K10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活化土壤中难溶性磷的制剂及其施用方法,制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50‑60份活性生物炭、20‑30份改性淀粉、3‑4份海藻酸钠、3‑5份氯化钙;制剂由如下方法制得:将改性淀粉、海藻酸钠和去离子水加入反应釜中,加入去离子水,然后加入活性生物炭混合后将混合液滴入氯化钙溶液中,过滤沉淀,洗涤冻干,得到制剂;本发明的制剂通过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高土壤团聚体对难溶性磷的吸附,使难溶性磷上的金属离子被制剂吸附,通过对金属离子的竞争结合活化难溶性磷,与解磷菌协同作用,对土壤团聚体中的难溶性磷活化。
-
公开(公告)号:CN118359466B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410486588.X
申请日:2024-04-22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增值尿素的制备工艺及其应用,属于肥料技术领域,将生物基醇溶液、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和温敏型大分子单体制备成包膜液,再将包膜液喷洒至肥料芯材表面进行包膜,干燥,完成增值尿素的制备工艺;温敏型大分子单体的相转变温度对应植物生长缓慢的环境温度,应用于包膜液中,通过对亲水基团的调控,在低于38℃的环境温度下,包膜表现出亲水性,增值尿素能够缓慢、长效的释放氮素,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在环境温度达到38℃时,包膜表面的温敏基团蜷缩,封闭包膜上的空隙,使包膜聚合物表现为疏水性,有助于减少氮素的流失。
-
公开(公告)号:CN119415934B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510028071.0
申请日:2025-01-08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G06F18/213 , G06N3/006 , G06N3/0475 , G06N3/094 , G06F18/10 , G06F18/22 , G01N21/359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近红外光谱建模分析领域,提供了一种近红外光谱建模的特征模式生成与协同优化方法,包括:获取样本近红外光谱数据并进行预处理操作,利用转换方法将一维近红外光谱数据转换为二维结构数据;在已有的二维结构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生成技术生成更多的二维结构数据;针对不同的特征模式,利用不同的神经网络进行深度特征的提取,并利用交叉自适应注意力机制与特征协同构建方法构建最佳最小特征模式集;根据最佳最小特征模式集搭建模型,使用协同优化损失函数对模型进行优化,最终实现对近红外光谱数据的高效建模和准确分析。本发明显著提高了近红外光谱建模在物质成分含量分析中的精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4774591A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2210594468.2
申请日:2022-05-27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 安徽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基于CRISPR/Cas12a系统的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组织样品的处理:将称取约1g的各组织样品,加入1mL PBS后放入研磨钵中研磨成匀浆,转移至无菌离心管中,在离心机中以8500rpm/min离心3min;S2、病毒核酸提取:使用某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的病毒基因组DNA/RNA提取试剂盒(离心柱型)提取病毒RNA;本发明将CRISPR/Cas12a系统与ERA技术相结合,建立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快速分子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可视化、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不依赖贵重仪器设备等优点,整个检测过程只需1h左右,为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快速诊断提供新的手段,对免疫抑制性病毒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9415934A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510028071.0
申请日:2025-01-08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G06F18/213 , G06N3/006 , G06N3/0475 , G06N3/094 , G06F18/10 , G06F18/22 , G01N21/359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近红外光谱建模分析领域,提供了一种近红外光谱建模的特征模式生成与协同优化方法,包括:获取样本近红外光谱数据并进行预处理操作,利用转换方法将一维近红外光谱数据转换为二维结构数据;在已有的二维结构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生成技术生成更多的二维结构数据;针对不同的特征模式,利用不同的神经网络进行深度特征的提取,并利用交叉自适应注意力机制与特征协同构建方法构建最佳最小特征模式集;根据最佳最小特征模式集搭建模型,使用协同优化损失函数对模型进行优化,最终实现对近红外光谱数据的高效建模和准确分析。本发明显著提高了近红外光谱建模在物质成分含量分析中的精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406503A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410496073.8
申请日:2024-04-24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C09K17/40 , C05G3/40 , C05G3/80 , C09K10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活化土壤中难溶性磷的制剂及其施用方法,制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50‑60份活性生物炭、20‑30份改性淀粉、3‑4份海藻酸钠、3‑5份氯化钙;制剂由如下方法制得:将改性淀粉、海藻酸钠和去离子水加入反应釜中,加入去离子水,然后加入活性生物炭混合后将混合液滴入氯化钙溶液中,过滤沉淀,洗涤冻干,得到制剂;本发明的制剂通过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高土壤团聚体对难溶性磷的吸附,使难溶性磷上的金属离子被制剂吸附,通过对金属离子的竞争结合活化难溶性磷,与解磷菌协同作用,对土壤团聚体中的难溶性磷活化。
-
公开(公告)号:CN117949421A
公开(公告)日:2024-04-30
申请号:CN202410062441.8
申请日:2024-01-16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茜素/Al3+基比率荧光探针在环丙沙星检测中的应用,所述茜素/Al3+基比率荧光探针由茜素溶液和AlCl3溶液、HEPES缓冲液混合而成,在环丙沙星存在的条件下,经355nm‑365nm波长的激发光激发,在647‑653nm处存在红色荧光,在433‑439nm处存在蓝色荧光;以红色荧光为参比信号,蓝色荧光为响应信号,两种荧光的比率与环丙沙星浓度存在线性关系,可以用于环丙沙星的定量检测;而且,所述茜素/Al3+比率荧光探针随着环丙沙星浓度的增加,探针溶液的颜色由红色经紫色向蓝色转变,可以实现环丙沙星的半定量可视化检测。该茜素/Al3+基比率荧光探针具有优异的选择性和抗干扰能力,可以实现鸡蛋中环丙沙星残留的可视化检测和定量分析,灵敏度好,准确性高。
-
公开(公告)号:CN111620739A
公开(公告)日:2020-09-04
申请号:CN202010458618.8
申请日:2020-05-25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与还田麦秸协同增效的水稻专用肥、制备方法及使用方法,原料包括含N的第一原料、含P2O5的第二原料、含K2O的第三原料、含Mn的第四原料、含Zn的第五原料、含B的第六原料、氨基酸、海藻酸、复硝酚钠、海泡石;本发明与常规水稻肥料相比,增加肥料中氮比例,保证水稻与土壤微生物氮素需求,有效避免小麦秸秆腐解前期微生物与水稻争氮的情况,保证水稻的生长的同时促进微生物降解小麦秸秆;根据小麦秸秆中磷、钾养分的含量与释放规律,较常规肥料,本发明减少了肥料中磷、钾比例,避免磷、钾养分浪费,同时降低面源污染风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