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025673B
公开(公告)日:2023-03-24
申请号:CN202110266560.1
申请日:2021-03-11
Applicant: 哈尔滨商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淀粉生物酶催化反应活性的方法,其包括步骤:S1、按比例将淀粉与含Au(III)化合物或纳米金混合,得到混合产物;S2、将所述混合产物微波活化处理,得到活化产物;S3、将所述活化产物与油酸按照质量比1:3‑4.5混合,进行均质处理,得到均质产物,对均质产物进行酶催化反应,得到酶催化产物。所述方法以淀粉为还原剂Au(III)在超大分子的螺距中原位还原形成纳米金或直接采用纳米金吸收微波产生热点效应的原理,使纳米金颗粒插入淀粉的螺旋结构中形成淀粉‑纳米金复合物,在微波条件下纳米金吸收微波产生热点效应,使插入淀粉螺旋结构中的不同粒径纳米金热点效应不同,对淀粉的活化程度也不同,借此用来提高淀粉的生物酶催化反应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324959B
公开(公告)日:2021-11-30
申请号:CN202110549719.0
申请日:2021-05-20
Applicant: 哈尔滨商业大学
IPC: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荧光探针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检测亚硝酸盐自组装荧光探针的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的荧光探针和应用,该检测亚硝酸盐自组装荧光探针包括甲烷氧化菌素Mb,纳米金AuNPs和单‑(6‑巯基)‑β‑环糊精SH‑β‑CD,甲烷氧化菌素Mb与纳米金AuNPs通过Au‑S自组装形成的纳米团簇Mb‑AuNPs,纳米团簇再与单‑(6‑巯基)‑β‑环糊精SH‑β‑CD自组装形成SH‑β‑CD@Mb‑AuNPs荧光探针。本发明制备的荧光探针相比于现存的亚硝酸盐检测的荧光探针具备绿色无毒、水溶性好、合成简单、制备时间短、生物相容性良好等优点;本发明的亚硝酸盐检测方法具备成本低、制备简单、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检测限低的优点;本发明通过对荧光探针制备条件与检测体系的优化,得到了性能更好以及更稳定的自组装荧光探针。
-
公开(公告)号:CN110146497A
公开(公告)日:2019-08-20
申请号:CN201910454940.0
申请日:2019-05-29
Applicant: 哈尔滨商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甲烷氧化菌素功能化纳米金的铜离子检测方法,涉及一种检测样品中微量铜离子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利用甲烷氧化菌素催化四氯金酸原位合成甲烷氧化菌素功能化纳米金溶液,然后将经过预处理的对照样和待测样分别添加到甲烷氧化菌素功能化纳米金的水溶液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样品颜色无变化的同时待测样颜色变为蓝紫色,则证明所检测的样品中含有铜离子。本发明方法利用甲烷氧化菌与铜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实现铜离子的检测,专一性强,检验结果通过肉眼即能辨别,无需复杂的操作步骤和大型仪器,可实现铜离子的快速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4745667A
公开(公告)日:2015-07-01
申请号:CN201510136508.9
申请日:2015-03-26
Applicant: 哈尔滨商业大学
Abstract: S-(+)-萘普生淀粉酯前药的制备方法,涉及S-(+)-萘普生前药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外消旋(R,S)-萘普生母药的不足的问题。方法:一、对淀粉进行预处理;二、将(R,S)-萘普生溶于无水甲醇,加入苯和浓硫酸,加热回流,加入碳酸氢钠溶液,后用石油醚溶解,旋转蒸干得(R,S)-萘普生甲酯;三、用分子筛对预处理淀粉、(R,S)-萘普生甲酯和有机溶剂进行除水,将(R,S)-萘普生甲酯溶解于有机溶剂,再加入预处理淀粉,将预处理淀粉分散在(R,S)-萘普生甲酯的有机溶剂溶液中,添加柱状假丝酵母脂肪酶,反应得到混合物;四、向混合物中加入异辛烷溶解,得固体产物,再用异辛烷洗固体产物至洗液中无萘普生甲酯,即完成S-(+)-萘普生淀粉酯前药的制备。本发明用于制备S-(+)-萘普生淀粉酯前药。
-
公开(公告)号:CN112980903B
公开(公告)日:2023-02-28
申请号:CN202110266756.0
申请日:2021-03-11
Applicant: 哈尔滨商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波辅助生物酶催化反应的验证方法,通过采用不同纳米金的粒径,使淀粉‑纳米金复合物和脂肪酶‑纳米金杂合物作为微波吸收体或透射体,将微波辐射分别以“致热效应”与“非热效应”强化脂肪酶催化反应,验证微波“致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对强化酶促反应的影响。最终揭示了微波辐射“非热效应”和“致热效应”与底物结构之间的强化作用关系以及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从而阐明纳米金辅助微波强化脂肪酶催化反应的机理,进而达到了加速实现微波强化酶催化合成的工业化的技术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2980903A
公开(公告)日:2021-06-18
申请号:CN202110266756.0
申请日:2021-03-11
Applicant: 哈尔滨商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波辅助生物酶催化反应的验证方法,通过采用不同纳米金的粒径,使淀粉‑纳米金复合物和脂肪酶‑纳米金杂合物作为微波吸收体或透射体,将微波辐射分别以“致热效应”与“非热效应”强化脂肪酶催化反应,验证微波“致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对强化酶促反应的影响。最终揭示了微波辐射“非热效应”和“致热效应”与底物结构之间的强化作用关系以及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从而阐明纳米金辅助微波强化脂肪酶催化反应的机理,进而达到了加速实现微波强化酶催化合成的工业化的技术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6279000A
公开(公告)日:2017-01-04
申请号:CN201610666825.6
申请日:2016-08-15
Applicant: 哈尔滨商业大学
IPC: C07D211/9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D211/90
Abstract: 1,4-二氢-2,6-二甲基-4-(3-硝基苯基)-3,5-吡啶二羧酸单甲酯的制备方法,涉及二氢吡啶类降压药的重要中间体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是要解决现有1,4-二氢-2,6-二甲基-4-(3-硝基苯基)-3,5-吡啶二羧酸单甲酯的制备方法反应条件苛刻,反应时间长,副产物多,纯度差的问题。方法:一、向水溶液/有机溶剂混合体系中添加脂肪酶和1,4-二氢-2,6-二甲基-4-(3-硝基苯基)-3,5-吡啶二羧酸二甲酯,反应得混合物;二、除去有机溶剂,加NaOH水溶液,抽滤,搅拌,抽滤,重结晶,得粉末,即为1,4-二氢-2,6-二甲基-4-(3-硝基苯基)-3,5-吡啶二羧酸单甲酯。本发明用于二氢吡啶类降压药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2944556B
公开(公告)日:2014-12-10
申请号:CN201210482486.8
申请日:2012-11-23
Applicant: 哈尔滨商业大学
Abstract: 基于甲烷氧化菌素介导纳米金合成检测牛奶中三聚氰胺的方法,它涉及一种检测牛奶中三聚氰胺的方法。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采用的纳米金测定三聚氰胺方法需要复杂的纳米金制备、修饰和纯化的技术问题。本方法如下:向经过预处理的对照样和经过预处理的待检测牛奶中分别加入甲烷氧化菌素水溶液,然后再加入氯金酸溶液,放置,对照样混合物颜色变为酒红色的同时待检测牛奶混合物没有变为酒红色,证明所检测的牛奶中含有三聚氰胺。本方法在纳米金的合成过程中实现三聚氰胺的检测,无需纳米金的修饰和纯化过程,三聚氰胺的存在可直接从其抑制纳米金合成引起的颜色变化即肉眼水平进行识别,灵敏度高,专一性强。
-
公开(公告)号:CN101519653B
公开(公告)日:2012-08-29
申请号:CN200910071722.5
申请日:2009-04-03
Applicant: 哈尔滨商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高密度的培养甲烷氧化细菌生产甲烷氧化菌素的方法。其特点是:是在常规培养甲烷氧化细菌的液体培养基中添加甲醇,在发酵液中获得甲烷氧化菌素。甲醇在液体培养基中的体积百分含量为0.01-1%。所使用的甲烷氧化细菌是以甲醇蒸汽作为碳源首先对甲烷氧化细菌进行驯化培养,然后逐渐增加培养基液态甲醇浓度使其适应而得到的能耐受1%浓度甲醇的甲烷氧化细菌。在甲醇的体积百分含量为0.01-1%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甲烷氧化细菌过程中,采用抽真空法置换入甲烷-氧气混合气,对其进行甲烷-甲醇共培养,其中,甲烷和氧气的体积比范围为1∶1-1∶10。本发明的方法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甲烷氧化细菌的生长细胞密度,且培养方法简单,发酵液中甲烷氧化菌素含量高,其有较高的工业化应用可行性。基于上述优点,本发明将在甲烷氧化菌素的工业应用中发挥巨大作用,应用前景广阔。
-
公开(公告)号:CN119470592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385863.5
申请日:2024-09-30
Applicant: 哈尔滨商业大学
IPC: G01N27/327 , G01N27/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时检测多种真菌毒素的酶生物传感器的制备方法、传感器及应用。该方法通过逐层滴涂法制备了碳纳米管‑纳米金漆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制备过程简单快速、易于操作、成本低廉,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具有可重复利用性,经纳米材料修饰后酶的催化活性、稳定性显著提高,得到的生物传感器可对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等真菌毒素进行高通量同时检测,检测灵敏度高、选择性好、试剂消耗量小,对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限为0.012μmol/L,检测范围0.05~100μmol/L,玉米赤霉稀酮的检测限为0.007μmol/L,检测范围0.01‑120μmol/L,具有低检测限及宽检测范围,解决了传统电化学检测方式通量低、电极制备复杂、稳定性和灵敏度差的问题,可广泛应用于谷物多种真菌霉素共污染情况下的快速检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