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275879B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2210008565.9
申请日:2022-01-05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透光导电生物阴极的菌藻生物电化学系统处理污水的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透光导电阴极、生物阳极以及设置在反应器内部的膜曝气生物膜和微曝气装置,所述的透光导电阴极上附着生长微藻,另专门设置有微藻收集刮板,并且所述的生物阳极通过外接电路与透光导电阴极电连接,所述的系统可用于处理有机废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系统污水处理效果好,产电效率高,操作过程耗能低,整个系统运行稳定,高效节能,兼具污染物处理和产电功能,具有很好的开发运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2624526A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2011629562.4
申请日:2020-12-30
Applicant: 同济大学 , 安徽中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智能监控反冲洗强化反硝化过程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通过第一滤池和第二滤池,所述第一滤池的一侧底端连接污水进样单元,所述第一滤池的另一侧上端连接所述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滤池的一侧底端,所述第二滤池另一侧上端连接污水出样单元;所述第一滤池的中间设有缓释碳源填料层,所述第二滤池的中间设有反硝化菌填料层;所述第一滤池及第二滤池的顶部分别设有反冲洗单元,所述第一滤池及第二滤池的底部分别设有反冲洗排出单元。本装置通过增加进水中的碳源强化反硝化过程,增强对水体中污染物的降解功能,并且通过传感器实现智能调控,操作起来更加方便简单,大大改善提高传统处理工艺的脱氮除磷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0589976A
公开(公告)日:2019-12-20
申请号:CN201910847895.5
申请日:2019-09-09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C02F3/32 , C02F3/30 , C02F3/34 , C02F101/16 , C02F10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腔体、进水口、出水口、缓释碳源层、反硝化填料层、植物根系过滤层和回流管,缓释碳源层铺设于腔体底部;反硝化填料层铺设于缓释碳源层上方;植物根系过滤层铺设于反硝化填料层上方;回流管连接于缓释碳源层和植物根系过滤层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效利用废弃的农作物或植物秸秆作为生物质缓释碳源,稳定持续的为系统提供反硝化有机碳源,解决由于碳源不足所导致的反硝化效果差的问题,提高了系统脱氮性能。内置生物质碳源具备持续稳定缓慢释放的特性,克服了外加碳源的不便性,简单易行、持续性强。同时利用植物根系过滤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氮磷,并设置内回流管,具有稳定高效的脱氮除磷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8328725A
公开(公告)日:2018-07-27
申请号:CN201810035698.9
申请日:2018-01-15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C02F3/12 , C02F3/32 , C02F101/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波导强化光传输的光生物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进水池,与进水池经管道连接的反应池,该反应池内设有数对上挡板及下挡板,将反应池分隔成附着反应区和悬浮反应区,附着反应区内竖直放置有若干光波导载体,悬浮反应区内底部装有曝气管,该曝气管与反应池外的进气泵相联构成曝气组件。本发明将生物附着载体和发光表面合二为一,使得整体结构紧凑,克服一般光生物反应器装置中光源利用效率低的缺点;悬浮和附着生物反应系统交替排布,处理效率高,可获得较高的藻类生物量。污水在挡板的引导下以折流的方式流动,处理效果好,操作运行简单且能耗低。
-
公开(公告)号:CN103864264B
公开(公告)日:2015-08-19
申请号:CN201410074092.8
申请日:2014-03-03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C02F9/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饮用水、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去除水中微量污染物的光催化复合膜生物反应器的水处理方法及设备。本工艺主要由曝气池和其他附属装置组成。含有微量污染物的污水进入曝气池。池内中央垂直布置负载有二氧化钛催化剂的紫外灯管,灯管外层依次包围着膜组件和附着有硝化菌为主体的生物膜载体。污水首先经由紫外光催化,去除一部分微量污染物,生物膜与含氨氮废水发生硝化反应去除氨态氮,并在硝化过程中与微量污染物发生共代谢作用,进一步去除该类污染物。本工艺可以在低浓度有机碳源条件下,对各类微量污染物都具有稳定和高效的去除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3305558A
公开(公告)日:2013-09-18
申请号:CN201310167588.5
申请日:2013-05-09
Applicant: 同济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2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以热预处理促进剩余污泥与黑麦草联合厌氧发酵产短链式脂肪酸的方法。本发明以热预处理促进剩余污泥与黑麦草联合厌氧发酵产短链式脂肪酸的方法,不但能达到污泥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目的,而且能高效生产短链式脂肪酸。剩余污泥发酵产生的短链式脂肪酸能回用于城镇污水厂污水处理脱氮除磷工艺,减少购买外源碳的成本,实现城镇污水处理厂内部物质的多级利用,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本发明,将城镇污泥与黑麦草按照碳氮比(C/N)19/1混合,预处理温度为60-120℃,处理时间为30分钟,发酵温度为30-40℃,pH值控制为4-7,经过7-16天的发酵,产短链式脂肪酸。
-
公开(公告)号:CN103193369A
公开(公告)日:2013-07-10
申请号:CN201310081897.0
申请日:2013-03-1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C02F11/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50/34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提高污水厂剩余污泥产甲烷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污泥与黑麦草充分混合发酵水解产酸;(2)将步骤(1)得到的混合物进行厌氧发酵产生甲烷。本发明以能源草促进污水厂剩余污泥产甲烷的方法,不但可以同时提高污泥产短链脂肪酸量和产甲烷量,而且使污泥中的有机物得到更充分的回收和再利用,减少了污泥对环境的污染。
-
公开(公告)号:CN101439915B
公开(公告)日:2010-12-08
申请号:CN200810207748.3
申请日:2008-12-25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污水处理技术与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污水短程脱氮的膜曝气生物膜工艺及其装置,主要是利用曝气膜表面生长的氨氧化菌生物膜完成氨氮的亚硝化,并将氨氮的氧化控制在亚硝化阶段;然后利用反硝化生物膜完成短程脱氮的过程。高氨氮废水pH调节后经进水泵加入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中,然后再流入反硝化生物膜反应器内,同时利用混合液循环泵实现系统内混合液与生物膜的充分接触。稳定运行时,系统内混合液溶解氧控制在0.1mg/L以下。本发明具有工艺简捷、脱氮效率高且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能耗低、运行成本低、污泥产量少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1767910A
公开(公告)日:2010-07-07
申请号:CN201010022496.4
申请日:2010-01-07
Applicant: 同济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污水生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续流污水低氧短程脱氮处理工艺。由循环推流式系统实现,污水由进水管进入厌氧区,厌氧区污水停留时间为50-70分钟,为生物释磷段;厌氧区出水进入缺氧区,缺氧区水力停留时间为4-6小时,控制DO值为0.3-0.7mg/L,缺氧区布置有第一曝气系统,实现缺氧或低氧条件,从而为短程硝化反硝化提供条件;缺氧区出水进入好氧区,好氧区水力停留时间为4-6小时,控制DO值为0.8-1.2mg/L,好氧区硝化液部分回流至缺氧区,回流比为0.8-1.5,好氧区出水进入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出水最终排放,二沉池部分污泥回流至厌氧区,污泥回流比为0.5-0.8;好氧区布置有第二曝气系统,可完成有机物降解和硝化过程。本发明通过对溶解氧、pH等进行控制,在缺氧区形成低氧区,利用低氧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反硝化除磷等技术,实现在低C/N比条件下,连续流活性污泥高效、节能脱氮除磷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00545110C
公开(公告)日:2009-09-30
申请号:CN200710172187.3
申请日:2007-12-13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处理污水或微污染原水集装式阶段性膜生物反应器装置。由半反应区、厌氧反应区、曝气反应区、纯水区组成,半反应区与曝气区底部联通,半反应区底部有放空阀,一侧有进水泵,其内环布有填料,顶部设有搅拌机,半反应区出水自流进入厌氧区;厌氧反应区顶部有搅拌机,底部有排泥放空阀,排泥装置呈喇叭口形结构,位于厌氧反应区内,顶部设有加药口;曝气反应区底部有内回流泵,下方设有曝气管,曝气管进气口位于曝气反应区一侧,鼓风机通过该进气口连接曝气管,顶部设有溢流管,底部有放空阀,中部设有膜组件;纯水区分为两个单元,每个单元内均设置有出水阀。本发明出水水质好、多功能、占地面积小、使用灵活方便。适用于生活污水、微污染原水等的处理,使膜生物反应器水处理和水资源化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与方便。
-
-
-
-
-
-
-
-
-