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139886B
公开(公告)日:2012-10-31
申请号:CN201110039013.6
申请日:2011-02-1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快速制备介孔Fe-MCM-41纳米粒子的方法,它涉及制备介孔Fe-MCM-41纳米粒子的方法,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Fe-MCM-41的合成方法的生产周期长且颗粒粒径大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先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氢氧化钠和铁源依次加入到水中,搅拌溶解后,得到混合溶液,然后再将正硅酸乙酯逐滴滴入到混合溶液中,滴加结束后,在室温条件下搅拌,得到沉淀物,再将沉淀物焙烧,得到介孔Fe-MCM-41纳米粒子。本发明的介孔Fe-MCM-41纳米粒子粒径50~120nm,介孔孔径2~3nm,工艺简单、生产周期15~21h,可用于大分子催化的精细化工和药物合成领域及生物分离或药物缓释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5544794A
公开(公告)日:2022-12-30
申请号:CN202211318654.X
申请日:2022-10-26
Applicant: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30/13 , G06F17/12 , G06F17/16 , G06F119/14 , G06F119/04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的基于疲劳寿命预测的支撑钢框架设计参数选取方法,支撑钢框架包括:支撑杆和两个节点板,在支撑杆的两端分别通过一个节点板分别固定在钢梁和钢柱上,该方法包括:根据现有支撑钢框架,模拟出支撑钢框架的损伤关键位置应力应变场,并且得到支撑杆和节点板的相关的设计参数;计算出支撑杆的低周疲劳寿命方程;计算出与上述支撑杆对应节点板的低周疲劳寿命方程;确定支撑钢框架的选择参数;本发明方法基于试验分析数据和数值模拟数据并经统计得到的,准确度较高且考虑因素较全面,为中心支撑框架的低周疲劳损伤评估和寿命预测提供理论基础,可用于支撑框架抗震设计安全性评价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15186329A
公开(公告)日:2022-10-14
申请号:CN202210654287.4
申请日:2022-06-10
Applicant: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IPC: G06F30/13 , G06F30/23 , G06F119/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板式连接钢支撑框架的低周疲劳破坏次序预测方法,包括:考虑设计参数的不同组合方案;基于延性损伤法和临界面法,获得中心支撑钢框架中节点板和工字形截面支撑两组件的低周疲劳寿命;计算框架低周疲劳损伤匹配控制指标;基于贝叶斯更新理论,建立板式连接工字形截面中心支撑钢框架低周疲劳破坏次序预测函数;基于概率统计,建立不同可靠度下中心支撑钢框架低周疲劳破坏次序预测模型。本发明可直接利用板式连接支撑框架设计参数判断和预估其低周疲劳损伤次序,避免了繁琐耗时的数值模拟,可帮助工程师在设计阶段评估和控制中心支撑钢框架抗震设计安全水平,同时为支撑框架设计参数取值提供理论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02139886A
公开(公告)日:2011-08-03
申请号:CN201110039013.6
申请日:2011-02-1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快速制备介孔Fe-MCM-41纳米粒子的方法,它涉及制备介孔Fe-MCM-41纳米粒子的方法,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Fe-MCM-41的合成方法的生产周期长且颗粒粒径大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先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氢氧化钠和铁源依次加入到水中,搅拌溶解后,得到混合溶液,然后再将正硅酸乙酯逐滴滴入到混合溶液中,滴加结束后,在室温条件下搅拌,得到沉淀物,再将沉淀物焙烧,得到介孔Fe-MCM-41纳米粒子。本发明的介孔Fe-MCM-41纳米粒子粒径50~120nm,介孔孔径2~3nm,工艺简单、生产周期15~21h,可用于大分子催化的精细化工和药物合成领域及生物分离或药物缓释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5544794B
公开(公告)日:2023-05-30
申请号:CN202211318654.X
申请日:2022-10-26
Applicant: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30/13 , G06F17/12 , G06F17/16 , G06F119/14 , G06F119/04 , G06F111/10
-
公开(公告)号:CN104092404B
公开(公告)日:2016-06-15
申请号:CN201410334679.8
申请日:2014-07-15
Applicant: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IPC: H02N2/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结构主动控制中的超磁致系统,包括超磁致驱动系统和在其驱动下动作的被控结构,驱动系统包括的控制器和驱动器,超磁致系统还包括检测驱动器的输出力并转换为力传感信号的力传感器、检测被控结构产生的位移并转换为位移传感信号的位移传感器,力传感器的输出反馈连接至驱动器,位移传感器的输出分别反馈至控制器和反馈连接至驱动器,超磁致驱动系统还包括对控制器所输出的控制信号在加载时出现的偏差进行补偿的补偿器,补偿器的输入与控制器相连接,补偿器的输出与驱动器相连接。本超磁致系统实现了考虑多个环节复杂交互作用并进行一体整合衔接,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个超磁致驱动控制系统的精度,进一步提高控制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4092404A
公开(公告)日:2014-10-08
申请号:CN201410334679.8
申请日:2014-07-15
Applicant: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IPC: H02N2/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结构主动控制中的超磁致系统,包括超磁致驱动系统和在其驱动下动作的被控结构,驱动系统包括的控制器和驱动器,超磁致系统还包括检测驱动器的输出力并转换为力传感信号的力传感器、检测被控结构产生的位移并转换为位移传感信号的位移传感器,力传感器的输出反馈连接至驱动器,位移传感器的输出分别反馈至控制器和反馈连接至驱动器,超磁致驱动系统还包括对控制器所输出的控制信号在加载时出现的偏差进行补偿的补偿器,补偿器的输入与控制器相连接,补偿器的输出与驱动器相连接。本超磁致系统实现了考虑多个环节复杂交互作用并进行一体整合衔接,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个超磁致驱动控制系统的精度,进一步提高控制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4563294A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申请号:CN201410791484.6
申请日:2014-12-19
Applicant: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轴隔振支座系统,其包括能够实现沿X轴方向平动、沿Y轴方向平动和绕Z轴转动这三个自由度的上层支座和能够实现沿Z轴方向平动、绕X轴转动和绕Y轴转动这三个自由度的下层支座;上层支座包括其中设置有上层基座的上层基座板、能够沿X轴方向施加作用力而控制上层基座板的X轴方向作动器、能够沿Y轴方向施加作用力而控制上层基座板的Y轴方向作动器;下层支座包括其中设置有下层基座的下层基座板、能够沿Z轴方向施加作用力而控制下层基座板的Z轴方向作动器;上层支座和下层支座之间通过中层固定板相连接。本发明的混合控制的支座系统可有效地对外界干扰进行多方向控制,控制精度高,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203984274U
公开(公告)日:2014-12-03
申请号:CN201420388967.7
申请日:2014-07-15
Applicant: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IPC: H02N2/0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结构主动控制中的超磁致系统,包括超磁致驱动系统和在其驱动下动作的被控结构,驱动系统包括的控制器和驱动器,超磁致系统还包括检测驱动器的输出力并转换为力传感信号的力传感器、检测被控结构产生的位移并转换为位移传感信号的位移传感器,力传感器的输出反馈连接至驱动器,位移传感器的输出分别反馈至控制器和反馈连接至驱动器,超磁致驱动系统还包括对控制器所输出的控制信号在加载时出现的偏差进行补偿的补偿器,补偿器的输入与控制器相连接,补偿器的输出与驱动器相连接。本超磁致系统实现了考虑多个环节复杂交互作用并进行一体整合衔接,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个超磁致驱动控制系统的精度,进一步提高控制效果。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