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动态颜色可调节Low‑E玻璃

    公开(公告)号:CN107217959A

    公开(公告)日:2017-09-29

    申请号:CN201710415078.3

    申请日:2017-06-05

    Abstract: 一种智能动态颜色可调节Low‑E玻璃,它涉及一种Low‑E玻璃。本发明目的是要解决现有Low‑E玻璃辐射率值固定,颜色单一不能任意调控的问题。一种智能动态颜色可调节Low‑E玻璃,它利用附着SiO2有序单层膜ITO玻璃、电解质层薄膜和干净ITO玻璃按三明治结构组装而成,且智能动态颜色可调节Low‑E玻璃的四周利用固化胶密封。优点:一、可根据用户的需要自行调节。二、实施方案简单易行,实用性强。三、实现动态颜色可调节。四、辐射率从0.1‑0.3可调,透射率为80%,使用寿命从10圈提高至2000圈。本发明主要用于制备智能动态颜色可调节Low‑E玻璃。

    纳米银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4710113B

    公开(公告)日:2017-01-25

    申请号:CN201510148511.2

    申请日:2015-03-31

    Abstract: 纳米银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拓宽了传统电致变色材料光谱的研究领域,实现可见光谱范围内电致变色薄膜的显示。纳米银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一、向硝酸银溶液中加入柠檬酸,再加入硼氢化钠至溶液成黄色,收集纳米银晶种;二、纳米银晶种水溶液中加入聚乙二醇,然后涂覆于导电玻璃ITO表面。纳米银薄膜电致变色过程是向硝酸银溶液中加入双氧水,柠檬酸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在施加恒电压时实现着色过程,当施加反向电压时,薄膜褪色。本发明突破传统电致变色材料通过改变材料物相实现变色的方法,而是利用贵金属纳米银材料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质,实现对电致变色材料变色光谱的调控。

    一种智能动态颜色可调节Low-E玻璃

    公开(公告)号:CN107217959B

    公开(公告)日:2019-01-18

    申请号:CN201710415078.3

    申请日:2017-06-05

    Abstract: 一种智能动态颜色可调节Low‑E玻璃,它涉及一种Low‑E玻璃。本发明目的是要解决现有Low‑E玻璃辐射率值固定,颜色单一不能任意调控的问题。一种智能动态颜色可调节Low‑E玻璃,它利用附着SiO2有序单层膜ITO玻璃、电解质层薄膜和干净ITO玻璃按三明治结构组装而成,且智能动态颜色可调节Low‑E玻璃的四周利用固化胶密封。优点:一、可根据用户的需要自行调节。二、实施方案简单易行,实用性强。三、实现动态颜色可调节。四、辐射率从0.1‑0.3可调,透射率为80%,使用寿命从10圈提高至2000圈。本发明主要用于制备智能动态颜色可调节Low‑E玻璃。

    一种可变色智能低辐射玻璃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089803A

    公开(公告)日:2017-08-25

    申请号:CN201710414498.X

    申请日:2017-06-05

    Abstract: 一种可变色智能低辐射玻璃的制备方法,它涉及一种可变色智能低辐射玻璃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Low‑E玻璃不能任意调控辐射率,且不能实现颜色调控的问题。方法:一、基底ITO玻璃的清洗;二、制备电解质层薄膜;三、玻璃封装。本发明利用low‑E玻璃的金属膜层,通过控制金属膜层表面颗粒的粒径、密度、形貌控制其可见及红外波段的光学性能,开发了一种新型可变色智能低辐射玻璃,即不仅能够依据自身需求,调节玻璃可见波段的透过率与红外段的反射率、辐射率来满足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需求;同时还可任意调节玻璃的颜色,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本发明用于制备可变色智能低辐射玻璃。

    一种可变色智能低辐射玻璃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089803B

    公开(公告)日:2019-09-13

    申请号:CN201710414498.X

    申请日:2017-06-05

    Abstract: 一种可变色智能低辐射玻璃的制备方法,它涉及一种可变色智能低辐射玻璃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Low‑E玻璃不能任意调控辐射率,且不能实现颜色调控的问题。方法:一、基底ITO玻璃的清洗;二、制备电解质层薄膜;三、玻璃封装。本发明利用low‑E玻璃的金属膜层,通过控制金属膜层表面颗粒的粒径、密度、形貌控制其可见及红外波段的光学性能,开发了一种新型可变色智能低辐射玻璃,即不仅能够依据自身需求,调节玻璃可见波段的透过率与红外段的反射率、辐射率来满足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需求;同时还可任意调节玻璃的颜色,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本发明用于制备可变色智能低辐射玻璃。

    片状纳米银电致变色薄膜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4788022B

    公开(公告)日:2017-04-05

    申请号:CN201510148270.1

    申请日:2015-03-31

    Abstract: 片状纳米银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它拓宽了传统电致变色材料光谱的研究领域,实现了可见光谱范围内电致变色薄膜的显示。片状纳米银薄膜的制备:一、清洗ITO玻璃;二、ITO玻璃置于硝酸银溶液中,以铂片作为对电极,在恒电压‑2.5~‑1.0v的条件下沉积,得到片状纳米银电致变色薄膜。纳米银薄膜电致变色过程是向硝酸银溶液中加入双氧水,柠檬酸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在施加电压下呈着色态,当施加反向电压时,薄膜呈褪色态。本发明突破传统电致变色材料通过改变材料物相实现变色的方法,而是利用贵金属纳米银材料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质,实现对电致变色材料变色光谱的调控。

    片状纳米银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4788022A

    公开(公告)日:2015-07-22

    申请号:CN201510148270.1

    申请日:2015-03-31

    Abstract: 片状纳米银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它拓宽了传统电致变色材料光谱的研究领域,实现了可见光谱范围内电致变色薄膜的显示。片状纳米银薄膜的制备:一、清洗ITO玻璃;二、ITO玻璃置于硝酸银溶液中,以铂片作为对电极,在恒电压-2.5~-1.0v的条件下沉积,得到片状纳米银电致变色薄膜。纳米银薄膜电致变色过程是向硝酸银溶液中加入双氧水,柠檬酸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在施加电压下呈着色态,当施加反向电压时,薄膜呈褪色态。本发明突破传统电致变色材料通过改变材料物相实现变色的方法,而是利用贵金属纳米银材料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质,实现对电致变色材料变色光谱的调控。

    纳米银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4710113A

    公开(公告)日:2015-06-17

    申请号:CN201510148511.2

    申请日:2015-03-31

    Abstract: 纳米银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拓宽了传统电致变色材料光谱的研究领域,实现可见光谱范围内电致变色薄膜的显示。纳米银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一、向硝酸银溶液中加入柠檬酸,再加入硼氢化钠至溶液成黄色,收集纳米银晶种;二、纳米银晶种水溶液中加入聚乙二醇,然后涂覆于导电玻璃ITO表面。纳米银薄膜电致变色过程是向硝酸银溶液中加入双氧水,柠檬酸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在施加恒电压时实现着色过程,当施加反向电压时,薄膜褪色。本发明突破传统电致变色材料通过改变材料物相实现变色的方法,而是利用贵金属纳米银材料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质,实现对电致变色材料变色光谱的调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