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旋式压缩机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214230A

    公开(公告)日:2019-09-06

    申请号:CN201880008660.0

    申请日:2018-06-07

    Abstract: 涡旋式压缩机(10)具备具有固定涡旋件涡盘(52)的固定涡旋件(50)和具有可动涡旋件涡盘(62)的可动涡旋件(60)。固定涡旋件涡盘(52)的厚度即第2厚度(T2)大于可动涡旋件涡盘(62)的厚度即第1厚度(T1)。第1侧面间隙(G1)由可动涡旋件涡盘内线(63)和固定涡旋件涡盘外线(54)形成。第2侧面间隙(G2)由可动涡旋件涡盘外线(64)和固定涡旋件涡盘内线(53)形成。第2侧面间隙(G2)大于第1侧面间隙(G1)。

    涡旋压缩机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002674B

    公开(公告)日:2018-03-13

    申请号:CN201580067122.5

    申请日:2015-12-03

    Abstract: 提供对A室和B室均能够有效地抑制过压缩损失的涡旋压缩机。涡旋压缩机具备:固定涡旋件(40),其具有固定侧端板(41)和固定侧涡盘(42);和可动涡旋件(50),其具有可动侧端板(51)和可动侧涡盘(52)。两涡盘形成:第一压缩室(80),其由可动侧涡盘外周面(52a)和固定侧涡盘内周面(42b)围成;和第二压缩室(90),其由可动侧涡盘内周面(52b)和固定侧涡盘外周面(42a)围成。在固定侧端板形成有:排出口(41c);和溢流孔(47),其与第一压缩室和第二压缩室分别在规定期间连通,第一压缩室和第二压缩室共用该溢流孔。在可动侧端板的前表面(51a)形成有凹陷部(56),该凹陷部使第二压缩室与排出口连通。压缩后段的第二压缩室与排出口在经由涡盘之间的侧面间隙而连通前,经由固定侧涡盘的末端(42c)与凹陷部之间的间隙而连通。

    涡旋式压缩机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563831A

    公开(公告)日:2019-04-02

    申请号:CN201780046677.0

    申请日:2017-07-24

    Abstract: 涡旋式压缩机(10)具有固定涡旋件(51)、可动涡旋件(52)、曲轴(30)、压缩室(53)。固定涡旋件(51)具有从压缩室(53)排出流体的排出口(55)。可动涡旋件(52)通过至少局部覆盖排出口(55),能够使总面积中的有助于与所述压缩室之间的连通的部分的面积即连通面积(S)变化。第1~第3旋转角位置(θ1~θ3)按照该顺序增大。在第1旋转角位置(θ1),压缩室(53)和排出口(55)开始连通。在曲轴(30)从第1旋转角位置(θ1)旋转到第2旋转角位置(θ2)的期间内,连通面积(S)以第1增加率(G1)增加。在曲轴(30)从第2旋转角位置(θ2)旋转到第3旋转角位置(θ3)的期间内,连通面积(S)以第2增加率(G2)增加。第2增加率(G2)比第1增加率(G1)大。

    涡旋式压缩机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477482A

    公开(公告)日:2019-03-15

    申请号:CN201780046693.X

    申请日:2017-07-24

    Abstract: 涡旋式压缩机(10)具有固定涡旋件(51)、可动涡旋件(52)和曲轴(30)。可动涡旋件(52)能够相对于固定涡旋件(51)进行公转。曲轴(30)使可动涡旋件(52)进行公转并且能够旋转。在固定涡旋件(51)或可动涡旋件(52)中的一方形成有排出口(55),在另一方形成有切口部(56)。形成于另一方的切口部(56)通过可动涡旋件(52)的公转,至少局部穿过形成于一方的排出口(55)的轮廓。

    涡旋压缩机及冷冻装置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736367B

    公开(公告)日:2018-01-02

    申请号:CN201510983192.7

    申请日:2015-12-24

    Abstract: 涡旋压缩机及冷冻装置。本发明的涡旋压缩机能够抑制在停止时内部产生的压差导致的损伤。涡旋压缩机(101)具备压缩机构(15)、吸入空间形成部(24a)和连通路形成部(24a)。压缩机构(15)具有固定涡旋件(24)和可动涡旋件(26)。可动涡旋件(26)与固定涡旋件(24)啮合而形成制冷剂被压缩的压缩室(40)。吸入空间形成部(24a)形成将制冷剂向压缩室(40)导入的吸入空间(24c)。连通路形成部(24a)形成将压缩室(40)和吸入空间(24c)连接起来的连通路(24h)。连通路(24h)设置有逆流防止机构(25)。逆流防止机构(25)仅允许制冷剂从吸入空间(24c)向压缩室(40)流动。

    压缩机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536938A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申请号:CN201580036726.3

    申请日:2015-07-06

    Abstract: 提供压缩机,在形成于外罩部件的注射通路设置有止回阀,该压缩机能够抑制被注射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压缩机具备:固定涡旋件(30),其形成有与压缩室(Sc)连通的注射通路(31);止回阀(50),其被设置于通路(31);和注射配管(25),其向通路(31)提供制冷剂。止回阀具有:阀主体和阀按压部件(52),在阻止制冷剂从压缩室向配管(25)回流时,该阀按压部件限制阀主体向配管(25)侧的移动。在阀主体形成有中央孔(51a),在阀按压部件形成有与阀主体的周缘部(51b)对置的周围孔(52a)。在从配管(25)向压缩室提供制冷剂时,制冷剂通过孔(52a)和孔(51a)被提供给压缩室,在通过止回阀阻止回流时,孔(51a)被阀按压部件封闭,孔(52a)被阀主体封闭。(51),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被配置在通路(31);

    涡旋式压缩机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330217A

    公开(公告)日:2021-08-31

    申请号:CN202080010442.8

    申请日:2020-01-08

    Abstract: 涡旋式压缩机(1)包括筒状的机壳(10)和设置于机壳(10)的内周面并引导压缩制冷剂的周向引导部(83)。周向引导部(83)在与内周面之间形成周向流路(90),该周向流路(90)沿周向引导压缩制冷剂并使该压缩制冷剂从出口(91)流出。周向引导部(83)的出口区域(84)形成为:使得周向流路(90)随着接近出口(91)而变宽。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涡旋式压缩机的油喷出。

    涡旋式压缩机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477482B

    公开(公告)日:2020-10-02

    申请号:CN201780046693.X

    申请日:2017-07-24

    Abstract: 涡旋式压缩机(10)具有固定涡旋件(51)、可动涡旋件(52)和曲轴(30)。可动涡旋件(52)能够相对于固定涡旋件(51)进行公转。曲轴(30)使可动涡旋件(52)进行公转并且能够旋转。在固定涡旋件(51)或可动涡旋件(52)中的一方形成有排出口(55),在另一方形成有切口部(56)。形成于另一方的切口部(56)通过可动涡旋件(52)的公转,至少局部穿过形成于一方的排出口(55)的轮廓。

    涡旋式压缩机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563831B

    公开(公告)日:2020-05-08

    申请号:CN201780046677.0

    申请日:2017-07-24

    Abstract: 涡旋式压缩机(10)具有固定涡旋件(51)、可动涡旋件(52)、曲轴(30)、压缩室(53)。固定涡旋件(51)具有从压缩室(53)排出流体的排出口(55)。可动涡旋件(52)通过至少局部覆盖排出口(55),能够使总面积中的有助于与所述压缩室之间的连通的部分的面积即连通面积(S)变化。第1~第3旋转角位置(θ1~θ3)按照该顺序增大。在第1旋转角位置(θ1),压缩室(53)和排出口(55)开始连通。在曲轴(30)从第1旋转角位置(θ1)旋转到第2旋转角位置(θ2)的期间内,连通面积(S)以第1增加率(G1)增加。在曲轴(30)从第2旋转角位置(θ2)旋转到第3旋转角位置(θ3)的期间内,连通面积(S)以第2增加率(G2)增加。第2增加率(G2)比第1增加率(G1)大。

    涡旋式压缩机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416042B

    公开(公告)日:2020-02-28

    申请号:CN201780041427.8

    申请日:2017-06-30

    Abstract: 涡旋式压缩机(101)具有固定涡旋件(24)和回转涡旋件(26)。涡旋式压缩机(101)满足如下条件:第1条件,固定涡旋件(24)的第1涡卷(24b)的末端与回转涡旋件(26)的第2端板(26a)之间的第1间隙从第1涡卷(24b)的外周侧朝向内周侧变化,并且,从第1涡卷(24b)的中心到第1涡卷(24b)的中途为止的第1间隙的变化率大于从第1涡卷(24b)的中途到第1涡卷(24b)的外周端为止的第1间隙的变化率;以及第2条件,第2涡卷(26b)的末端与第1端板(24a)之间的第2间隙从第2涡卷(26b)的外周侧朝向内周侧变化,并且,从第2涡卷(26b)的中心到第2涡卷(26b)的中途为止的第2间隙的变化率大于从第2涡卷(26b)的中途到第2涡卷(26b)的外周端为止的第2间隙的变化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