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缩放结构的电驱动多线程柔性电流体泵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971970B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311226066.8

    申请日:2023-09-22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基于缩放结构的电驱动多线程柔性电流体泵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柔性电流体泵领域。解决了柔性器件中复杂流体的输运及柔性器件的系统热控的问题。它包括若干段流体流道封装在单元封装层中,若干段封装后的流体流道通过电流体泵封装层和集成层封装而形成柔性电流体泵,若干段可拆分式柔性缩放单元连接而成流体流道,柔性基底卷起形成可拆分式柔性缩放单元。泵总体上是由电驱动的,柔性基底内安装有若干柔性电极,可调高压电源控制柔性电极的电压,从而控制流体流道的电场强度。本发明基于复杂流体在柔性管内的输运和热传输过程,结合多线程缩放单元形成的柔性基管结构设计,以主动电场的施加作为能量输入,进行动‑热能联动输运。

    一种基于微通道的电致动自适应流动控制器

    公开(公告)号:CN117177531A

    公开(公告)日:2023-12-05

    申请号:CN202311095253.7

    申请日:2023-08-29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微通道的电致动自适应流动控制器,属于微流体流动控制及混合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通过机械泵驱动流体流动或者混合,使得芯片实验室系统变得复杂,系统的集成度以及应用场景受到了限制的问题。本发明设置成可叠加式的层式流动控制器,根据流量输运和混合需求,选择叠加的层级,扩大控制范围,进而提高整个系统的集成度。本发明可以实现流体输运和混合的高精度控制,根据需求选择输运或混合通道,输运层根据所需流量需求选择可调电源的加压范围,混合层通过混合强度需求选择可调电源的加压范围。本发明基于电场驱动方式,提出了新的主动控制模式,实现微通道内的流动控制/混合及局部热输运。

    一种电导泵驱动的电喷液滴辐射散热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604833B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011465567.8

    申请日:2020-12-14

    Abstract: 一种电导泵驱动的电喷液滴辐射散热装置,属于电流体动力学及传热相关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空间辐射散热装置所采用的机械泵体积大能耗高以及液滴直径不可调的问题。经热交换器换热后的高温液体输送至液滴发生器中,通过电荷注入液滴发生器使液体带电,液滴发生器产生的液滴经喷嘴喷出后,在透明腔体内形成的空间电场的作用下,经透明腔体运动到液滴收集器,液滴收集器收集的液滴通过电导泵送回至液滴发生器;所述蓄液装置与电导泵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通,且蓄液装置与电导泵的入口端之间的连接管路上安装有控制阀门。通过电喷雾实现液滴雾化及电场调控液滴空间飞行轨迹,实现液滴粒径控制及运行轨迹的调节。

    一种基于电场调控固液相变的电子元件散热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366192B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011385555.4

    申请日:2020-12-01

    Abstract: 一种基于电场调控固液相变的电子元件散热装置,属于主动控制电子元件散热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电子元件的散热方式存在的散热效率低、散热速率不可控以及长期能耗的问题。风扇与电极板之间以及热沉与电子元件之间分别布置有散热介质,热沉、电极板及包装基座共同形成空腔结构,且空腔结构内填充相变材料,热沉连接至可调直流电源的阳极,所述电极板连接至可调直流电源的阴极,通过可调直流电源调控空腔结构内的电场强度。相变材料在电场的作用下实现主动调控相变强度,从而实现主动控制固液相变速率,进一步达到主动控制电子元件散热速率的目的。通过调节可调电源有效解决高热流密度电子元件的散热问题,并且最大程度的减少能耗。

    集成微肋通道的电驱自循环柔性散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334858A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111611248.8

    申请日:2021-12-27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集成微肋通道的电驱自循环柔性散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属于柔性电子散热领域。解决了高度空间适应性要求下,高热流密度元件的热流体泵送与散热问题,提出一种集成微肋通道的电驱自循环柔性散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设计多层的交叉式微肋片散热膜,并在微肋片结构上设置指叉式柔性电极,将热流体充入封装层和散热膜以及间隔层之间形成的流体通道,采用主被动相结合的方式增强热扰动,通过调节直流电源,改变施加在通道中热流体上的电压,进而改变装置对热流体的热扰动,在实现空间高度集成性和流体电驱自循环的同时,满足目标热流体的自驱动及散热需求。

    一种基于电场调控固液相变的电子元件散热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366192A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2011385555.4

    申请日:2020-12-01

    Abstract: 一种基于电场调控固液相变的电子元件散热装置,属于主动控制电子元件散热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电子元件的散热方式存在的散热效率低、散热速率不可控以及长期能耗的问题。风扇与电极板之间以及热沉与电子元件之间分别布置有散热介质,热沉、电极板及包装基座共同形成空腔结构,且空腔结构内填充相变材料,热沉连接至可调直流电源的阳极,所述电极板连接至可调直流电源的阴极,通过可调直流电源调控空腔结构内的电场强度。相变材料在电场的作用下实现主动调控相变强度,从而实现主动控制固液相变速率,进一步达到主动控制电子元件散热速率的目的。通过调节可调电源有效解决高热流密度电子元件的散热问题,并且最大程度的减少能耗。

    基于缩放结构的电驱动多线程柔性电流体泵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971970A

    公开(公告)日:2023-10-31

    申请号:CN202311226066.8

    申请日:2023-09-22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基于缩放结构的电驱动多线程柔性电流体泵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柔性电流体泵领域。解决了柔性器件中复杂流体的输运及柔性器件的系统热控的问题。它包括若干段流体流道封装在单元封装层中,若干段封装后的流体流道通过电流体泵封装层和集成层封装而形成柔性电流体泵,若干段可拆分式柔性缩放单元连接而成流体流道,柔性基底卷起形成可拆分式柔性缩放单元。泵总体上是由电驱动的,柔性基底内安装有若干柔性电极,可调高压电源控制柔性电极的电压,从而控制流体流道的电场强度。本发明基于复杂流体在柔性管内的输运和热传输过程,结合多线程缩放单元形成的柔性基管结构设计,以主动电场的施加作为能量输入,进行动‑热能联动输运。

    集成交叉式双针板热沉的电热耦合温控装置及其控温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302514B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2111613074.9

    申请日:2021-12-27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集成交叉式双针板热沉的电热耦合温控装置及其控温方法,属于智能温控领域。解决了低温到高温的温度变化下,满足能耗极小化以及空间高度集成化要求的同时,被控对象实现温控高速动态响应的问题。本发明的上层针板热沉固定在封装基体上部,且布置在下层针板热沉的上方,且与下层针板热沉的针体顶端留有间隙,上层针板热沉和下层针板热沉之间形成的空腔结构中填有相变材料;上层针板热沉的基板接地,下层针板热沉的基板与可调电源相连。本发明采用交叉式双针板热沉结构,并且采用高导热高导电材质制作,一方面实现双侧热源的热量输送,另一方面,热沉针体不仅作为散热结构,还作为电极结构。

    一种电导泵驱动的电喷液滴辐射散热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604833A

    公开(公告)日:2021-04-06

    申请号:CN202011465567.8

    申请日:2020-12-14

    Abstract: 一种电导泵驱动的电喷液滴辐射散热装置,属于电流体动力学及传热相关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空间辐射散热装置所采用的机械泵体积大能耗高以及液滴直径不可调的问题。经热交换器换热后的高温液体输送至液滴发生器中,通过电荷注入液滴发生器使液体带电,液滴发生器产生的液滴经喷嘴喷出后,在透明腔体内形成的空间电场的作用下,经透明腔体运动到液滴收集器,液滴收集器收集的液滴通过电导泵送回至液滴发生器;所述蓄液装置与电导泵的入口端通过管路连通,且蓄液装置与电导泵的入口端之间的连接管路上安装有控制阀门。通过电喷雾实现液滴雾化及电场调控液滴空间飞行轨迹,实现液滴粒径控制及运行轨迹的调节。

    基于电流体力学的管壳式尖端放电固液相变强化传热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484537A

    公开(公告)日:2021-03-12

    申请号:CN202011385545.0

    申请日:2020-12-01

    Abstract: 一种基于电流体力学的管壳式尖端放电固液相变强化传热装置,属于固液相变强化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被动强化技术无法对相变过程的快慢进行调节的问题。它包括金属外管及布置在金属外管内的若干复合内管,且金属外管与复合内管之间填充有相变材料,金属外管接地且其外壁设置有绝热层,所述复合内管包括金属内管、布置在金属内管外部的若干组翅片以及布置在金属内管内壁的绝缘层,金属内管接入直流正电压,且其内部流通热源。与现有的被动强化技术相比,由于流场中电热对流强度直接受到极板间电势差的影响,可以通过调节阳极板输入电压的大小,主动控制相变过程进行的快慢。施加电场后能显著增强流动强度,获得很好的相变强化效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