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876184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291554.X
申请日:2025-03-12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C12N15/29 , C07K14/415 , C12N15/82 , A01H5/00 , A01H6/00 , C12Q1/689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CsCAT1调控茶氨酸在茶树新梢茎叶间分配中的应用,通过降低CsCAT1在嫩茎中的表达量降低茶树中茶氨酸的茎/叶比,所述CsCAT1的碱基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通过降低茶树中茶氨酸的茎/叶比,从而提高了茶树嫩叶中茶氨酸的含量,进一步提高了茶叶的品质。
-
公开(公告)号:CN117546778B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311739619.X
申请日:2023-12-15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IPC: A01H4/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茶树叶片不定芽诱导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愈伤组织诱导:选取茶树无菌叶片,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0.1‑0.5mg/L 6‑BA与1‑5mg/L NAA,光照培养。不定芽诱导:将获得的愈伤组织接种至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上,所述不定芽诱导培养为MS基本培养基,添加2‑3mg/L 6‑BA和0.1‑0.6mg/L NAA,光照培养。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茶树叶片不定芽诱导到形成完整植株的方法,以茶树无菌叶片为起始外植体,培养条件配合适宜的激素配方,诱导茶树叶片产生愈伤组织,并进一步诱导不定芽,且一个外植体诱导出不定芽的平均数量>20个。
-
公开(公告)号:CN114774439A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2210474208.1
申请日:2022-04-29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C12N15/55 , C12N9/80 , C12N15/82 , C12N15/70 , C12N1/21 , A01H5/00 , A01H5/06 , A01H6/00 , C12R1/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茶树CsFAAH6基因及其应用,茶树CsFAAH6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中SEQ ID NO.1所示。茶树CsFAAH6基因编码的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如序列表中SEQ IDNO.2所示。CsFAAH6在茶树成熟叶片高表达;不同品种茶树在不同月份新稍(一芽二叶)中茶氨酸含量与CsFAAH6表达量之间显著负相关;瞬时沉默CsFAAH6表达能够显著提高茶氨酸的含量,表明CsFAAH6具有降解茶氨酸的生理功能及其分子机制。本发明将丰富人们对茶树茶氨酸的代谢机制的认识,为通过分子辅助育种手段培育出高茶氨酸茶树新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靶标基因。
-
公开(公告)号:CN109913386B
公开(公告)日:2020-08-28
申请号:CN201910208436.2
申请日:2019-03-19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高产茶氨酸的茶树内生菌及其应用,该茶树内生菌分类命名为罗丹诺杆菌科藤黄杆菌属(Rhodanobacteraceae Luteibacter sp.)CsE7,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8816,保藏地址为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本发明产L‑茶氨酸的菌株,为首次从茶树中分离的产茶氨酸内生菌罗丹诺杆菌科藤黄杆菌属CsE7。该菌株CsE7在添加了谷氨酰胺和乙胺的LB培养基上能够合成L‑茶氨酸,且合成的茶氨酸能够快速分泌到胞外,分泌效率达90%以上,本发明利用该CsE7菌株以谷氨酰胺和乙胺为底物制备L‑茶氨酸,操作方法简单,茶氨酸生产效率高,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5612691B
公开(公告)日:2024-04-23
申请号:CN202110800305.0
申请日:2021-07-15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非茶植物中合成L‑茶氨酸的方法;首先克隆了茶树茶氨酸合成途径中的两个关键基因,分别是CsAlaDC和CsTSI基因,将CsAlaDC和CsTSI的核苷酸序列分别构建到pCAMBIA1305和pK7WGF2植物表达载体上,随后通过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转化将这两个重组质粒在烟草叶片中共同表达,这种在非茶植物中合成L‑茶氨酸的方法,实现了安全、绿色、高效且低成本的生物合成L‑茶氨酸,并且是能在非茶植物烟草中合成茶氨酸。
-
公开(公告)号:CN116897833A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11052676.0
申请日:2023-08-21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IPC: A01H4/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植物无性繁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树体细胞胚胎直接发生方法,以茶树未成熟子叶作为外植体,接种于体胚诱导培养基上获得球形体胚,再经体胚成熟和体胚萌发步骤获得体胚苗。体细胞胚胎起始受茶品种、外植体年龄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影响:本发明的优点是,建立了一个高效的直接体细胞胚胎系统,包括体细胞胚胎的起始、成熟和萌发。此方法的建立可以克服茶树繁殖系数低和育种周期长等问题,为茶树优质品种的选育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4853859B
公开(公告)日:2023-04-21
申请号:CN202210475300.X
申请日:2022-04-29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茶树水通道蛋白基因CsAQP95及其应用,茶树水通道蛋白基因CsAQP95的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中SEQ ID NO.1所示;茶树水通道蛋白基因CsAQP95编码的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如序列表中SEQ ID NO.2所示。茶树水通道蛋白基因CsAQP95的表达促进植物的生长及其生物量的积累,CsAQP95在茶树的顶芽,嫩叶和根部高表达,将该基因构建的pTCK303‑CsAQP95质粒转入野生型WT和尿素吸收缺陷型拟南芥突变体atdur3中,显著增加了拟南芥的生物量和产量。该基因的克隆和应用有助于推动以增加茶叶产量为目标的遗传改良进程,促进茶产业的绿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本发明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5612691A
公开(公告)日:2023-01-17
申请号:CN202110800305.0
申请日:2021-07-15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非茶植物中合成L‑茶氨酸的方法;首先克隆了茶树茶氨酸合成途径中的两个关键基因,分别是CsAlaDC和CsTSI基因,将CsAlaDC和CsTSI的核苷酸序列分别构建到pCAMBIA1305和pK7WGF2植物表达载体上,随后通过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转化将这两个重组质粒在烟草叶片中共同表达,这种在非茶植物中合成L‑茶氨酸的方法,实现了安全、绿色、高效且低成本的生物合成L‑茶氨酸,并且是能在非茶植物烟草中合成茶氨酸。
-
公开(公告)号:CN114853859A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2210475300.X
申请日:2022-04-29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茶树水通道蛋白基因CsAQP95及其应用,茶树水通道蛋白基因CsAQP95的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中SEQ ID NO.1所示;茶树水通道蛋白基因CsAQP95编码的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如序列表中SEQ ID NO.2所示。茶树水通道蛋白基因CsAQP95的表达促进植物的生长及其生物量的积累,CsAQP95在茶树的顶芽,嫩叶和根部高表达,将该基因构建的pTCK303‑CsAQP95质粒转入野生型WT和尿素吸收缺陷型拟南芥突变体atdur3中,显著增加了拟南芥的生物量和产量。该基因的克隆和应用有助于推动以增加茶叶产量为目标的遗传改良进程,促进茶产业的绿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本发明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2391392A
公开(公告)日:2021-02-23
申请号:CN201910751730.8
申请日:2019-08-15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C12N15/29 , C07K14/415 , A01H5/00 , A01H6/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茶树氨基酸转运蛋白基因CsAAPs及其应用,涉及生物技术领域,所述基因具体为CsAAP1、CsAAP2、CsAAP3、CsAAP4、CsAAP5、CsAAP6中的任意一种;本发明公开的茶树氨基酸转运蛋白,为进行构建转基因茶树,以提高其茶叶茶氨酸含量,提供了有效途径;为工业生产茶氨酸,提供了理论基础;为筛选高茶氨酸茶树品种,提供了有效地筛选条件。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