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069608A
公开(公告)日:2022-02-18
申请号:CN202111214730.8
申请日:2021-10-19
Applicant: 威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电力物联网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电压的分布式台区识别方法,包括:形成基于代理节点的树形拓扑网络;集中器将自身设定为0级可信节点;集中器和子节点在指定的时间段里采集并记录各自电压曲线数据;S40、集中器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二元压缩处理并发送给子节点;子节点收到数据后与自身数据进行对比计算并判断两份数据的相关性从而得到最终的台区识别结果;子节点将台区识别结果上报给集中器,若是相同台区,则将自身设置为1级可信节点;如果有节点既是1级可信节点,又是代理节点,则向自己的子节点发起台区识别流程,帮助自己的子节点进行台区识别;重复上述步骤。本发明提供的台区识别方法简单高效、准确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14069608B
公开(公告)日:2023-05-30
申请号:CN202111214730.8
申请日:2021-10-19
Applicant: 威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H04L12/44
-
公开(公告)号:CN118713127B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411179212.0
申请日:2024-08-27
Applicant: 威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电力系统优化与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帕累托前沿感知优化的台区柔性调控方法,首先通过在源荷换相结果未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逐级缩减不平衡度计算层级,重新计算节点不平衡度,实现了电网三相不平衡的逐级递减调控方案。这种逐级调控的方式可以将平衡区域尽量延伸至台区末端,从而降低台区整体不平衡度,因此能够有效且全面解决电网三相不平衡度的问题。其次,通过基于低压台区拓扑结构和台区中各节点所属相位构建多目标源荷换相优化控制模型,利用帕累托前沿感知优化算法对其进行求解,得到了在多个目标之间达到平衡的源荷换相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台区柔性调控策略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841941A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410776418.5
申请日:2024-06-17
Applicant: 威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2J3/00 , G06F18/10 , G06F18/213 , G06F18/24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电网分析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低压台区拓扑识别方法、介质及终端,包括:数据预处理;计算电量差和电压相关性:识别节点间的关系,计算电量差矩阵和电压相关性矩阵;初始化邻接矩阵:根据电量差和电压相关性更新节点间的连接状态;节点分类:将节点分为T类节点、B类节点和R类节点;T类节点线损匹配:通过电量差异比和电压差异比确定节点间的父子关系;R类节点迭代:对R类节点执行降维迭代算法的分类,直到满足结束条件;R类节点线损匹配:对R类节点集合进行动态线损调整,直至集合为空或达到线损阈值;输出最终拓扑结构。本发明流程简单、操作便捷,提高了低压电网拓扑识别的动态性和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500456B
公开(公告)日:2023-10-10
申请号:CN202310744741.X
申请日:2023-06-25
Applicant: 威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R31/367 , G06F18/243 , G06N20/20 , G06F18/2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三元锂电池容量检测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电池数据,并基于所述电池数据构建数据集;将所述数据集进行数据降维以及标准化处理;构建电池容量检测模型,通过所述数据集对电池容量检测模型进行训练,并对训练后的模型进行评估;将新采集的电池数据输入到完成评估后的电池容量检测模型中,即可实现对电池容量的实时在线检测。本发明解决了如何准确且快速的对电池容量进行精准无损检测并输出结果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760889B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11252223.7
申请日:2024-09-09
Applicant: 威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18/213 , G01R31/00 , H04B1/12 , H04B3/54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低压配电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分段特征电流信号的拓扑识别方法、介质及终端,结合本地网的宽带载波通信技术,实现了信号发送端和信号接收端的时间同步和信令内容传递,同时在时域上实施基于过零点的三相线路的特征电流交错发送机制,大幅度减低了线路背景电流的强度,并增加了特征电流信号的占空比,有利于降低发送端设备的热产生速度,降低了其对电表运行的影响,充分利用了电力线载波通信网络的信息传递和时间同步功能,实现了拓扑识别流程的优化;可以有效降低线路背景电流噪声的功率,从而增加接收信号的信噪比,提升同步信号的检测性能;所需检测的电流范围有效减少,可以降低对硬件的要求,从而降低设备的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7313039A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311129777.3
申请日:2023-09-04
Applicant: 威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18/27 , G06F18/15 , G06F18/213 , G06F18/25 , G06F18/214 , G06F18/24 , G06F18/21 , G06N3/0464 , G06N3/048 , G06N3/084 , G06Q10/04 , G06Q50/06 , H02J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视图的短期负荷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数据获取,采集历史电力负荷数据、天气数据、时间及日期数据;数据处理,对所述历史电力负荷数据进行异常值识别、缺失值处理、数据归一化和数据平稳性检验,并进行数据增维及特征融合,形成特征集;模型训练,构建XGBoost目标函数,并进行XGBoost目标函数的性能优化,得到最优目标函数;负荷预测,根据所述最优目标函数对特征集进行短期负荷预测,并输出预测结果。本发明解决了如何准确且快速的对短期负荷进行精准预测并输出结果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040114A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310934191.8
申请日:2023-07-27
Applicant: 威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2J13/00 , H02J3/00 , G06F30/20 , G06F17/11 , G06F18/2135 , G06F18/27 , G06F17/16 , G06N20/00 , G06F113/04 , G06F111/04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低压配电网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台区拓扑识别方法、介质及终端,包括:S10、对采集到的节点电压DU(i)、电流数据DI(i)、电能数据W(i)进行筛选补值;S20、分别调和分支至表箱之间的电能值(#imgabs0#Wbox(i))、表箱至用户之间的电能值(#imgabs1#Wuser(i));S30、通过用户节点的电压电流数据和变压器的相位电压,结合拟合优度检验判断用户所属相别;S40、通过最小化系统误差的方法消除分支至表箱之间的系统误差,得到分支至表箱的关联矩阵;S50、通过最小化系统误差的方法消除表箱至用户之间的系统误差,得到表箱至用户的关联矩阵;S60、将步骤S40和步骤S50得到的关联矩阵拼接得到最终邻接矩阵,并画出拓扑图。本发明过程简单、操作便捷,能够准确识别出本台区用户对应相别和拓扑结构。
-
公开(公告)号:CN116647038A
公开(公告)日:2023-08-25
申请号:CN202310514822.0
申请日:2023-05-09
Applicant: 威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配电台区拓扑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各分配箱及表箱的输入端分别接入注入模块;系统上电,集中器向注入模块发送信标信号;注入模块根据所述信标信号往各相位供电线依次注入微直流电信号;集中器控制节点采集并上报拓扑识别周期内的工频周期数据;根据所述工频周期数据进行所述注入模块所在分支线路的拓扑关系识别,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完成所有注入模块所在分支线路的拓扑关系识别,从而形成整个配电台区的拓扑图。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配电台区拓扑识别系统。本发明解决了如何准确且快速的对配电台区拓扑结构进行识别并输出结果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502810A
公开(公告)日:2023-07-28
申请号:CN202310769238.X
申请日:2023-06-28
Applicant: 威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 , G06N3/0464 , G06V10/25 , G06V10/44 , G06V10/774 , G06V10/82 , G06V20/40 , G06V20/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标准化生产监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采集图像数据,构建图像数据集;构建YOLOv5网络模型;将所述YOLOv5网络模型通过图像数据集进行迭代训练以及量化、转换处理,得到最优模型,并通过所述最优模型实时输出标准化生产的监测结果;构建监测服务平台,对标准化生产的监测结果进行实时监测和处理。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生产监管方式不够便捷以及监管响应不及时的技术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