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204084A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2111419136.2
申请日:2021-11-26
申请人: 大连理工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产业技术研究院
IPC分类号: H01M8/1004 , H01M8/1069 , H01M4/88 , D04H1/728
摘要: 本发明属于燃料电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纺构建中空纤维式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法,以中空多孔金属支撑微管作为接收滚轮,依次电纺纤维化的阳极催化层、质子交换聚合物纤维层,经热压形成致密的质子交换纤维膜层后,再继续电纺纤维化的阴极催化层和憎水层,制备电纺中空纤维式质子交换膜电极。然后分别在金属支撑微管和憎水层上配置集流导体和电极引线,封装后制备中空纤维式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本发明采用电纺设计中空纤维燃料电池的拓扑结构,可以有效构建三维立体化的三相反应界面,提高电池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4204084B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111419136.2
申请日:2021-11-26
申请人: 大连理工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产业技术研究院
IPC分类号: H01M8/1004 , H01M8/1069 , H01M4/88 , D04H1/728
摘要: 本发明属于燃料电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纺构建中空纤维式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法,以中空多孔金属支撑微管作为接收滚轮,依次电纺纤维化的阳极催化层、质子交换聚合物纤维层,经热压形成致密的质子交换纤维膜层后,再继续电纺纤维化的阴极催化层和憎水层,制备电纺中空纤维式质子交换膜电极。然后分别在金属支撑微管和憎水层上配置集流导体和电极引线,封装后制备中空纤维式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本发明采用电纺设计中空纤维燃料电池的拓扑结构,可以有效构建三维立体化的三相反应界面,提高电池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2687348B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110023874.9
申请日:2021-01-08
申请人: 大连理工大学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CO2电化学加氢反应器的动力学传质模型建模方法,属于电化学工程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建立CO2电催化生成甲酸、CO以及阴极析氢副反应的电极动力学模型;S2:对电极动力学的模型参数进行优化求解,优化的目标函数为模型计算的甲酸、一氧化碳和氢气的电流密度与实验结果的残差平方和最小值;S3:使用MATLAB中的非线性优化函数对模型参数进行求解;S4:为CO2电化学加氢反应器建立了传质耦合电极动力学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将气体传质模型的控制方程离散化,通过计算阴极每一种产物的过电势分布,实现阴极动力学与传质方程的耦合计算。本发明通用性好,对于同类反应器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8738540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733043.4
申请日:2024-06-07
申请人: 大连理工大学
IPC分类号: H01M10/0565 , H01M10/052 , D04H1/728 , D01D5/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纤维连接金属有机骨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膜及其制备方法和锂金属电池。电解质膜是在纤维连接金属有机骨架基膜中填充聚合物电解质。基膜通过静电纺丝法和原位配位生长法得到,通过原位聚合法将纤维连接金属有机骨架基膜与聚合物电解质融合获得电解质膜,离子电导率>1mS cm–1。在0.1mA h cm–2和0.1mA cm–2的电镀/剥离容量和电流密度下,锂对称电池运行300h以上。LFP/PZPS/Li在0.2C下循环110圈的容量保持率﹥94%,在0.1、0.2、0.5、1、2C下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57、154、142、122、75mAh g–1,当电流密度回到0.1C时,放电比容量为155mAh g–1,具有优异的长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所得固态电解质膜离子电导率高且对锂金属负极稳定性高,提升固态锂金属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307753B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2410734135.4
申请日:2024-06-07
申请人: 大连理工大学
IPC分类号: C08G61/12 , H01M8/103 , H01M8/1039 , H01M8/1081 , C25B13/08 , C25B1/04 , C08J5/22 , C08L65/00
摘要: 本发明属于碱性阴离子交换膜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含高反应活性羰基单体的芳基哌啶型阴离子交换膜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使用高反应活性羰基单体替代部分N‑甲基‑4‑哌啶酮合成具有高分子量和低溶胀率的哌啶型聚合物,通过控制单体的结构和投料比来控制聚合物主链结构,引入能优化聚合物微观相分离结构,提高聚合物分子量的高反应活性羰基单体,聚合物分子量的提高不仅可提高机械性能还降低了溶胀率,同时引入含有羟基9‑芴醇单体利用氢键网络提高聚合物的电导率降低聚合物溶胀率,当高反应活性羰基单体含有氟原子时,可增强氢键网络,提升碱性膜性能,再将聚合物碘甲烷功能化获得季铵化聚合物进行铸膜。
-
公开(公告)号:CN118185008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390287.7
申请日:2024-04-02
申请人: 大连理工大学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轴节型二氧化碳亲和片段的聚酰亚胺膜材料及其合成方法,属于化学及化学工程领域。该种材料选用含多甲基芳环的二胺与芳香族二酐缩聚得到聚酰亚胺主链,再通过苄甲基溴代和亲核取代高密度接枝咪唑功能基团,形成轴节型结构的二氧化碳亲和片段,同时提高膜材料的二氧化碳亲和性、扩散性。基于本发明设计合成的一种聚酰亚胺膜材料,主链由4,4'‑(六氟异丙烯)二酞酸酐和双(4‑胺基‑3,5‑二甲基苯基)‑1‑苯基甲烷合成,常温干态测得二氧化碳渗透系数为37Barrer,对甲烷选择性为77.0,常温湿态测得二氧化碳渗透系数为45Barrer,对甲烷选择性为124.2,表现出极高的天然气脱碳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18022597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410384495.6
申请日:2024-04-01
申请人: 大连理工大学
IPC分类号: B01F33/05 , B01F33/45 , B01F35/71 , B01F101/23
摘要: 本发明属于化工新型装备领域,公开一种基于磁力驱动强化的液体加样同步混合方法。通过旋转磁场驱动液体分布器运动,将待加入液体经由液体分布器内部流道分散进入主相,液体分布器旋转同时搅拌液体,实现高效混合分散。本发明的液体分布器呈弯曲多角形,包括分散部和磁控部,分散部液槽和流道,磁控部位于分散部的底部。本发明的磁力驱动混合的加样方式可实现待加入液体在主相表面的连续均匀分散,同时在液体分布器磁控部的搅拌下高效混合。与直接滴加方式相比,本发明加样速度可控,加样点分散位于液体分布器高速旋转位点,同步实现液体分散加入和高效混合,直接高效地消耗加样点附近局部浓度,避免直接滴加导致加样点局部浓度过高的关键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607489B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010585511.X
申请日:2020-06-23
申请人: 大连理工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3D打印的微元件的核酸提取系统和方法,属于核酸提取技术领域。一种基于3D打印微元件的核酸提取系统,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具有“伞”型结构的微元件,所述微元件包括核酸结合区和手柄区;所述核酸结合区的材质包括光敏树脂和热塑性塑料。一种基于3D打印微元件的核酸提取方法,通过在含有目标核酸的溶液、清洗液和洗脱液之间移动3D打印微元件,进行核酸的结合、清洗与洗脱。本发明具有更快的分离速度、更简单的操作过程和更稳定的分离效果,通过数个单体3D打印微元件并排连接使用实现高通量,并具有自动化应用前景,具有高度的调整灵活性,成本低、使用灵活度高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4188585B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111419128.8
申请日:2021-11-26
申请人: 大连理工大学
IPC分类号: H01M8/1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亲水离子筛分微孔的离子交换膜制备方法,属于离子交换膜技术领域。本发明首先将具有阳离子交换功能和良好溶解性的硫酸酯基聚合物通过溶液浇铸制备致密均质膜,再将膜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其中硫酸酯基团作为离去位点,水解后转变为尺寸更小的羟基,在膜中产生微孔。本发明制备的亲水离子筛分微孔膜含有大量孔径分布为 的微孔,可以有效筛分水合钒离子与水合氢质子,实现高的氢质子与钒离子选择透过性。应用于全钒液流电池,可以实现高能量密度、低放电容量衰减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228311B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2210798820.4
申请日:2022-07-08
申请人: 大连理工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偕胺肟基团改性UiO‑66材料的PIM‑1混合基质膜的制备方法,属于膜分离技术领域。本发明首先采用溶剂热法合成UiO‑66‑Br,接着将Br元素用氰基取代改性为UiO‑66‑CN,最后再将其中的氰基转化为胺肟,使用后修饰的UiO‑66作为填料与PIM‑1基质共混制备混合基质膜。所述制备方法中偕胺肟基团中的大量氨基和羟基的引入,可以在聚合物基质和填料之间形成丰富的氢键网络,增强UiO‑66和PIM‑1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改善界面相容性,从而制备无缺陷的混合基质膜,提高CO2/N2的选择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