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172991A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210698114.2
申请日:2022-06-20
申请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
IPC分类号: H01M50/414 , H01M10/052 , H01M50/403 , H01M50/417 , H01M50/426 , H01M50/489 , H01M50/49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隔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锂离子电池隔膜微孔膜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聚乙烯基锂金属电池复合隔膜在热稳定性、润湿性、传输锂离子的能力以及稳定性方面存在的不足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将PE浸渍在PSU和PVDF的混合浆料中,PSU与PVDF填充PE不均匀的孔径使得PESV具有更高的孔隙率,更加均匀的孔分布,合理的设计了厚度为16μm的PESV超稳定复合隔膜,且刚性、热稳定性良好的PSU及亲电解液的PVDF使得PESV复合隔膜同时兼顾高机械强度和润湿性,在电池中能够长期稳定循环。
-
公开(公告)号:CN114976258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534548.9
申请日:2022-05-17
申请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
IPC分类号: H01M10/058 , H01M10/0525 , H01M10/056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助于均匀锂沉积的复合聚合物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复合固态电解质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固态电解质在室温环境下的离子电导率和离子迁移数较差的技术问题。本发明以含氟高分子聚合物为基材,有助于锂离子的嵌段运动,加入预处理的纤维状硅酸盐矿物质材料,形成复合固态聚合物电解质,该复合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中的纤维状硅酸盐矿物质对锂离子的吸附作用较大,提高了室温下锂离子电导率以及锂离子迁移数,使得锂离子均匀沉积并且改善了锂枝晶的生长问题,保证了锂金属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073587A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410105133.9
申请日:2024-01-25
申请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
IPC分类号: H01M4/92 , H01M4/88 , H01M8/1011
摘要: 一种兼具高催化活性和耐毒化的甲醇氧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属于甲醇氧化催化剂及其制备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甲醇氧化催化剂稳定性差、易发生CO毒化,并且价格昂贵、制备工艺复杂的技术问题。本发明以多种氧化物混合物作为铂基催化剂的载体,将铂分散在氧化物表面,通过水热法合成的催化剂,具有出色的催化活性和寿命,保证了催化剂在甲醇氧化过程中的高效长时间的工作。本发明的催化剂价格低廉,有效的降低了催化剂的成本。可应用在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4520396B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2210080345.7
申请日:2022-01-24
申请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
IPC分类号: H01M50/411 , H01M50/434 , H01M50/403 , H01M50/491 , H01M10/0525
摘要: 一种锂金属电池用压电复合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隔膜领域。本发明为解决现有聚烯烃隔膜与电解液亲和性较差、锂离子迁移数低、抑制锂枝晶生长的能力弱以及现有采用陶瓷颗粒直接涂覆或作为填料的改性方法导致隔膜孔隙堵塞,从而不利于锂离子沉积的技术问题。本发明使用聚偏氟乙烯基材料为隔膜基材,将压电陶瓷颗粒与之混合,制备出形貌一致、孔隙率可控,具有优异压电性能、良好电解液吸液率和良好润湿性的压电复合隔膜。锂离子沉积过程中,该压电复合隔膜受到锂枝晶挤压,可通过隔膜自身的压电效应优化锂离子沉积位点,抑制锂枝晶的生长,延长锂金属电池循环寿命,能够满足隔膜在锂金属电池领域的应用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4824653A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210230693.8
申请日:2022-03-09
申请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
IPC分类号: H01M50/414 , H01M50/434 , H01M50/443 , H01M50/446 , H01M50/403
摘要: 一种可降解复合隔膜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隔膜领域。本发明为解决传统商业聚烯烃隔膜不可持续、无法降解,而现有生物基可降解隔膜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较差,无法满足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应用要求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可降解复合隔膜由隔膜基底聚合物和无机陶瓷颗粒利用简单的溶液流延法制备而成,可控制备出具有高机械强度、高锂离子迁移数、高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的可降解复合隔膜,以解决传统商业隔膜不可持续,有环境负担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374059A
公开(公告)日:2022-04-19
申请号:CN202111626978.5
申请日:2021-12-28
申请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
IPC分类号: H01M50/491 , H01M50/403
摘要: 一种高通量锂离子电池多孔超薄隔膜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隔膜领域。本发明为解决现有陶瓷改性聚烯烃隔膜电池自重大、隔膜孔隙率低、锂离子传导率低以及现有极性聚偏氟乙烯隔膜厚度较薄时机械性能无法满足使用需求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多孔超薄隔膜由聚四氟乙烯基体膜在高分子有机溶液中浸泡而成,所述高分子有机溶液由高分子材料和有机溶剂混合而成。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极大提高了隔膜的孔隙率,进而提高了锂离子迁移率并且降低了迁移阻力,实现具有超高锂离子通量转移的电池隔膜,并且该隔膜改善了电池循环和倍率性能,为LiFePO4正极锂离子电池提供了超过1000次循环的高倍率性能,循环达1000圈的容量保持率仍可以达到90%。
-
公开(公告)号:CN115172991B
公开(公告)日:2024-11-19
申请号:CN202210698114.2
申请日:2022-06-20
申请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
IPC分类号: H01M50/414 , H01M10/052 , H01M50/403 , H01M50/417 , H01M50/426 , H01M50/489 , H01M50/497
-
公开(公告)号:CN114976258B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210534548.9
申请日:2022-05-17
申请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
IPC分类号: H01M10/058 , H01M10/0525 , H01M10/056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助于均匀锂沉积的复合聚合物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复合固态电解质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固态电解质在室温环境下的离子电导率和离子迁移数较差的技术问题。本发明以含氟高分子聚合物为基材,有助于锂离子的嵌段运动,加入预处理的纤维状硅酸盐矿物质材料,形成复合固态聚合物电解质,该复合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中的纤维状硅酸盐矿物质对锂离子的吸附作用较大,提高了室温下锂离子电导率以及锂离子迁移数,使得锂离子均匀沉积并且改善了锂枝晶的生长问题,保证了锂金属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572139A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410588069.4
申请日:2024-05-13
申请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
IPC分类号: H01M8/0245 , H01M8/1011
摘要: 一种质子化三嗪环/全氟磺酸复合质子交换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属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的质子传导率和机械性能不高,填料与全氟磺酸基体难以实现分子水平杂化、质子转移通道单一的技术问题。复合质子交换膜由三聚氰胺硫氰酸盐和全氟磺酸树脂制成的乳液涂布而成。方法:先利用三聚氰胺和三聚硫氰酸制得三聚氰胺硫氰酸盐;然后将其超声分散于氮甲基吡咯烷酮中,再加入全氟磺酸树脂粉末形成乳液;涂布后得到复合质子交换膜。该质子交换膜用于燃料电池或电解水装置领域。本发明的方法工艺简单,复合膜均匀,界面相容性好,能同时提升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的质子传导率和机械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6345065A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310136500.7
申请日:2023-02-20
申请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
IPC分类号: H01M50/446 , H01M50/403 , H01M50/497 , H01M10/052 , H01M10/0525 , H01M12/06
摘要: 一种空位复合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应用和基于它的锂基液态电池,以及一种固态电池。本发明属于锂电池隔膜领域。本发明为解决现有锂基电池无法实现锂离子电导率和锂离子迁移数的同步提升以及现有采用陶瓷颗粒直接涂覆或作为填料的改性方法导致隔膜孔隙堵塞,从而不利于锂离子电池高倍率性能及长循环稳定性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在隔膜基材中加入富Te空位颗粒,制得孔径均匀、厚度精准可控、具有高锂离子电导率、高锂离子迁移数、良好电解液吸液率和良好润湿性的空位复合隔膜。富Te空位颗粒的引入有效限制了电解液中阴离子的迁移,极大地提高了锂离子的迁移能力,同时还能均匀化锂离子沉积,抑制锂枝晶的生长,提升了锂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