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深海长距离粗颗粒垂直输送管道及加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701746B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411199206.1

    申请日:2024-08-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海洋管道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用于深海长距离粗颗粒垂直输送管道及加固方法,包括长距离输送管道,可以实现对固体颗粒物进行垂直输送,节省了输送的时间,提高了输送的效率,在输送时减少了管道内部的磨损,提高了管道的使用寿命;在管道上设有相应的固定机构,实现了对管道的固定,防止管道由于水的冲击出现晃动,保证管道的稳定性,并且实现了多个方向的固定,固定的比较牢靠,并且在固定后可以实现对管道进行拉紧,对管道进行进一步的固定;实现了与海上的作业平台相结合,提高了输送操作的效率,解决了海上长距离管道输送的问题,以及管道的相关的固定问题,并且为海底的采矿运输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一种深海微生物三维培养的培养液添加机构

    公开(公告)号:CN116875437A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10850823.2

    申请日:2023-07-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海微生物三维培养的培养液添加机构,包括培养套盒,所述培养套盒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十字隔断板,所述十字隔断板表面的四周处均开设有搭接槽,四个所述搭接槽顶部的一侧搭接有微流控芯片,四个所述搭接槽底部的中部均开设有流通管,所述培养套盒内壁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四个微型水泵,四个所述微型水泵的输入端安装有抽水管。本发明通过微流控芯片、微型水泵、抽水管和出水管的设置,微流控芯片构建水凝胶液滴,优化凝胶形成条件,四个微型水泵的输入端通过抽水管将流通管内部的水凝胶液滴抽入,并通过微型水泵输出端的出水管将水凝胶液排出到底部的储液套盒内部,从而达到了对培养液构建水凝胶液滴的效果。

    一种深海水体剖面颗粒物分级过滤采样器

    公开(公告)号:CN116773278A

    公开(公告)日:2023-09-19

    申请号:CN202310116207.4

    申请日:2023-02-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海水体剖面颗粒物分级过滤采样器,包括采样罐,所述采样罐的顶部螺纹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连接座,所述采样罐的内底壁从左至右依次卡接有第一收集桶和第二收集桶。本发明通过第一通孔板和第二通孔板上孔径大小的不同,当第二通孔板上的孔洞过多的与第一通孔板上的实心区域进行接触时,可减缓水流的流入速率,反之则加快水流的流入速率,以适用不同水流情况下,调控水流进入量的快慢,增添装置的适用性,通过两组限流板的设置,减缓水流下落对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的冲击作用,对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升降架的闭合同样可对采样罐内所收集的样品进行封闭保护。

    一种深海长驻式海底环境移动监测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6198703B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310484516.7

    申请日:2023-05-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海底监测技术领域的一种深海长驻式海底环境移动监测装置,包括监测平台,监测平台表面左右两侧位置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框且监测平台左右两侧位置对称设有履带轮;固定框内设有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履带轮转动;监测平台内部开设有内腔,内腔内部设有检测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检测机构用于可检测出监测平台是否翻转;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一驱动机构运行且在检测机构检测出监测平台翻转后,驱动左右两侧的履带轮向靠近地面位置移动并最终将监测平台支撑起来;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在监测平台翻到,自动地调整履带轮的位置,在不影响周围海水浑浊度的情况下,可以使得监测平台能够继续移动监测。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深海三维环境推演仿真分析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722962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510234041.5

    申请日:2025-02-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深海三维环境推演仿真分析系统,涉及深海环境仿真技术领域,包括可视化服务台,所述可视化服务台通信连接有数据获取整合模块、深海三维场景建模模块、渲染优化模块、深海环境分析模块、海洋环境推演仿真模块、三维可视化展示模块以及深海推演典型场景漫游模块,其中,各模块间电信号连接本发明通过集成多源、多维度的深海数据,构建出高度逼真的深海三维环境模型,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能够实时模拟深海环境的变化趋势,反映深海环境的动态变化,且用户可通过虚拟漫游,直观感受深海景观,显著提高了深海资源开发的效率和安全性,减少了因环境不确定性导致的开发成本和风险。

    一种基于潜水器的深海热液喷口位置勘测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857856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1277587.0

    申请日:2024-09-1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海底热源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潜水器的深海热液喷口位置勘测装置及方法,针对现有技术中在进行热源勘测时不能对热源进行多方位取样的问题,现提出以下方案,包括开口向上整体成桶状结构的主舱室,所述主舱室的外壁与潜水器的头部外壁之间固定有连接件,且主舱室的圆周外壁远离连接件的一侧插接有转接柱头,所述转接柱头的圆周外壁固定有两个分别朝上下两个位置延伸的固定管一和固定管二,主舱室的顶端设置有封闭的凸盖。本发明中伸出的检测舱会第一时间检测到热源位置,之后再根据需要对不同位置进行样品抽吸,抽吸的动力位于主舱室内的抽吸桶的上方,因此可以根据需要的量进行抽取,避免水压过大导致过抽现象出现。

    一种基于惯性流的深海微生物快速分选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6899878A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10914065.6

    申请日:2023-07-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惯性流的深海微生物快速分选设备,包括微流控芯片组件,所述微流控芯片组件的构造包括上基层片、下基层片和形态嵌合槽,所述形态嵌合槽的数量为两组,其中一组所述形态嵌合槽开设于上基层片的底部,另外一组所述形态嵌合槽开设于下基层片的顶部,所述上基层片的顶部贯穿连接有流道进口组件,两组所述形态嵌合槽之间活动嵌合安装有螺旋弯管微通道组件,所述螺旋弯管微通道组件的尾端固定连接有三组流道出口组件,所述螺旋弯管微通道组件的构造包括弧形弯道、第一分支弯道和第二分支弯道。本发明中利用不对称式螺旋弯管微通道组件的设定,并配合微流控芯片组件,利用惯性流实现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快速分选。

    一种小型潜标系统及其布放和回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428298A

    公开(公告)日:2021-09-24

    申请号:CN202110857100.6

    申请日:2021-07-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型潜标系统及其布放和回收方法,所述小型潜标系统包括通过绳索依次连接的可充气球、声学释放器以及小型重块;所述可充气球通过载人潜水器的高压气罐进行充气。通过载人潜水器将小型潜标系统进行布放;通过水面船舶将小型潜标系统进行回收。本发明提供了的小型潜标系统具有小型化、便携式的特点,且将潜标系统与载人潜水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载人潜水器准确布放在海底指定位置,并由水面船舶进行回收,充分发挥了载人潜水器精确定点作业的技术优势,实现深海潜标系统的精确定点布放。

    一种新型水下仿生机器人推进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4925239A

    公开(公告)日:2015-09-23

    申请号:CN201510383391.4

    申请日:2015-07-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水下仿生机器人推进装置,属于水下机器人动力推进单元领域,包括受力单元、施力单元、基座、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所述受力单元包括尾鳍、尾鳍连杆、旋转轴、永磁体和永磁体紧固框架;所述施力单元包括磁性线圈、铁芯和水密接插头。本发明的新型水下仿生机器人推进装置,能够简化仿生机器人设计的难度,改进传统螺旋桨和尾鳍配合的推进方式,增加其实际应用性能,并解决水下供电与动力换向的具体技术问题,对水下仿生机器人的研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种深海三维环境推演的三维场景加载渲染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991921A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510454872.3

    申请日:2025-04-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海三维环境推演的三维场景加载渲染方法,涉及三维场景渲染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并预处理深海环境的各类型数据,进而对深海环境中的地形和物体进行网格化处理;基于预处理后的深海环境数据建立深海三维场景,并进行场景均分割,获取若干子场景区块,得到区块渲染序列表。本发明通过采用视锥体剔除技术和批处理渲染策略,使深海三维场景的渲染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而且不仅提高了渲染速度,还降低了对硬件资源的依赖,使得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也能高效完成渲染任务,此外,动态调整渲染细节等级的策略进一步平衡了细节与性能,确保在不同的观察距离和硬件负载下都能提供最优的渲染效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