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313618A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311297541.0
申请日:2023-10-09
Applicant: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 ,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
IPC: G06F30/36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动态电阻缺陷模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构建RLC拓扑模型,并与第三范式缺陷列表相关联,生成缺陷指纹库;获取缺陷模拟指令;从缺陷指纹库中调用与所述缺陷模拟指令匹配的特征参量;根据特征参量计算动态电阻最小化模型,得到动态电阻最小化模型参数;根据最小化模型参数进行动态电阻切换;本发明基于RLC拓扑模型建立了与第三范式3NF缺陷列表匹配的典型缺陷指纹库,实现了缺陷模拟。
-
公开(公告)号:CN119696077A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411743641.6
申请日:2024-11-30
Applicant: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
Abstract: 改进IVY算法的换流站分布节点无功补偿优化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构建换流站分布节点的潮流计算模型,包括换流站换流器模型和换流站的网络方程,求解得到换流站分布节点的直流系统变量;以最小网损为目标,引入罚函数限制越界,构建目标函数,实施节点功率方程约束,得到换流站分布节点无功补偿配置模型;改进IVY算法对无功补偿配置模型寻优,得到当前潮流下最优无功补偿配置方案;对无功补偿配置方案进行评估,验证其是否满足所有约束条件;判断是否满足最大迭代次数,若是则结束步骤;实时检测潮流变化,当潮流发生变化时重新获取无功补偿方案。本发明可以提升补偿效果,实现全局优化,降低模型复杂度,全面处理约束条件,提高算法适应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268855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384042.X
申请日:2024-09-30
Applicant: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 , 北方民族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远程激光加热系统与控制方法,属于电力设备发热缺陷模拟装置领域,该系统包括:三维运动平台、激光器、红外线热成像仪和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安装在三维运动平台上,激光器和红外线热成像仪分别安装在旋转机构底座的正反两面,其中激光器包括指示激光器和加热激光器,加热激光器射出的激光中轴线与红外线热成像仪的进光光路中轴线重合;三维运动平台用于调整激光器的输出方向,旋转机构用于切换激光器与红外线热成像仪的位置;本发明通过设置旋转结构,实现加热激光与红外线热成像仪的测量光路同轴,并通过建立数据库记录加热需求和加热过程参数,便于在设备发热缺陷模拟期间直接调用数据库进行远程激光加热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9830142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411904088.X
申请日:2024-12-23
Applicant: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
IPC: G06F18/243 , G06F18/211 , G06F18/2135 , G06F18/2132
Abstract: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缺陷智能诊断系统及方法,包括数据采集与预处理、特征提取与模型训练、实时诊断、异常检测与健康评估、自适应学习五个模块;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模块采集避雷器测试点数据,通过接口连接测量设备,并存储于MySQL数据库;特征提取与模型训练模块从预处理数据中提取关键特征,用PCA和LDA降维,构建特征矩阵,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模型训练和验证;实时诊断模块实时采集避雷器运行数据,监控运行状态,使用训练模型进行智能诊断;异常检测与健康评估模块监测运行数据异常模式,评估整体健康状态,提供健康报告;自适应学习模块根据新数据优化重新训练模型,更新参数智能诊断。提高了诊断的精确度和全面性,判断更为科学和准确。
-
公开(公告)号:CN118521082A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410593360.0
申请日:2024-05-14
Applicant: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
IPC: G06Q10/0631 , G06Q10/0639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配电网架的配电网规划系统,涉及配电网规划技术领域,配电网规划系统包括:自身检测模块、状态评估模块、场景模拟模块、目标规划模块、方案分析与选择模块、反馈与调节模块与实时监控与调整模块。本发明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建模,能够快速地进行状态评估,从而便于对配电网的状态进行分析,通过设计的预测公式,能对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测,能使该系统的快速选择能力更强,能够提高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加快决策速度,降低人为错误,从而提高电网规划的精确性和效率,不仅能够提高配电网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还能够为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社会价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