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672984A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310820270.6
申请日:2023-07-0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科技创新研究院)
IPC: B01J19/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纳米复合材料合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负载纳米金属颗粒的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连续可控合成方法及微流控合成平台,所述负载纳米金属颗粒的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连续可控合成方法,包括配制反应试剂溶液、制取第一混合液、第一混合液和还原剂溶液混合,获得所述负载纳米金属颗粒的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本发明负载纳米金属颗粒的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连续可控合成方法,在微尺度下对反应条件进行精准控制,并可在数毫秒内实现反应试剂的均匀混合,快速和高效混合可减少反应试剂之间驻留时间的差异,进而可有效改善合成纳米颗粒的分散性和重复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711623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510101234.3
申请日:2025-01-22
Applicant: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科技创新研究院)
IPC: E04B1/18 , E04B1/41 , E04B1/58 , E04B5/02 , E04B5/10 , E04C5/01 , E04B1/682 , E04B1/78 , E04B1/94 , E04B1/92 , E04B1/72 , E04B1/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块化建筑的连接节点组合结构,包括并排间隔设置的两个下部模块框架柱、分别设置于两个下部模块框架柱顶部的两个上部模块框架柱、连接于两个上部模块框架柱与两个下部模块框架柱之间的上下模块连接板;下部模块框架柱一侧顶部设置有下部模块顶框梁;上部模块框架柱靠近下部模块顶框梁的一侧顶部设置有上部模块底框梁;两个上部模块底框梁之间设置有第一堵浆结构,两个下部模块顶框梁之间设置有第二堵浆结构;上部模块底框梁与对应的下部模块顶框梁之间设置有第三堵浆结构。通过第一堵浆结构、第二堵浆结构、第三堵浆结构,填充梁间间隙,提高结构整体性能,有效改善连接节点各模块之间存在的冷桥、防火、防风、防虫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895819A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411234407.0
申请日:2024-09-04
Applicant: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科技创新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模块化建筑并柱连接的节点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第一钢柱,凸出形成有第一插接部,第一钢柱开设有第一浇筑腔体;第二钢柱,凸出形成有第二插接部,第二插接部对应第一插接部沿竖向插接设置,第二钢柱开设有第二浇筑腔体,第一钢柱、第二钢柱、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围合形成第三浇筑腔体;连接板,同时与第一钢柱、第二钢柱、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的底部连接。本发明通过利用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相互插接,并向第一浇筑腔体、第二浇筑腔体和第三浇筑腔体内浇筑混凝土,从而将第一钢柱和第二钢柱连接,将离散的模块单元连接成整体单元,提高了结构整体性能,提高了模块化建筑的承载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6803531A
公开(公告)日:2023-09-26
申请号:CN202310726671.5
申请日:2023-06-1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科技创新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用多生物联合检测微流控装置,涉及生命医学检测、诊断技术领域,该微流控装置包括具有多个通道的微流控检测芯片,微流控检测芯片上含有顺次排布的加样区、混合反应区和电化学检测区,加样区含有一个样品孔和与样品孔连通的若干个酶液孔,混合反应区内含有与酶液孔数量对应的微混合器,电化学检测区含有与酶液孔数量对应的检测腔室,样品孔、酶液孔、微混合器和检测腔室通过通道顺次连通。本发明集成了微混合器,可对通过样品孔加入的生物标记物及其通过酶液孔加入的对应酶进行高效混合,增强自由酶与生物标记物之间的酶催化反应,增大酶催化反应产物浓度,进而提升下游对产物电化学检测响应电流,达到提高生物标记物电化学检测的灵敏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881025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1234411.7
申请日:2024-09-04
Applicant: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科技创新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模块化建筑并梁连接的节点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第一钢梁一端适于与第一钢柱连接,另一端朝向远离第一钢柱方向延伸;第二钢梁一端适于与第二钢柱连接,另一端朝向远离第二钢柱方向延伸,以使第二钢梁与第一钢梁相对间隔设置;堵浆板同时连接第一钢梁的底侧和第二钢梁的底侧,第一钢梁、第二钢梁和堵浆板围合形成浇筑腔体,第一钢梁的顶侧与第二钢梁的顶侧之间形成有浇筑口,浇筑口与浇筑腔体连通设置。本发明通过向浇筑腔体内浇筑混凝土,从而将第一钢梁与第二钢梁进行并梁连接,使独立的双梁联合受力,将离散的模块单元连接成整体单元,提高了结构整体性能,提高了模块化建筑的承载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8392899A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440257.2
申请日:2024-04-1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沥青混合料骨架三维结构稳定性的评价方法。本发明涉及沥青混合料三维骨架结构稳定性评价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工业CT扫描沥青混合料试件,获取在高度上连续的CT扫描图像;基于Dragonfly内置的深度学习模块,完成对沥青混合料的扫描图像分割与三维重构;基于边缘检测方法检测集料间存在的三维粘连,并通过活动轮廓方法对集料间的三维粘连进行分割;计算集料颗粒的最短弗雷特直径,并对集料颗粒进行虚拟筛分;选择配位数评价由主骨架颗粒形成的骨架结构的稳定性。本发明实现了在三维的尺度对沥青混合料中由不规则外形集料组成的骨架结构进行数学表征,然后通过配位数评估三维骨架结构的稳定性,简化了计算过程,提高了计算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494255B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311335896.4
申请日:2023-10-16
Applicant: 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6F30/13 , G06F30/20 , G06F119/14 , G06F111/04
Abstract: 一种复杂约束下钢‑混组合梁桥混凝土收缩快速预测方法,涉及一种混凝土预测方法。材料性质与参数获取;混凝土初始收缩模型及参数修正;剪力钉约束区域总变形计算;剪力钉约束区域近似弹性模量计算;剪力钉约束收缩应变获取;受力钢筋内力的平衡方程;钢筋混凝土变形协调方程;组合梁桥的混凝土收缩预测模型。针对钢‑混组合梁这种组合结构体系的受力模式,能够快速准确地预测出混凝土的收缩量。
-
公开(公告)号:CN116202834B
公开(公告)日:2024-01-16
申请号:CN202211737784.7
申请日:2022-12-3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材料测试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关于改性沥青的高通量制备及粘度测试装置,解决传统测试方式中需要分别制备改性剂掺入量不同的改性沥青导致重复性大的问题。它包括承装组件、中控平台、模具组件、传送装置、刮刀、旋转粘度仪控制装置、旋转粘度仪升降装置、旋转粘度计和搅拌器,承装组件用于分开承装改性剂和沥青并输出相应流量的改性剂和沥青,承装组件的两个出口端均与搅拌器的进口端连通,搅拌器的出口端下方设置模具组件,模具组件置于传送装置输送平面上,旋转粘度仪升降装置下端设置多个均匀布置的旋转粘度计,每个旋转粘度计均与旋转粘度仪控制装置电性连接。它主要用于测试改性沥青粘度。
-
公开(公告)号:CN116202834A
公开(公告)日:2023-06-02
申请号:CN202211737784.7
申请日:2022-12-3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材料测试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关于改性沥青的高通量制备及粘度测试装置,解决传统测试方式中需要分别制备改性剂掺入量不同的改性沥青导致重复性大的问题。它包括承装组件、中控平台、模具组件、传送装置、刮刀、旋转粘度仪控制装置、旋转粘度仪升降装置、旋转粘度计和搅拌器,承装组件用于分开承装改性剂和沥青并输出相应流量的改性剂和沥青,承装组件的两个出口端均与搅拌器的进口端连通,搅拌器的出口端下方设置模具组件,模具组件置于传送装置输送平面上,旋转粘度仪升降装置下端设置多个均匀布置的旋转粘度计,每个旋转粘度计均与旋转粘度仪控制装置电性连接。它主要用于测试改性沥青粘度。
-
公开(公告)号:CN110497803A
公开(公告)日:2019-11-26
申请号:CN201910716866.5
申请日:2019-08-05
Applicant: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 ,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安徽省省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Inventor: 喻明江 , 刘波 , 兰贞波 , 冯万兴 , 隗震 , 黎淑娟 , 吴斌 , 程曦 , 朱金大 , 骆键 , 梁轶峰 , 覃兆宇 , 俞拙非 , 柯艳国 , 朱仲贤 , 王雄奇 , 郑晓琼 , 朱春波 , 于春来 , 左志平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可靠性无线供能系统及方法,包括无线取能单元与无线充电平台单元,所述无线取能单元包括电流互感器、整流器、高频逆变器、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所述电流互感器、整流器、高频逆变器、送电线圈依次连接;所述无线充电平台单元包括无线充电线圈和蓄电池组,所述受电线圈的输出端分别与蓄电池组的输入端、整流逆变控制箱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蓄电池组的输出端与整流逆变控制箱的输入端连接。本发明应用在输电线路上,无人机可以对整条输电线路进行准确巡检,在电量不足时落在杆塔上无线充电平台,通过共振磁耦合技术对无人机进行无线充电,待电量充足时继续巡检。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